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的體系和視角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綜論

第一節 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形成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是對資本運動規律的一種整體分析,具有研究經濟危機問題的整體性體系和視角,過去很多研究者只把《資本論》第三卷的某些有關章節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從而得出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沒有完整的經濟危機理論的結論。但這種認識是很片面的,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研究,是貫穿于他的整個經濟學理論體系之中的。要看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全貌,很有必要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體系和視角的整體性作出再研究。

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經注意到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運動,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只能在矛盾不斷尖銳和比例不斷被破壞的運動中進行。恩格斯在他早期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批駁了當時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對經濟危機可能性的否定,他說:“經濟學家用他那絕妙的供求理論來證明‘生產絕不會過多’,但是實踐卻用商業危機來駁斥他,這種危機就像彗星一樣有規律地反復出現。”[1]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研究了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各種比例關系問題,發現資本主義經濟“由于自然規律的必然性,生產一定要經過繁榮、衰退、危機、停滯、新的繁榮等等周而復始的更替”[2]

隨著研究的深化,馬克思逐步形成了他研究經濟危機整體論的體系和視角。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表達了要對社會問題作整體分析的想法。[3]在19世紀40年代后期,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形而上學的政治經濟學方法時又提出,“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統一整體”,單憑主觀臆斷的“運動、順序和時間的邏輯”,根本無法理解這一切客觀存在的“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4]。1857年下半年,馬克思嘗試建立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開始撰寫《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他從社會生產關系中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的辯證關系研究入手,對包括經濟危機在內的很多問題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在馬克思之前,許多經濟學家已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范疇作過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往往缺乏整體視角,只從想象的孤立個人出發,或者把這些范疇并列起來,使社會經濟運動過程變成一個無時間秩序的非歷史的過程;或者把這些范疇割裂開來,使社會經濟運動過程成為各環節互不關聯的孤立過程。馬克思是把從事經濟活動的個人客觀地看作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以整體視角探討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關系的。他認為,人類的物質生產都是“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5]。這就改變了經濟學思想史上以孤立的個人為研究出發點的傳統視角。

馬克思進而認為,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中,生產和分配、交換、消費構成一個整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6]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以后,馬克思寫了《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并在這些手稿的基礎上,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二版和法文版,寫作了關于《資本論》第二卷的許多手稿等等,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體系和視角的整體性不斷完善。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依據馬克思遺稿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第二、三卷。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結構。

第二節 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結構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論》的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結構極其珍視。1866年2月20日,當馬克思基本上寫成《資本論》手稿的時候,他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親愛的,你明白,在像我這樣的著作中細節上的缺點是難免的。但是結構、整個的內部聯系是德國科學的輝煌成就,這是單個的德國人完全可以承認的,因為這決不是他的功績,而是全民族的功績。”[7]

1867年8月23日,《資本論》第一卷問世前夕,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說:“我祝賀你,只是由于你把錯綜復雜的經濟問題放在應有的地位和正確的聯系之中,因此完滿地使這些問題變得簡單和相當清楚。我還祝賀你,實際上出色地敘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里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敘述。”[8]《資本論》及其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結構,是馬克思留給世界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一項寶貴遺產,它為全面理解經濟危機的內在機理和化解途徑,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并不像有些研究者理解的那樣,和西方經濟學一樣只在專門研究金融問題的《資本論》第三卷的某些章節研究了經濟危機,他的《資本論》前三卷共同構成了一個研究經濟危機問題的體系和視角,這個體系和視角對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總過程的研究、對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研究構成了一個對經濟危機問題的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經濟危機問題在這個整體論體系和視角中得到了充分重視和研究。

要研究經濟危機,首先必須研究生產過程,而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而言,包含著流通過程以及分配和消費的總過程。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這個特點相適應,在資本主義經濟中,人們除了在直接生產過程發生一定的關系以外,在流通過程中又發生特定的聯系。經濟危機問題的研究要涉及所有這些關系。因此,為了透徹地研究經濟危機,必須說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的全部生產關系。

如何說明呢?馬克思運用了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他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9]大家知道,生產過程在資本主義經濟運動中具有決定作用,生產過程中的關系——產業資本家和產業工人的關系——也是最基本的經濟關系。運用抽象法,要求逐步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地闡明經濟危機所涉及的各種關系。《資本論》第一卷正是首先抓住整個資本運動的決定性環節,而把次要的因素舍象掉,即首先分析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考察產業工人和產業資本家之間的關系。

在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占有以后,在第二卷中才把資本的流通過程加進來,考察資本主義生產企業之間,即產業資本家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說:“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當作直接的生產過程所呈現的各種現象。在那里,一切由它外部的事情引起的次要的影響,都還是存而不論的。但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未曾完結資本的生產過程。在現實世界內,它必須由流通過程來補足。流通過程便是第二卷研究的對象。”[10]值得提出的是,第二卷并不是只談流通,不談生產,事實上,馬克思在第二卷中是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統一起來考察的,馬克思說:“第二卷,尤其是第二卷第三篇(在那里,我們是把流通過程,視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全體考察,是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11]

但是,第二卷只限于對這個統一作廣泛的考察,關于資本運動的各個具體形態還是存而不論的。所以,第二卷雖然已經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上上升了一步,但仍然未能完全反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貌。因此,《資本論》又以第三卷來補足。“在這個第三卷,我們所要做的,不能是對于這個統一之廣泛的考察了。我們寧可說要在這一卷發現并且說明,資本的運動過程當作一個全體來看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態。諸資本在它們的現實運動中,便是在這各種具體形態上對立著的。對于它們,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形式以及它在流通過程中的形式,都只表現為特別的要素。所以,我們在這個第三卷所要說明的各種資本形態,對于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不同諸資本相互的行動中,在競爭中,在生產代理人通常的意識中所借以出現的形態,是一步一步地更加接近了。”[12]

可見,第三卷和第二卷一樣,也是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統一起來考察。差別在于,第二卷僅限于“對這個統一之廣泛考察”,而第三卷上升了一步,論證由這個“統一”產生的資本的各種具體形態,可見《資本論》第二、三卷是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兩層階梯。《資本論》三卷的體系,是馬克思根據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邏輯聯系,運用抽象法,由抽象到具體,由簡單到復雜地論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建立起來的體系和視角。這個體系和視角之所以可以科學地研究經濟危機問題,是因為它們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馬克思說:“由抽象上升為具體的這種方法,僅僅是思維掌握具體而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來再生產的方法。”[13]《資本論》三卷所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結構,正是思維掌握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全貌而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來再生產的典范。

第三節 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的科學性

《資本論》三卷體系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創立過程的完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以《資本論》三卷體系和視角徹底改造了過去的經濟危機理論,使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經濟危機理論的變革主要表現在用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科學地確立了經濟危機理論的對象和方法。他們的經濟危機研究從一開始就不同于以往一切經濟學家。經濟學是在資產階級古典學派手中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的。但古典學派由于受資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局限,沒有能夠科學地確定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資本論》三卷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經濟危機問題的典范。馬克思從一切社會關系中抽象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作為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資本論》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全貌,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諸經濟關系的總和。但在這各種經濟關系中,生產關系占據主導地位。各種經濟關系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相應地研究了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生產力和上層建筑。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始終結合著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各個主要階段,考察和論述了生產力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這種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闡明資本主義怎樣在矛盾中向前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怎樣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逐漸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最后產生周期爆發的經濟危機,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必將讓位給同生產力性質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即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相應地研究了上層建筑對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作用。《資本論》隨時隨地探討了適合于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使之既有骨骼,又有血肉。如列寧所指出,馬克思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作為活生生的東西刻畫出來,“將它的生活習慣,將它的生產關系所固有的階級對抗的具體社會表現,將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資產階級政治上層建筑,將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之類的思想,將資產階級的家庭關系都和盤托出”[14]

正如前面提到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與其他經濟危機理論的不同之處,首先就是它從一開始就把它的研究方法,確定為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我們知道,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者,曾就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現象進行分析,但由于他們不能正確說明造成經濟危機的各種經濟關系,又加上他們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也不容許他們正確說明這種關系,所以,在研究經濟危機的時候,雖然他們之中有些人能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內在聯系有所觸碰,但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加以回避。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之所以能揭開這種內在關系,就是因為唯物主義辯證方法要求全面把握社會的本質的關系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創建者,在19世紀40年代大體確立了他們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很明顯地展示了這種方法。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序言中,也表白他在1850年用批判的精神來重新開始透徹地研究新的經濟學史料的時候,不僅已經完全擺脫了資產階級經濟學者那一套形而上學的觀點方法,并已經用新的辯證觀點方法來批判前者,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科學的經濟學體系和視角。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的體系和視角,與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以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為基礎而建立的三分法(生產、分配、交換)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揭示了資本這個范疇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資產階級盡管把他們的利益強調為社會的利益,而實際上,他們與勞動者之間的利益是對立的。資本這個范疇里面,包含著不斷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基本矛盾。揭示資本這個范疇中體現的生產關系和基本矛盾,就會把資本主義那種見不得人的剝削實質揭露出來,因此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經濟學家,自始就不敢正視這個現實,到了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斗爭的威脅增大了,他們就更有必要用盡辦法來把這個現實掩蓋起來。

上述的三位一體公式,把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三者等同看待,把資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的社會歷史形態的生產關系)、土地(無機的自然自身)、勞動(不過是一個抽象,在它自身是不存在的,一般是指人的生產活動)這三個沒有任何共同點的因素,在那個公式上平起平坐地并列著,以示它們的收入:利潤、工資、地租,都處在公平合理的平等地位,以掩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和基本矛盾。所以馬克思說,“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了”。“在這個公式內,利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表示特征的剩余價值形式,就幸運地被排除掉了。”[15]

馬克思把他的經濟學著作稱為《資本論》,第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這樣,就可以用一種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科學地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的本質及其不斷導致經濟危機的基本矛盾都揭示出來了。這種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不僅揭露了隱藏在三位一體公式里的秘密,而且推翻了建立在這個公式上面的三分法結構。

在西方經濟學的三分法結構中,究竟是生產什么、流通什么、分配什么呢?這些都被西方經濟學家用“資源”一詞一帶而過,從沒有作勞動產品和非勞動產品的區分。他們總是回避勞動過程中的生產關系,用把勞動等同于物的方法來研究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中的關系,而不肯觸到它們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基本矛盾。事實上,三位一體公式既然目的是要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基本矛盾隱蔽起來,建立在它上面的三分法結構,就已經注定了無法揭示經濟危機的制度根源。

有人可能會問,《資本論》三卷也分別是講生產、流通與分配,那不也是采取三分法結構嗎?但《資本論》三卷結構與西方經濟學結構在形式上雖然有些相似,但內容和方法卻很不相同。由于《資本論》是在對生產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去研究其他關系,可以說明作為勞動產品財富的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流通和分配。正是由于《資本論》三卷構成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揭示了資本生產關系的實質和矛盾,就不但說明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且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誰生產作為勞動產品財富的價值和剩余價值,誰分配作為勞動產品財富的價值和剩余價值,以及作為勞動產品財富的價值和剩余價值的交換和消費過程。

由于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下,勞動者所得的工資這個分配形式不會像西方經濟學三位一體公式那樣,與資本家、地主所得的利潤、地租并列起來,而是可以從根本上說明,資本家、地主階級的利潤和地租都是勞動者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用剩余勞動——剩余價值生產出來的,只不過工人階級在分配中只得到了作為基本生活費的工資,這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被揭示了出來,也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經濟危機問題。

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采取的由本質到現象的論證方法,與西方經濟學家慣于在三分法與三位一體公式下用現象掩蓋本質的手法完全不同。《資本論》第三卷所講的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是把第一卷、第二卷分別講到的資本的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作為基礎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出現的各種經濟關系、范疇和形式,都分別是由資本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講到的那些抽象的本質的關系、范疇與形式的具體化和轉化的結果。

在這里,我們開始接觸到我們在實際經驗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東西。剩余價值利潤化,剩余價值率利潤率化,不同利潤率由于競爭而趨于平衡,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分配利潤的各種具體資本形態出現了,商人、企業主、銀行家、地主登場了。這個現實世界,離開它的本質關系多一層曲折,因此,在認識上也就多一層屏障。資產階級及其代言人,不僅習慣于這個現實世界,并樂于用這個世界反映在我們觀念上的顛倒錯亂現象,來模糊、掩蓋它的剝削關系。

正如馬克思所說:“利潤形式上的剩余價值,不是與投在勞動上的、它由以發生的資本部分相關,而是與總資本相關。利潤率的規定有它本身的各種規律;這各種規律,會在剩余價值率不變時,讓利潤率發生變化,甚至引起利潤率的變化。這一切都會愈益蒙蔽剩余價值的真正性質,并從而隱蔽資本的現實機構。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價值到生產價格,到起調節作用的平均市場價格的轉化,還更加是這樣。”[16]

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的體系和視角,為科學研究經濟危機不能不采取由本質到現象的抽象分析方法,先在《資本論》第一、二卷,特別是在第一卷中,暫時舍象掉一切足以引起錯覺的外部次要的影響,從本質上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揭露出來,然后再一步一步接近上面所講到的一些轉化了的現象形態,這樣,后者的千變萬化,都萬變不離其宗地逃不脫前者的制約。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根本不懂也不愿意弄懂這種科學處理的深刻含義,說什么第三卷與第一卷、第二卷之間存在著矛盾。但如果說這是矛盾的話,那只能是現象形態與本質關系間的矛盾在理論上的反映。現象形態會直接地、自發地當作流行思維形態再生產出來,而本質關系則要科學來發現。

總之,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整體論體系和視角,是在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者那一套三分法結構和三位一體公式中建立起來的,與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形成了鮮明對比和原則性區別。不過,這里只能講一個梗概,而它全部深刻的科學含義,是要在對有關經濟危機問題的各種實際分析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的。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4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9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145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22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7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5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9頁。

[9]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頁。

[10]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頁。

[11]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頁。

[12]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5—6頁。

[13] [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3頁。

[14] 《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1頁。

[15]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55頁。

[16]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7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华容县| 黔西县| 中山市| 满洲里市| 南安市| 新野县| 岳西县| 宜兰市| 临高县| 利津县| 通州区| 阿荣旗| 舒兰市| 敦化市| 阳江市| 布拖县| 基隆市| 台南县| 兴化市| 镇雄县| 永安市| 大悟县| 巫溪县| 乐东| 伊金霍洛旗| 长葛市| 关岭| 惠水县| 禄劝| 孝昌县| 南丰县| 新田县| 长岛县| 上栗县| 长沙市| 江达县| 辽中县| 晋州市| 遂昌县| 张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