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南戲接受研究
  • 王良成
  • 1531字
  • 2019-09-06 16:17:08

俞為民

南戲研究是古代戲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前人的研究為后人的研究建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而我們今天的南戲研究,必須有新的突破和開拓,而要取得新的突破和開拓,則有賴于研究者的創新思維和專業理論基礎。良成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一直潛心于南戲的研究,搜集并閱讀了大量的南戲資料,在讀期間已經發表了多篇有關南戲的學術論文,而此書便是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增訂完善而成的。

接受史研究是近年來古代文學研究的一個新視角,但此前的學術界很少從接受學的角度研究南戲。本書則以“南戲接受”為論題,別開蹊徑,對明清時期南戲的傳播和接受作了深入研究。在謀篇布局上,全書從南戲的舞臺接受、案頭接受、文人階層和下層受眾對南戲接受的不同審美趨向、接受學視域內的南戲評點以及《琵琶記》“四大南戲”《五倫全備記》和《香囊記》等幾部重要南戲作品接受個案等層面,對南戲接受的不同情形和歷史面貌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推進了南戲研究的深入。另外,本書還從舞臺和案頭兩大接受形式入手,清晰地勾勒出了南戲接受的發生、發展和衍變軌跡,具有總結性意義。

由于研究的視角新穎,故在具體的論述中,提出了諸多新見。例如對南戲接受兩種形式的概括和分析,從選本看受眾歡迎的南戲劇目案頭接受的分類、南戲接受的文人階層和下層受眾的不同審美趨向等,都能夠新人耳目。在宏觀接受現象的燭照下,本書更對《琵琶記》“四大南戲”等最為受眾歡迎的南戲作品以及《五倫全備記》和《香囊記》兩部飽受爭議的作品從個案方面進一步繼續探究。雖然《琵琶記》和“四大南戲”等經典經過前哲時賢多向度、多層次的深入研究,有價值的探究空間越來越小,但作者卻在《琵琶記》的接受過程中,敏銳地抓住“正誤”和“反誤”兩種誤解現象予以評述和分析,十分新穎獨到。至于《五倫記》《香囊記》兩部向來被批評家所詬病的作品,不論是各體戲曲史還是文學史,大都根據徐渭的《南詞敘錄》或徐復祚在《曲論》中所表述的觀點為準,片面強調“(《五倫全備記》)是明初枯燥無味的道學戲劇的發軔之作”和“《香囊記》開辟了明代傳奇駢儷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等不良影響,幾乎完全忽視了這兩部作品特別是《香囊記》風行于明清時期各地舞臺的事實。本書在不否認上述觀點正確性的基礎上,根據明清兩代的文人筆記等資料以及現存的各種編選于明清時期的戲曲選本全面分析,較為明晰地展示了這兩部作品在明清舞臺被接受的情形及被接受的原因。另外,作者還進一步認為,以上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僅僅體現了文人受眾的審美趨向,并不是下層觀眾的真實看法。又根據明代陶奭齡的《小柴桑喃喃錄》記載,當時一般士紳的家庭尋常宴會,《五倫記》和《香囊記》已經幾乎不可或缺。由此可見,在這兩部作品的接受過程中,相當多的文人士大夫顯然并不認同徐渭或徐復祚的觀點。本書因此認為,“僅以中、上層文人的看法涵蓋兩劇的全部內容,可商榷之處應當很多”。

總的來說,本書從文獻資料出發,細心辨析,理論眼光敏銳,多有新見,充分顯示了作者扎實的文獻功底和良好的理論分析能力。也正因為此,作為此書的初稿、良成的博士論文受到了答辯委員的一致好評,如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認為,本書除了全面論述舞臺、案頭兩種直接的接受形式以外,“還探究了酒令、楹聯、燈謎等間接接受形式,發前人所未發”。中國人民大學朱萬曙教授則指出,其中《接受學視域內的南戲評點》一章,從接受學視域出發,認為初始期的評點“大多表現為受眾的觀劇感言性質,隨意性很大”,這個一觀點是他本人“研究這一問題的時候所未曾注意到的,也就很讓人佩服作者理論觸角的敏銳”。

良成的這一著作的出版,為南戲研究增添了一個新的成果,我們在祝賀的同時,也期望他能在南戲研究領域里,取得更多的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长丰县| 嵊州市| 伽师县| 长顺县| 江西省| 临城县| 耿马| 铅山县| 龙陵县| 尼勒克县| 宜州市| 神木县| 江阴市| 南江县| 蒲城县| 台中县| 镇原县| 张家口市| 拜泉县| 东至县| 方城县| 拉孜县| 定安县| 定结县| 邹城市| 忻城县| 伊春市| 收藏| 弥勒县| 筠连县| 宁海县| 绵竹市| 峨眉山市| 申扎县| 两当县| 漳浦县| 彭水| 柘荣县| 万源市|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