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變與走向:美國學前課程發展變革的歷史研究
- 孫賀群
- 2329字
- 2019-09-21 04:06:18
三 概念界定
要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就需要對幾個關鍵概念給予清晰和準確的界定。
(一)美國學前教育
本書不打算詳細闡釋“學前教育”的內涵,而只指出其外延。
美國學前教育系統零散而混亂,其歷史演進過程也十分的曲折。早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受歐洲國家影響,美國開辦了幼兒學校(infant school),以3—5歲兒童為其教育對象,這是美國在家庭之外進行學前教育的開端;19世紀60年代福祿培爾幼兒園(kindergarten)傳進了美國,并逐漸演化為美國公立學校系統的第一階梯,專門招收5歲兒童;在成功為5歲兒童建立公立幼兒園之后,20世紀20年代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開始為3—4歲的兒童開辦一種新的教育機構,那就是保育學校(nursery school)。現代保育學校指作為公立學校附屬或其他一些機構和個人為贏利而發起的教育項目,招收2.5—5歲的兒童。盡管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公立學校已經把幼兒園并入其內,但公立幼兒園的真正普及卻是在20世紀70年代,自此美國公立學校系統形成了自5歲班幼兒園至12年級的K—12的教育體制。與之相伴隨的是,prekindergarten(四歲班幼兒園)和preschool(學前幼兒園)兩詞開始出現、流行,prekindergarten特指為4歲兒童開辦的幼兒園,preschool則通常可以用來泛指為尚未能進入kindergarten進行學習的2.5—5歲兒童開辦的任何教育機構。除此之外,在美國學前教育體系中,還包含了另外一個分支,那就是為0—3歲兒童提供保教服務的各種托兒機構。歷史上的托兒機構基本以保育為主,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開發出越來越多的針對嬰兒和學步兒的教育方案。
關于學前教育的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于1981年在法國巴黎召開國際學前教育協商會議對此問題進行研討,將其界定為“能夠激起出生直至小學的兒童(小學入學年齡因國家不同而有5—7歲之不同)的學習愿望,給他們學習體驗,且有助于他們整體發展的活動總和”[2]。在本書中,美國學前教育是特指在kindergarten(幼兒園)和preschool(學前幼兒園)中對2.5—5歲兒童進行的教育。之所以做此界定,是因為在招收0—3歲兒童的托兒機構中,正規的、成體系的教育活動出現較晚,長時間以來其一直關注的都是滿足兒童的生理需要。而美國對于3歲以上兒童的教育稱謂又不統一,不像我們國家這樣,將3—6歲階段統稱為幼兒教育,因此我們在考察美國學前課程的歷史時就無法用“幼兒園課程”,而只能用“學前課程”這一名稱。
(二)課程
課程是教育領域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名詞,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課程自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事物,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研究課程,必然會給出不同的定義。例如,有的從課程存在的形態來定義課程,將課程視為學科、教材以及學校中傳授的東西等;有的從課程實施的形態來定義課程,認為課程是一種學習計劃、學習的進程等;還有的從課程本質屬性出發,對課程進行定義。在此,筆者將詳細探討一下關于課程本質的定義。
關于課程本質屬性的定義,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認為課程是知識,一種認為課程是活動,還有一種認為課程是經驗。當把課程視為知識并付諸實踐時,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的,并且凌駕于學習者之上的——學習者服從課程,在課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3]把課程視為活動則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課程內在于學習者,課程成為學習者主動探索的動態的過程。當把課程認為是經驗時,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課程是知識”和“課程是活動”兩種觀點的統合。這是因為“經驗”一詞既有名詞性質又有動詞性質,可以將其理解為“由實踐得來的知識和技能”,而“實踐”本身則代表“活動的過程”。而且將課程本質定義為經驗,具有很強的歷史概括性。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課程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但無論是重視知識自身邏輯、強調死讀硬背的傳統課程,還是重視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強調兒童主動探究的現代課程,都可以概括為某種經驗——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
(三)學前課程
學前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課程必定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課程有著共同之處,如在課程思想層面,某一時期各級各類教育的課程都必定受當時流行的哲學思想和各種理論影響,反映出那個時代社會的價值取向。但在課程實踐層面,由于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獨特特點,學前課程又與其他課程有著很大的差別。美國學者斯波代克(Spodek,B.)指出“幼兒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不同于其他各級各類教育,在兒童早期,更多采用的是具體的材料和活動,課程較多的是采用活動而不是上課的形式加以組織”。[4]
對西方學前課程的發展歷史進行追溯,也可以發現從第一套正規的學前課程體系——福祿培爾幼兒園課程開始,到蒙臺梭利課程、進步主義學前課程,再到后來的認知導向的建構主義學前課程以及當代的瑞吉歐課程等,都是以活動為課程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國內也是如此,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老一輩學前教育工作者就把課程看作活動。張宗麟直接做出這樣的定義,“幼稚園課程者,由廣義說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園一切之活動也”[5]。陳鶴琴、張雪門、陶行知等教育家在實踐探索中一直以活動為課程的基本組織形式。到了五六十年代受蘇聯分科教學影響,幼兒園課程曾被視為一門學科。在當代,中國理論研究者對學前課程的界定主要如下。
石筠弢把學前課程定義為:學習者在教育者有意識指導下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獲得有益經驗和身心健全發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動。[6]
袁愛玲對學前課程的界定是:在幼兒園安排下所進行的一切有組織、有系統、有意義的園內外學習經驗或活動。[7]
馮曉霞認為:“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8]
綜合研究者們的觀點,可以看出大家對學前課程的本質認識趨于一致,即教育者為學前兒童提供的各種學習經驗和一切有組織的活動就是課程。因此,在本書中學前課程指在學前教育機構(包括kindergarten和preschool)中為2.5—5歲兒童提供的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學習經驗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