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與中國當代倫理
- 苑秀麗 何小玲
- 1356字
- 2019-09-06 17:57:18
前言
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主體的儒家文化,始終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從孔子的“仁學”,到孟子的“仁政”,乃至此后歷代儒家學者的學說,倫理道德都是其一以貫之的根本特征。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屹立世界數千年,成為唯一未曾中斷的世界文明,并在今天依然煥發出其勃勃生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儒家文化的倫理道德性難以分開的。盡管這一傳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弊病,但是所有的不足和弊病都不足以否定其在世界文化中延續傳承數千年的優越性。這一點并不是我們的主觀臆斷,而是從文明延續和發展的事實中能夠得出的必然結論。
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中國歷史上,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乃至否定的言論,也曾有過不少。魏晉和晚明大約是最為突出的兩個時期。前者與道教、佛教的沖擊有關,后者則更多地與城市商品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發展有著深層的聯系。這兩個時期出現的對儒家文化的批判和反叛,并未造成儒家文化的斷裂。相反,對于儒學發展方向的調整和思想的修正而言,這種批判是非常有益的。
與之相比,20世紀初葉在西學涌入大背景下所出現的對儒家文化的批判,以及后來與之遙相呼應的“文化大革命”,對于儒家文化的否定幾乎是致命的。“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五四”知識精英在把中華民族積弱積貧、落后挨打的罪責歸因于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提出的。今天回頭來看,實在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表現。“破四舊”與文化大革命,則是在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大力推動下,自上而下,全民動員的“大破一切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這場運動使得散存在各地的歷史文化名人墓碑、名勝古跡、百年老店、珍貴文物字畫、器皿飾物、圖書古籍等成為重點被破毀的對象,進而有一大批的文化名流、政治名人,乃至人數更多的“地富反壞右”成為被革命、被批斗的對象。[1]如果說“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的影響還主要局限于知識階層和思想領域,“破四舊”與文化大革命則不僅時間長、范圍廣,而且是從精神層面到物質層面對“舊文化”的徹底消滅。
由于這場浩劫是只破不立,是不僅消滅物質的“四舊”,也從靈魂深處消除傳統精神,因此,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儒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明被強行撕裂、切斷,中國人奉行數千年的普遍精神信仰被摧毀。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官員貪瀆、道德滑坡、社會誠信缺失,乃至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現實問題,與儒家文化在近代以來的遭遇不能說沒有深層的聯系。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現實大背景下,以儒家公私觀和天人觀為重點,從當代公共倫理和生態倫理兩大方面,考察儒家思想在中國當代的發展與新變,思考某些現實社會問題發生的歷史文化根源,探討儒家思想現代化的可行性及其在當代中國道德重建和民族文化復興大業中的意義與價值。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民族,“復古以開新”原本就是我們的傳統之一。因此,在我們看來,重新思考儒家思想與中國當代倫理的相關問題,不僅是“復古以開新”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面對和不可回避的。我們深信,中國當代倫理道德體系的重建,固然需要向其他民族學習,但汲取我們本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豐厚營養是更為重要的。本書的探索只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一點粗淺認識,倘能有些許的價值,則是我們所衷心期盼的。
[1] 關于“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請參見高皋、嚴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的相關論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