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鄉鎮統籌的理論基礎
城鎮化主要是一個人地關系調整的過程,人是目的,地是手段,依靠土地改革,實現社會結構轉型,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基本要義。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仍處于快速推進階段,改革與轉型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集中釋放,迫切呼喚五大新發展理念下的現代國家治理。集體土地制度改革直接深入城鄉與部門權力結構的深層次利益調整,是社會結構轉型最徹底、有效、快捷的工具之一,牽一發而動全身。但是,長期以來,社會轉型理論領域的研究多是關注“人”,而忽視了“地”。
北京郊區推進的鄉鎮統籌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試點,是在農民市民化面臨高成本門檻情況下對農村社會結構轉型的新探索。其要點:一是通過走本土型城鎮化,降低市民化成本;二是通過農民帶資進城,提高對市民化成本的消化能力。打通這兩條路的條件:破解經濟社會領域的碎片化土地產權關系與產業項目的規模化之間的矛盾、大城市整體性空間規劃與村莊之間發展權不均衡的矛盾以及特大城市郊區土地紅利誘致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大城市病”的矛盾,實現地盡其利、地利共享、均衡發展。本章建構出的雙劉易斯二元模型,為鄉鎮統籌的改革實踐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
推薦閱讀
- 步入“十三五”的財稅改革
- 重構增長秩序:不確定性年代與內生平衡增長
- 中國的輸入性流動性過剩研究
- 調查研究 求真務實:四川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 集群企業國際化成長研究:基于知識租金獲取的視角
- 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報告:中國能源國際合作的新格局與新發展(2017/2018)
- 中英“一帶一路”戰略合作論壇研究文集
- 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與創新:首屆全國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博士后論壇文集
- 論“經略海洋”經濟
- 貿易開放與中國經濟發展
- 工業信息安全應急管理技術與實踐
- 都市圈發展與房地產投資展望
- 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交易合約安排研究
- 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0—2021)
-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新研究(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