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發展中國家貿易開放與生產率研究:從宏觀視角到微觀視角作者名: 李清如本章字數: 746字更新時間: 2019-09-20 18:08: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
本書采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過規范研究,系統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貿易開放的發展歷程,總結貿易結構的變化和貿易成本的特征,提出現實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從國家、行業和企業三個層面,分析發展中國家貿易開放對于生產率的影響。
二 理論基礎與實證模型相結合
本書采用理論基礎與實證模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國家層面,依據Restuccia、Rogerson[10]與Hsieh、Klenow[11]的資源配置扭曲與國家間全要素生產率差異理論,借鑒Ferreira和Trejos[12]的開放經濟模型并將其應用到發展中國家的實證研究中。行業層面,本書參考Melitz和Ottaviano[13]的理論模型,借鑒Chen等[14]的實證模型,基于1981—2006年26個制造業行業數據,檢驗行業層面貿易開放對于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的影響。企業層面,運用Levinsohn-Petrin方法估計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以消除微觀數據中企業投入水平與生產率沖擊之間相互關聯而引起的同時性問題,并彌補Olley-Pakes模型在企業進行連續投資時才能夠估計全要素生產率的不足。根據Syverson[15]提出的企業生產率影響因素,在控制了影響生產率的其他變量之后,估計企業層面貿易開放的生產率效應。
三 模擬分析與回歸分析相結合
關于貿易開放與生產率的大多數實證文獻以回歸分析為主,近幾年來,模擬分析也被應用于國家間生產率差異的研究中。本書采用模擬分析和回歸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國家層面,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委員會綜合貿易成本數據庫提供的貿易成本數據,對80個發展中國家2005年的數據進行模擬分析并佐以簡單的回歸分析。在行業層面,分別使用最小二乘估計法、固定效應模型,以及一階差分估計法,檢驗行業貿易開放對于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的促進效應。在企業層面,基于2004年中國120個大中型城市約12000家制造業企業微觀數據,檢驗貿易開放與企業貿易狀態對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