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
- 劉悅笛
- 1886字
- 2019-09-06 18:09:03
第二節 原始藝術是藝術嗎?
美國美學家吉恩·布洛克(Gene Blocker)在1991年出版的《原始藝術哲學》當中,[5]直接提出了“原始藝術是藝術嗎”這個重要的問題。布洛克也是一位致力于分析美學研究的重要學者,他的美學導論寫得非常明晰并被廣為閱讀,但他同時也關注原始藝術的美學問題。布洛克首先認定,原始藝術不僅僅是一種不同的風格類型,而且更具有“跨文化的本質”。原始藝術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就是因為,原始藝術之成為藝術品,并不是由于那些制造出原始藝術的原始人,而是購買與收藏它們的歐洲人。所以,我們就需要一種源于原始藝術的“跨文化描述”,而且這種描述本身仍是具有全面性與客觀性的。
布洛克毫不隱晦“原始藝術美學”研究所要面臨的兩難境地:“一方面,如果我們從自己的文化出發來主觀地描述這些物品,根本不管我們所采取的觀點對當地文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這一事實,我們如何能夠避免混亂和錯誤,做到忠實于制造這些物品的人們的意圖?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試圖客觀地采用制造這些物品的原始人們的觀點—假定這行得通,盡管可能性不大—這些物品如何才能成為我們藝術、批評、美學的領域感興趣的東西并在其中具有重要性呢?并且我們如何才能向那些使用與我們同樣語言的人們清楚地描述這種觀點呢?”[6]
實際上,布洛克道明了非西方藝術研究的某種困境,一方面是西方采取自身的文化建制解讀非西方的時候,容易帶來大量的誤讀;另一方面,如果西方采取非西方的自身標準來解讀其自身,也是不太可能的。這就使西方與非西方的兩套話語之間具有了“不可通約性”。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布洛克采取了“試錯法”來進行,還是從西方來看非西方,他先試圖列舉出藝術的八條特征以區分于非藝術,再將這些標準化的特征往原始藝術身上去“套”,看看原始藝術到底在何種意義上才能成為“藝術”。
布洛克認為,在我們說某物是藝術品時,其實早已擁有了某些主要準則,藝術通常所具有的特征是:(1)首先,物品必須被審美地欣賞;(2)藝術品是由訓練有素的專業、半專業人員制作的;(3)一件藝術品必須經受批評和審美的標準所作的判斷、排列和評價;(4)一件藝術品應當從每天每日的日常生活中分離出來;(5)我們通常將藝術品當作象征性的表現;(6)我們通常認為藝術品是按制作者的意圖而制造出來的;(7)當我們說起藝術品,我們通常想到它是憑借藝術傳統和對新奇、創造力的渴求之間的張力而被創造出來的;(8)在創造者的態度中,可以看到革新和創造力的折光。[7]這八大特征被布洛克視為藝術的“準則”,它們對于西方語境之內的藝術而言大概是并無異議的,但究竟該如何由此來看待原始藝術這個最典型的非西方藝術呢?
圖2-7 《馬里女性造型》(16世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首先,原始藝術史可以被審美地欣賞的,因為原始人工制品的藝術之路之所以能深深地吸引人,恰恰在于我們對于這類物品產生了“審美反應”。其次,原始藝術也一定是由具有高技能的“藝術家”創造出來的,所以藝術準則(1)、(2)是絕對適用的。藝術準則的(3)、(4)、(5)在布洛克看來是同原始物品的“最初供奉者”相關:原始藝術是符合準則(3)的,因為原始藝術品具有可被推敲的審美屬性;原始藝術是符合準則(4)的,因為原始藝術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擁有從世俗環境當中得以分離的功能;原始藝術是符合準則(5)的,因為原始藝術本身就能表達抑或象征深遠的文化含義。準則(6)、(7)、(8)則被視為與藝術創造力相關,原始人工制品在生產過程當中也表現出巨大的創造力,并且在創造力與習俗之間形成了某種張力關系。
總而言之,布洛克的“原始藝術美學”的最終結論就是:原始藝術盡管是“原始的”,但它是“藝術”。原始藝術是藝術,就是因為,原始工匠的作品與西方人關于藝術的定義是相符合的,從準則(1)到(8)無一不能用以描述原始藝術的特質。所以,原始藝術一方面既是原始工作制作出來的產品,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特別是歐洲人的觀念的產物,布洛克在此持一種調和持中的態度。但必須補充說明的是,這種對于原始藝術的肯定,恰恰是建立在布洛克對于多元文化的承認基礎上,更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在他對于“審美—非審美”的多元文化機制的理解之基礎上的:“所有審美經驗是種種審美的、非審美的考慮的混合;由于各種文化審美機制的差異,各種混合物中的審美成分的等級又不相同,因此,各種文化的差異性很大。盡管程度不同,我們的審美態度還是千差萬別的。我們所指的純藝術品的概念包括這些方面:表達美和情感,展示現實視角。對那些制作和使用這些物品的人們來說,這些概念很是陌生,是那些歐洲人將純藝術的傳統強加于他們的。”[8]這個基本判斷無疑是非常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