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牛津閑語作者名: 張克定本章字數: 1316字更新時間: 2019-09-06 18:12:51
話語分析課聽后
2004年5月5日 陰雨間晴
今天下午,在語言學與文字學中心,聽了克拉姆教授給碩士生上的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課。聽后發現,這里上課和國內上課大不一樣。大致有以下三點不同。
首先是上課時間。我今天是按照在國內上課的習慣,提前將近10分鐘來到教室,但室內空無一人。三點過一兩分鐘的時候,學生們才陸續進來。開始上課的時候已是三點五分。下課時間則比規定的時間提前了10多分鐘。這樣算來,在這里,上課的時間可以比預定時間晚3—5分鐘,下課則可以早10—15分鐘。要是在國內,這恐怕就成教學事故了。
其次是課堂氛圍。這里上課氣氛輕松愉快。教室里的桌椅都是可以移動的,而不像國內很多學校的教室,桌椅都是一排一排固定的。在這里,教師單獨居于教室的一面,學生則分散著圍坐在其他三面,差不多坐成圓形。講課時,老師可坐可站,學生也不必坐得端端正正的,坐姿非常隨意。這樣,老師和學生都很輕松。而散坐成的圓形也非常便于師生相互交流和討論。
最后是授課內容及方式。這里上課每次都給學生發講義提綱。老師的講解是概要性的,主要理論和觀點一提即過。這完全不像我們國內老師的上課風格。在國內,老師上課時會把理論觀點,包括專業術語,反復講解,舉例說明,生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所以,下課后,我非常擔心地問大衛:“你這樣講,學生能聽懂學會嗎?”他看著我滿臉的疑惑,就給我講了他們的做法。
克拉姆教授在上課
在牛津,老師和學生的功夫主要在課下而不是課上。每門課上第一節的時候,老師都要給學生發一個閱讀書目。書單很長,少則幾十本,多則一百多本。書單雖然是老師發給學生的,但實際上也是發給自己的。學生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要根據老師所講的綱領性提示,參考老師所列的書單,到圖書館自行閱讀研修。二是定期和老師聯系,約定時間單獨和老師交流,也就是牛津大學的導師輔導課(tutorial)。老師則要根據自己的工作和學生數量,安排好對每個學生的輔導時間。輔導時,學生可以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會認真解答,也可以一起討論。同時,老師也可以通過提問或交談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完成課下閱讀任務,是否理解掌握了所學內容。老師和學生的這種單獨交流方式不僅對學生有壓力,而且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上課時,老師似乎講得不多,講得很輕松。實際上,老師必須對所教課程,尤其是對所教的學科領域非常熟悉,包括學科的發展史、主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論、最新發展、發展動向,等等。
聽了大衛的這一番話,我頓時感到,牛津的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僅從課堂上看,好像不怎么好。老師沒有把所有內容都詳詳細細地講給學生聽,學生從課堂上似乎也就學不到全部內容。但是,從課下看,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與學的方式,既延長了學生學的時間,也延長了老師教的時間;既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訓練的機會,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教與學的方式,恰恰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假如把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引入我們國內,很有可能避免我們習以為常的那種填鴨式教學方式,老師可以不再那么辛苦地把知識一點兒一點兒地喂給學生,學生也可以不再那么辛苦地把老師所喂的每一點知識都吃下去。我相信,只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足夠的圖書資料和實驗條件,他們肯定會釋放出異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