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研究
- 鄭瓊潔
- 1808字
- 2019-08-30 18:26:32
前言
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道。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強化技術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其中特別強調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十二五”規劃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主要的任務之一。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將國家創新體系提到了國家基本國策的高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2016年,國家首次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將“科技創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頂層規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根本點需要落在企業的技術創新上,然而,在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中,由于存在知識的公共產品屬性、不確定性和外部性容易帶來市場失靈,從而阻礙企業效用最大化實現,并容易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多數企業希望“搭便車”(Free Riding),“不思進取”,導致技術創新競爭蛻變成一種“智豬博弈”。因此,第三方政府的外部激勵政策有了介入的必要,通過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從而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高成本和高風險性,對企業技術創新投資進行引導和激勵。
通過對已有技術創新中政府激勵的相關文獻的研讀,本書發現該領域仍有值得探索的空間。第一,縱觀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績效研究,多數文獻基于各自的研究目標,單就政府激勵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政策對技術創新進行研究,而政府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激勵方式很多,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如何將這些激勵方式進行系統整合,并有效納入研究框架中,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第二,已有的文獻在實證模型方面的重點是檢驗政府激勵對企業R&D(研究與開發)投入的影響,但是對于社會來說,研發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標,R&D活動的目標是通過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來促進經濟增長。這就意味著,需要將R&D投入和產出水平相聯系。第三,已有的文獻雖然對區域或行業層面的政策激勵政策有所考察,但是缺乏對區域之間和產業之間技術創新差異的分析,以及不同政府激勵對其內在差異的影響作用研究。第四,技術創新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然而從當前的發展趨勢看,服務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因此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服務業內在品質,已成為政府部門、學術界及企業各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已有的文獻還沒有見到對于服務業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政策評價和作用效果的研究。
因此,為了系統研究現階段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問題,本書在對國內外有關技術創新與政府激勵等相關理論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技術創新中的政府激勵方式進行了重新梳理和歸類,運用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政府激勵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通過區域和產業層面,綜合運用SFA、SYS-GMM等方法,圍繞政府激勵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進行實證驗證;以江蘇省服務業企業創新發展為例,采集456家企業的一手數據,系統研究服務業企業技術創新中政府激勵政策的評價與作用,從而提出從政府激勵角度如何提升江蘇省服務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路徑與對策。
本書可能的創新點如下。
(1)在理論分析方面,將政府激勵政策研究系統化,以經典的“智豬博弈”模型為基礎,運用動態博弈與靜態博弈相結合的方式,首次嘗試將六種不同種類的政府激勵政策納入技術創新博弈模型中,系統剖析了這些政府激勵政策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2)在區域和產業層面,從技術創新效率視角出發,考察政府激勵對技術創新的區域和行業異質性,將區域分東中西三個地區,產業層面基于不同要素稟賦劃分為六大行業,首先使用了SFA對技術創新效率進行測算,然后通過SYS-GMM方法從動態的角度來探究區域和行業層面政府激勵對技術創新效率所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同時考察了“激勵延遲”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
(3)在企業層面,突破了以往研究的數據局限,嘗試在服務業企業領域進行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微觀企業層面政府激勵影響技術創新方面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具體來說,以江蘇省蘇南五市的服務業企業發展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第一手數據,對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政府激勵政策從重要性、科學性和滿意度三個方面進行了評價,在此基礎上,驗證了政府激勵政策對技術創新的作用程度。本書在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上具有原創性,同時為后續研究提供了較為扎實的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