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汪月波老師在利物浦大學音樂學院是一名研究人員,同時也在音樂學院的流行音樂協會學習音樂產業課程。對于中國來說,她所寫作的《音樂產業論》是非常及時、有必要的一本書,因為據我所知,中國在音樂產業研究中還沒有一本這樣的專業書籍。利物浦大學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協會最早于1999年頒發音樂產業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4年,此學位變更為音樂產業文學碩士學位。目前,利物浦大學是在碩士層面從事音樂產業教學與研究的世界第一大學。
汪月波副教授在利物浦大學學習期間,學習了音樂產業相關課程并開始了寫作過程,同時把教學和研究成果帶到了迫切需要發展音樂產業的中國。很顯然,對于英國和中國來說,音樂產業明顯不同,但是在音樂產業兩個確定的系統中內涵卻是一樣的,那就是:沒有音樂家就不會有音樂;在音樂家和音樂(唱片)公司之間沒有協議就不會有音樂商業。汪月波老師在專著中將會呈現和表述音樂產業中的這些核心關系,這在中國是一個首創性的研究。
我進入音樂產業主要是源于我曾是法國巴黎拉丁區樂隊的成員和歌曲作者。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主要是對作為一名音樂家和唱片公司簽訂唱片合同時所經歷的過程研究。自從出現了數字化數據傳輸,音樂產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大的變化是來自于數字化的影響。伴隨著非法文件下載的開始,版權音樂作品層面是一片混亂的“景象”,直到iTunes 和iPod 在大眾媒體中被引用及音樂流媒體服務的出現,這種現象才有所好轉。對于音樂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但是他們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汪月波副教授的這本書對于中國想學習音樂產業的學生來說,通過學習使你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最新的音樂產業構成模式,而這些正是音樂產業發展和研究所急需的內容和成果。
披頭士的《佩珀中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發行已有50年了,它是該樂隊的第八張專輯,但與以往專輯有所不同。經過多年的巡回演出,披頭士樂隊決定停止現場演出,僅制作和發行歌曲錄音。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披頭士樂隊正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流行音樂樂隊,他們在整個歐洲大陸都很受歡迎。披頭士樂隊專注于制作和銷售專輯的決定,導致了音樂商業布局上的變革。直到50年后的今天,我們才看到這種布局上的重大變化。
音樂主要有三種產業:錄音、現場演出和音樂出版。最初的音樂產業是現場演出,付費欣賞音樂表演(以及其他娛樂表演形式)是19世紀歐洲產業化興起的一個方面。新興工業城鎮的創建和人口的相應增長為音樂商業創造了新的條件。隨著音樂廳成為商業流行娛樂的主導形式,音樂廳對新歌曲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隨著新歌曲的創作,這些歌曲的印刷版銷售行業也發展了起來。由于當時印刷原版材料已經受到版權法的約束,因此版權也擴展到了流行音樂的范疇,這就產生了對作品印刷版本的需求,音樂出版產業發展成為音樂的第二產業。
音樂產業的主要特點,是五個構成要素之間始終存在著社會和物質的生產關系(無優先順序):音樂藝人、音樂公司、音樂用戶及音樂本身,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由市場調節。基本上,就西方而言,至少在20世紀上半葉,現場演出產業依然是最重要的音樂產業。當然,無線電的到來,特別是美國商業廣播,引發了對錄音的需求(雖然廣播也帶有音樂的現場演出特征),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十年的歐洲經濟衰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的蕭條,表明對錄音的大量需求并沒有長久持續下去,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
對于錄制音樂來說,有一點很明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人們購買和擁有實體音樂錄音的欲望都將不復存在,當然這種結論是基于西方的經驗體會而得出。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音樂用戶喜歡“租用”音樂。我的意思是音樂用戶會選擇向音樂流媒體平臺支付包月服務費,或者通過(Youtube視頻網站等)互聯網服務間接支付錄制音樂的使用權(所謂“間接”,就比如他們消費廣告,而廣告的成本被加入廣告產品的零售價格)。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音樂錄制產業的商業模式:經過40年的時間,采購或預售實體錄音被證實是一項非常有利可圖的業務,實體錄音的使用市場已經萎縮了50%,兩家主要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EMI)和貝塔斯曼音樂集團(BMG)——已停業。
整體而言,與以往被大唱片公司的需求、觀點主導的商業模式相比,基于數字化對錄音產業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新”音樂產業,更為有利可圖,但穩定性較差。因此,目前存在的是在通信和商業數字化實踐影響之前存在的一種極為混合的產業形式。從本質上來說,音樂產業的五大組成部分依然存在,仍然有音樂藝人、音樂用戶、音樂和市場,同時也依然存在音樂公司,但是這些都發生了改變。現在的關鍵變化是音樂公司不一定是唱片公司,例如:因為數字化,錄音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得多(而且便宜得多)。以前,唱片公司是“星探”——他們預估哪些新音樂藝人最有希望實現高回報,然后“簽下”(與音樂藝人簽署合約)這些音樂藝人進行錄音。由于錄音費用昂貴,唱片公司的發行費用更高,唱片公司安排音樂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組織”起決定因素——普通的音樂藝人可以自行錄音,在所有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布關于自己的新聞和信息的世界中,音樂人變得無助:音樂公司的工作是使一個特定的音樂藝人或一個藝人團體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最成功的公司是那些懂得如何“涉獵”當代“媒介”的人。
當代音樂產業是披頭士樂隊開辟的音樂產業形式的混合形式,以錄音產業為主導,以專輯為中心。在這種形式下,音樂用戶仍然渴望“明星”,他們仍然希望明星能夠展示出用戶所珍惜的自己生活中的價值觀。然而,現在的音樂用戶只想支付很低的價格或免費訪問。這就意味著,音樂公司必須找到創造性的方式將“明星相關信息”貨幣化,并且吸引和保持音樂用戶對他們正在宣傳的特定內容的關注。所有這一切都依賴于現在的“知識產權”的歷史性概念,只有在他們的商標及其相關作品受版權保護的情況下,內容才能產生收入。互聯網用戶不斷違反版權、漠視版權,但這種做法會破壞用以保證其獲得所需(以品牌形式表現的人類商品)的機制。
要探索和解開數字條件下音樂產業的矛盾及定義實踐、特征,我們需要轉而對Jones(2012),Sterne(2012)和Mulligan(2015)等作者進行研究。汪月波(Wang Yuebo)為中國新興音樂產業提供了這樣一個分析,我特此向您推薦這本專著。
邁克爾·瓊斯博士
利物浦大學音樂產業研究碩士學位課程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