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業快速發展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世界昭示:金融業正在以其巨大的力量影響著世界經濟格局甚至政治格局的改變。因此,維護金融業安全與金融業穩定必然成為每個國家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銀行業又在許多國家的金融業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業銀行的作用也日益廣化和深化。商業銀行的業務包括吸收存款、提供信貸、財務咨詢、銷售端收費,以及參加證券市場交易等。如今銀行業已經是很多國家資本流動的核心載體。但是由于商業銀行的經營對象是貨幣,這種特殊性導致其高負債性并由此衍生出銀行系統的脆弱性和風險集中的特征。一旦發生銀行危機,將會危及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因此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對銀行業的監管重視有加。在銀行監管中享有國際聲譽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的巴塞爾委員會在2004年的《巴塞爾協議Ⅱ》中明確了商業銀行監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的監管、市場約束(Market Discipline)。明確把市場約束這一強調依靠市場力量對商業銀行風險進行監督的機制提升為國際認同的監管方式。[1]隨著商業銀行風險的日益差別化、細致化,單純依賴官方監管往往無法達到有效的結果。因為官方監管可能成本巨大,受制于各種政治利益或者制定統一標準的困難。例如,制定統一的資本充足率的標準計算方法往往不適于各個國家各個商業銀行的具體情況。而且官方監管也會出現服從于各利益集團的現象。例如,在對始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的反思中,白欽先教授認為該危機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官方金融監管的失?。ò讱J先和譚慶華,2010)。盡管《巴塞爾協議Ⅱ》已經把市場約束提到了支柱性的地位,但是似乎并沒有引起各國的足夠重視。而近年來頻頻爆發的大小金融危機,也提醒我們現在應該是對傳統的金融監管過度依賴監管當局的模式進行反思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