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藝術與非藝術之分

較早的反思者,乃是一位美國女性哲學家馬西婭·米爾頓·伊頓(Marcia Muelder Eaton),她在1983年出版《藝術與非藝術:反思一件奧倫奇手工品與一個鹿鳴器》[9],盡管主要論述背景仍是20世紀的西方藝術,其核心目的是為了說明,實際上并不存在那種能把藝術與非藝術區別開來的事物屬性,而20世紀的藝術正是在這種難以區分的事實上獲得其主要特征的。

然而,伊頓反思的啟發點,卻是非西方藝術界之內的手工制品,所以,她才能將其“藝術定義”拓展到歷史的領域:“X是一件藝術品,當且僅當(1)X是一件人工制品,而且(2)X是依據如下方式得以討論的,也就是關于X生產的歷史(the history of production)信息將觀者的注意力直接導向了值得關注的某些屬性。”[10]如此看來,當伊頓回到“生產的歷史信息”的時候,也恰恰為非西方藝術納入其中提供了理論上的契機。

圖2-8 馬西婭·米爾頓·伊頓1983年出版的《藝術與非藝術》封面

伊頓承認,在人們描述作品的平衡、內涵、起源與結果的時候,主要提供出“生產的歷史”這把保護傘下所指涉的信息,那么,這些人就會指向藝術品,指向藝術品上那些“值得關注”的屬性。這只是伊頓給藝術提供的一個“規范性”的定義,其實,還應該有一個“評價性”的定義需要加以補充。伊頓從藝術與非藝術的基本區分出發,進而提出了好的藝術品與壞的藝術品之區分的問題。因而,伊頓的藝術定義就得到了如下的演繹:“X是一件好的藝術品,當且僅當(1)X是一件人工制品,而且(2)X是依據如下方式得以討論的,也就是關于X生產的歷史(the history of production)信息將觀者的注意力直接導向了值得關注的某些屬性,還有(3)X發揮(或者沒有發揮)對于藝術家們的影響。”[11]如此看來,無論是在西方還是非西方的語境當中,好的與壞的藝術品都要得以進一步的區分。

無論是藝術區分于非藝術,還是好的藝術區分于壞的藝術,伊頓都要說明何為所謂“值得關注”的屬性,這也是其觀點最為含混的地方。為了辨明自己的論點,晚年的伊頓繼續推進自己的主張。她一方面承認,將什么視為“值得關注”的屬性在不同的文化與亞文化當中是不同的;但另一方面,盡管在擁有價值的特定屬性之間存在著差異,但伊頓始終相信,所有的審美屬性之間的共同之處就在于:它們都是事物或者事件的“內在”屬性。伊頓仍是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待藝術的,最終她對于“審美屬性”的界定是:“F是O的一個審美屬性,當且僅當F是O的一個內在特征,而且F在文化上被確定為值得關注的屬性(亦即值得感知,值得反思)。”[12]

由此可見,無論是西方還是非西方藝術品,在伊頓看來都要激發出“審美反應”(aesthetic responses),而這種反應就是審美關注直接面對處于事物“之內”的那些屬性所形成的反應,這便構成了伊頓對于藝術的“可持續性”的定義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济南市| 镇安县| 松潘县| 吐鲁番市| 巍山| 公主岭市| 衡东县| 绥中县| 清水河县| 乐清市| 上饶县| 馆陶县| 晋中市| 萨迦县| 淮安市| 碌曲县| 东平县| 安泽县| 彰化县| 高陵县| 科技| 昌宁县| 海淀区| 阆中市| 兴宁市| 贺州市| 广平县| 简阳市| 岗巴县| 奉贤区| 新民市| 武穴市| 读书| 启东市| 浦城县| 二连浩特市| 沂南县| 温宿县| 孝义市|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