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散文
第一節 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出自朝廷史官之手筆,主要流傳至今的有《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這些作品,對先秦諸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重大活動,以及重要歷史人物的言論,均有所記述;同時也旁及天命、鬼神、祭祀、卜筮等各種宗教活動。
《尚書》里的天帝與祖靈崇拜
“尚”,通“上”;《尚書》就是上古帝王之書,簡稱《書》;儒家經典之一,故又有《書經》之稱。此書主要記錄古帝王之言,分為虞、夏、商、周四部。《尚書》有古文與今文之分。據學術界考證,古文《尚書》是偽作,但今文《尚書》里也有的不完全真實。其中,《虞書》的《堯典》、《皋陶謨》,《夏書》的《禹貢》、《甘誓》等篇,據考定,是周代史官參照古代傳說編撰而成。《商書》包括《湯誓》、《盤庚》等五篇,以《盤庚》為最可信,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盤庚》記述了殷商的中興之主盤庚的三次演講。盤庚決定率領部族遷往殷地,遇到了部族成員的反對。為此,他三次向部族發表演說,除曉以利害之外,還充分地利用了天帝崇拜、祖靈崇拜等原始宗教觀念,以說服大家。例如:“予迓續乃命于天”;“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汝罔能迪”;“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等等。盤庚的講話,恩威并用,而其全部精神力量,都是借助于“天”、“上”、“祖”、“父”。
又如《周誥》中有一篇周王的文告,是就武庚叛周,周公東征一事而發的。文告中寫道:
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歷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敷賁。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予不敢閉于天降威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曰: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予復反鄙我周邦。……
在這篇聲討武庚的政府文告里,處處體現了周王朝的天命思想。這種動輒搬出至上神——“天”來維護王權的做法,與《詩經》里《周頌》中常見的“維天之命”、“昊天有成命”之類的話頭,毫無二致。
天帝崇拜和祖靈崇拜是《尚書》的基本思想傾向。
《左傳》里的占卜描述
《左傳》全稱為《春秋左氏傳》,與《國語》為姐妹篇,均系左丘明所作。左為魯國太史,相傳他左眼失明,故稱盲左。《左傳》為編年史,以記事為主;《國語》系國別史,以記言為主。二書縱橫互補,全面而生動地反映了春秋時代的社會歷史面貌。特別是《左傳》,對當時諸侯、卿大夫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以及家庭生活和宗教信仰等,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
春秋時代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基本宗教活動,就是占卜決疑。《左傳》中對此有很多詳盡的記述。例如《周史知陳大于齊》所記的兩次卜筮活動:
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娶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按:齊國,姜姓)。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陳歷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則配天。物莫能雨大,陳衰,此其昌乎!”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按:桓子,敬仲五世孫)始大于齊。其后亡也,成子(按:成子,敬仲八世孫)得政。
這個歷史故事的主人公叫陳敬仲。他本是陳侯之子,但是他的八世孫田成子(先秦時,田、陳二字同音)殺掉齊簡公,奪取了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文中記述了兩次對敬仲命運所作的占卜。一次是敬仲議婚之前,他的岳母做的占卜;另一次是在敬仲少年時代,他的父親請周王室太史做的占卜。據說這兩次占卜,都準確地預示了陳敬仲及其八代子孫的未來命運。
在這篇散文里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周史運用《周易》進行占卜的過程:(一)先用蓍草進行卜筮;(二)再根據蓍草之長短和排列次序,對照《周易》里的卦象和爻象,并找出相應的卦辭與爻辭;(三)卜者根據卦爻辭加以發揮,作出或吉或兇的判斷。文中敘周史根據蓍草之長短和排列次序,從《周易》里找到的本卦為“觀”、變卦為“否”,即六四爻變。爻辭是:“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其大意是:看到國家的光華,有利于為王朝之賓。最后,周史根據爻辭發揮一通,得出了陳敬仲子孫必將“代陳有國”的結論。讀了這篇歷史散文,人們就知道周人是怎樣使用《周易》進行卜筮活動的了。當然這個故事不能證明占卜果然靈驗,只不過說明了卜者之善于察言觀色和隨機應變,以及《左傳》作者之善于附會夸張罷了。
此外,《左傳》、《國語》等書還對前兆迷信、祈禳巫術等準宗教活動,作了許多具體生動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