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山東半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

第一節 城市旅游空間結構要素解析

一 城市旅游空間結構要素的判別

按照景觀生態學的觀點,空間結構要素被描述成具有生態經濟意義的嵌塊體、基質和廊道。旅游空間結構也可以被描述成旅游嵌塊體、旅游基質與旅游廊道。旅游嵌塊體是城市旅游空間比例尺上所能見到的最小均質單元,在質量與屬性上具有同一性,通常指旅游節點。旅游基質是城市旅游空間結構中分布較廣、具有高度連接性的嵌塊體,通常指旅游區。旅游廊道是呈帶狀或線狀分布的嵌塊體,最典型的是旅游帶。城市旅游空間結構是由旅游空間結構要素的數量、類型與形狀所決定的。按照空間經濟學的觀點,空間是人類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場所。借鑒空間經濟學的理論成果,本節把城市旅游空間經濟結構要素具體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城市旅游節點

一定區域范圍城市旅游經濟活動內聚力極化而形成的中心被稱為城市旅游節點。城市旅游節點由兩大相互聯系的基本成分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聚集體及城市旅游服務設施。旅游吸引物聚集體包含旅游者游覽或打算游覽的任何設施和資源,它包括一個或多個個體吸引物及能產生吸引力的景觀和物體等。旅游吸引物聚集體由三種相互聯系的成分組成:核心吸引物;旅游者;旅游形象標識物。根據旅游吸引物聚集體吸引力的重要程度差別,旅游吸引物聚集體在空間上呈等級結構。旅游地形象標識物是關于旅游聚集體的任何信息載體,這種信息也許是為了目的地促銷,也許是為了方便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旅游者去旅游目的地旅游或在旅游目的地旅游都要受旅游形象標識物的影響甚至操縱。旅游形象標識物的功能有誘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幫助旅游者進行目的地決策;旅游者旅游線路的安排;旅游活動的選擇;核心旅游吸引物聚集體的辨別及旅游購物等。旅游節點的服務設施成分包含一系列旅游服務設施,如住宿業、各式餐館、零售商店或其他任何以旅游者為主要服務目的的服務設施等。這些是旅游目的地空間的主要成分,對區域經濟的價值有重要作用,但它們不是目的地吸引力的要素。然而,近年來,旅游發展的實踐表明,服務設施和吸引物聚集體之間的關系正慢慢變得模糊,兼有度假、娛樂、休閑、觀光功能的各式度假村,生態旅游地有住宿功能的生態小木屋、各種游樂場等,其自身既是服務設施,又成了吸引物聚集體。旅游節點之間由路徑相連接。路徑既代表公路、鐵路、航道等交通線,又代表各節點交通線大致的長度及客源的流向,一級客源地流向二級的路徑為主路徑;二級客源地流向三級的為次要路徑。

(二)城市旅游區與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

卞顯紅把受城市旅游經濟中心吸引和輻射影響的城市旅游經濟腹地或域面分為城市旅游區與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任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都由一些不同旅游主題的旅游節點城市或一定城市的旅游范圍組成。如果某個范圍內有一特定風格的旅游重點,那么,這個范圍就被稱為城市旅游區。城市旅游區由一個或多個相似的城市旅游節點組成,城市旅游區的存在使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有可能滿足不同類型的旅游者的多樣性旅游需求與旅游期望。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是指旅游者為了度過美好的閑暇時間所選擇參觀游覽至少過夜一次的具有獨特風情和風貌的特定城市旅游區域,這個特定的城市旅游區域有可能由一座旅游城市構成,也有可能由旅游主題或氛圍相似的一組旅游城市構成。旅游者可以去這個特定的城市旅游區域內的不同旅游城市并在其中至少過夜一次。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及其邊界的界定與旅游方式和旅游特征緊密相連,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或大或小,也許會相互重疊。在一個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里的旅游城市以不同的規模存在并與行政邊界密切相關。

如果能從空間角度把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內的各旅游區很好地規劃布局,使這些旅游區能加強地域合作而共生共存,那么這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就能產生比各旅游區吸引力的簡單相加更強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城市旅游循環路線、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出(入)口通道、城市旅游網絡等

旅游循環路線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吸引物聚集體和服務設施之間的流動軌跡。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線的設計應根據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和切身利益來設計,但還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比如,各城市旅游節點之間的直接通達性、潛在路線的景觀質量、旅游者使用的交通工具及城市旅游形象標識物的定位等都會影響城市區域旅游路線的規劃與設計。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內并非所有的旅游節點之間都能直接通達,也并非所有的旅游者在返程時都會選擇同一路線,因此,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的路線設計應是循環路線設計。出(入)口通道是旅游者進入旅游目的地區域的大門或到達地點。它們或會沿著一條路線集中分布,或是在旅游者由一個旅游目的地進入另一個目的地區域的漸進過渡點上,雖然有時并未標明,但對旅游者有著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城市出(入)口通道預示著旅游者進入該旅游目的地區域,也同時表明這一旅程的結束,它可以給出這一目的地區域的全景俯覽,也可以幫助旅游者定位,因此,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間規劃布局中必須對城市區域出(入)口通道予以認真關注和考慮。城市旅游目的地區域的出(入)口通道應是多重的,要根據客源地、旅游者特征、季節條件及交通工具的選擇等因素來規劃布局,要充分考慮每個出(入)口通道的位置,要設計出最合適、也最具有吸引力的出(入)口告示。

(四)旅游流,包括旅游者流、旅游物流和旅游信息流

嚴格來說,旅游流既包括游客流,也包括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交流的信息流、物質流以及旅游者和開發者承擔的各種資金流。旅游流的空間結構如圖2-1所示。管理游客流量的方法主要有:空間措施(空間規劃布局、有助于游客分散或聚集的政策);時間管理(主要通過激勵措施來把游客量廣泛分布于全天、全月或全年的每一時間段);進入限制(主要通過全部或部分開放設施、價格策略的運用、實行預約制度及控制基礎設施容量等措施來實現);提供信息與提升旅游者認知度(如通過新聞媒體發布客情公告、建立旅游地信息綠色通道等措施來實現游客量管理)。

img

圖2-1 旅游流的空間結構

區域內旅游地之間的空間作用關系分為與周邊城市旅游地的關系和外圍城市旅游地的關系。以城市為空間相互作用中心的中國區域旅游模式,可分為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游客從某一城市到目的地城市的水平流動是中國游客空間較長距離流動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居民到郊區進行游憩(旅游)活動的空間(即垂直旅游流動空間)表現為在空間上逐步形成游憩活動的連續帶,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邊地區成為出游活動的頻發地帶。這種模式反映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旅游行為空間模式,對中國城市周邊地區的旅游開發具有指導意義,中國學者提出的“大城市環城游憩帶”即是今后大城市周邊地區(郊區)旅游開發的主要方向。

(五)城市旅游空間等級—規模體系

依據城市旅游資源質量、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等反映的城市旅游業發展程度、旅游中心職能強度、城市旅游經濟與接待規模等指標,城市旅游空間可分為不同的等級與規模。不同等級與規模的旅游城市在地域旅游空間中形成一定的空間等級—規模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丰城市| 威信县| 和顺县| 石棉县| 泰顺县| 仪陇县| 抚宁县| 定结县| 上林县| 西乌| 石泉县| 大丰市| 新安县| 静安区| 屯留县| 漯河市| 乐平市| 阿尔山市| 商南县| 武川县| 道孚县| 安义县| 剑阁县| 肃宁县| 巫山县| 平山县| 信阳市| 潼南县| 宽甸| 光泽县| 德阳市| 晋中市| 治县。| 新宾| 怀来县| 彭山县| 班玛县| 阿拉善盟| 喀喇沁旗|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