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開文博考古論叢
- 劉毅主編
- 710字
- 2019-08-30 19:04:40
略論西方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
馮承柏
作為一種人工系統,博物館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取決于社會對它需要的程度,而且有賴于它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同其他社會有機體一樣,西方博物館的結構和功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漸趨完善,其社會效益也日益顯著。本文僅就這一問題略加論證,作為“博物館與西方社會”一文的補充。
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所謂社會功能是指一個有組織的人群或人工系統為了其成員或分子的利益所進行的服務活動。社會效益是指服務活動產生的結果和帶來的影響。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一樣,可以從量和質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以美國博物館的統計資料為根據,先作一點簡單的定量分析(見表1)。
表1 按類型劃分的美國博物館統計資料

從表1我們可以得知1979年美國官方統計資料所記載的博物館總數為4408座,按人口平均,每51519人一個博物館。各類博物館全年總收入10.88億美元,總支出10.05億美元。平均每館收入246800美元,支出227300美元。各類博物館共雇用正式固定職工37533人,平均每館8.5人。1979年觀眾為3.5億人次。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參觀博物館1.5次。中國人口為美國的4.5倍,博物館數約為美國博物館的1/10。按人口平均的博物館數約為美國的1/50。經費開支為美國的1/100。中國博物館平均每館固定職工人數為美國的3.1倍,參觀人次為美國的1/9[1]。中美兩國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從量的方面衡量,差距是很明顯的。然而從觀眾特點方面看,由表2中可以得知家庭收入越高、戶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參觀博物館的比例就越大。白人與黑人比較,白人參觀博物館的人數比黑人高出近1倍。這說明了美國博物館觀眾的社會經濟局限性。就質的方面而言,西方博物館對于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可以歸結為以下七個方面。
表2 美國觀眾情況與欣賞種類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