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開文博考古論叢
- 劉毅主編
- 2280字
- 2019-08-30 19:04:39
前言
2010年,是南開大學博物館學專業恢復創辦后正式招收本科生30周年。三十而立,當時曾經準備舉行一些小型的紀念活動,考慮出版一部論文集、編輯一本紀念冊,如果條件允許,再開一個規模適中的紀念會。但當年4月,我系在河南省申請的“南水北調”考古發掘項目獲得批準,淅川縣黨子口漢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于7月開始。這是我系第一次獨立承擔田野考古發掘任務,為了確保工作質量,幾乎所有的骨干教師都投入了全部精力;而此刻恰恰是紀念活動籌備工作啟動之時,加之其他一些偶然事件,兩者發生了時間和人力上的沖突。在確信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后,我們最終選擇了重實輕名,全力以赴進行淅川考古發掘,為專業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以實際工作的成果紀念專業恢復30周年。
這個論文集是當時預備紀念活動的唯一保留項目。感謝歷史學院黨政領導和學術委員會決定以“985經費”資助本書出版,感謝前任院長陳志強教授為本書聯系出版社等辛勤勞動。論文集收集的人員范圍,是自1979年以來曾經在本系(專業)任職的教師。文章的排序原則:首先,已歸于道山的3位先生排在最前面,以表達對仙逝者的追懷;其次,為已經退休或年過花甲的教師,按年齡序列先后,把老師們的文章放在前面,以表達后學的尊崇和感恩;在崗及已調離但仍在崗的教師,按照學術界習慣,以文章內容的年代序列先后。由于種種原因(包括部分教師交稿甚晚和出版經費未定),這部論文集的編輯工作曾經幾度中斷。時過境遷,現在再冠以“30周年紀念”字樣似乎不甚合適,但作為一個階段性的紀念,不妨立此存照。因為聯絡不上或其他特殊原因,一些曾任教師的大作未能收入,這是一件憾事;作為補充,將2010年以來新聘任教師的論文一并收入。另外,本系教師程平山博士原先提供了一篇關于晉至隋代《竹書紀年》考校的論文,校樣時應作者要求撤銷。
最初征集論文時,為了保證時間,也考慮到退休教師不堪其勞、在崗教師發表論文還要為雜志等級而謀等因素,決定歡迎接收未刊稿,也可以使用公開發表過的文稿,可以是代表作,也可以是因舊作意有所慊而修改訂補者。由于發表時間不一、文章體例不一,還有一些手寫稿的文字辨識及資料核對都很麻煩,編輯工作的難度很大。本系劉尊志教授具體負責收集并編輯這些論文,在他的帶領下,碩士研究生劉昕、劉舒睿對所有文章的電子化及資料核對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李寶軍、趙冉、蔣侍辰、路暢、宋美娟、宋永平、于宏淼等碩士研究生也為論文集的編校和圖版處理做過不少工作。本書所收論文內容涉及文物與考古學研究、博物館學以及歷史學等諸多方面,共計19篇。
南開大學曾經有過很好的發展文博考古學科的機會,但最終失之交臂。著名考古學家李濟之先生回國之初、徐蘋芳先生大學畢業伊始,都曾經在南開短暫工作。20世紀50年代,鄭振鐸先生、沈從文先生曾向時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著名學者鄭天挺教授提議創辦博物館學專業。鄭先生高瞻遠矚,在對有關資料進行研判的基礎上,意識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機緣,遂決意在南開創辦博物館學專業,并由時任系秘書的魏宏運教授書面上報學校批準(魏宏運:《新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專業的創立》,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4日)。后又經鄭天挺教授與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先生協調,1959年在南開大學歷史學系下設置博物館專業(當時的名稱是“博物館專門化”),開始招收學員,后由于國家經濟困難等原因而停辦。雖經此蹉跌,南開前哲并沒有忘記使命,“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百廢待興的1979年秋,在時任南開大學副校長鄭天挺教授、歷史系主任魏宏運教授的積極組織推動下,正式恢復組建“博物館學專業”,隸屬歷史系;由著名歷史學家、文物博物館學家王玉哲教授任專業主任。1980年夏季正式開始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此后,198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9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南開大學博物館學專業是1952年大陸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以后全國同類專業中創辦最早的,2001年改名“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隸屬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11年,為反映學科的實際發展狀況,并為適應一級學科調整的需要,改名為“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博物館學專業恢復建立之初的師資隊伍,由原南開大學歷史系的部分教師以及一些文博單位的業務骨干組成,王玉哲、傅同欽、張錫瑛、梁吉生等教師篳路藍縷,艱辛創業,奠定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基本研究體系,并開始注意選拔和培養青年教師;朱鳳瀚教授、傅玫教授相繼主持本專業,使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蘋芳先生、歷史研究所李學勤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先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傅振倫先生、史樹青先生、俞偉超先生,故宮博物院李輝柄先生等著名學者先后受聘為本系兼職教授,為我系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南開考古博物館學科師生永遠銘記這些前輩們的功德。
30余年來,我系為全國文物工作系統培養了上千名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進修生在內的各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文物考古研究或文博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骨干,為我國文博考古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30余年來,本系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在文博考古科研領域中做出了很多成績,先后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部委和省級科研項目,其中對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研究、考古學及古代文物研究、理論博物館學研究等方面,在全國具有比較大的影響。經過30余年的不斷探索和修訂,建立了科學完整的本科、研究生教學課程體系,為兄弟院校文博專業的課程設置提供了借鑒。
回首過去,本系曾經有過輝煌,也走過一些彎路,甚至曾經錯過了一些關鍵性的發展機會。但無論如何,最低谷已經甩在了后面。從善如登,不管前途怎樣艱難困苦,我們都將繼續努力,精誠團結、奮然前行。
劉毅
201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