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時代的服務型經濟:中國邁進發展新階段
- 江小涓等
- 5123字
- 2019-09-06 16:22:59
一 定義、分類和特征
(一)服務的定義
“服務”通常是指沒有實物形態產出的經濟活動,因此“無形性”是基本性質,例如家政服務、音樂會演奏、零售業、保安、教育、旅行服務等,這些經濟活動并沒有產生實物結果。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有一些特點:一是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即生產過程需要消費者參與,服務供給和服務消費同時同地發生,例如教育服務,需要教師提供服務和學生接受服務同步進行,而制造業產品是先生產出來再進行消費;二是不可儲存性,服務是一個過程,“隨生隨滅”,生產和消費不能錯期,例如現場音樂會的演奏、看護病人、體育訓練等,這個性質與同步性必然同時存在;三是需求差異性,有些服務需求的個體差異很大,不可能批量和標準化供給,如醫療服務、家政服務等。下面,我們引用不同時期的兩個經典表述,進一步說明研究者對服務一詞的理解和定義。
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薩伊較早研究了服務的內涵。他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指出:“有一種這樣的價值,它必定是實在的價值,因為人們非常珍視它,愿以貴重和經久的產品交換它,但它卻自己沒有永久性,一生產出來,便立即歸于毀滅。”薩伊把這種價值稱作“無形產品”,并指出:“無形產品同樣是人類勞動的果實”“是資本的產物”[1]。薩伊所稱的“無形產品”可以看作一種廣義服務的概念,因為其范疇除了為他人提供“無形產品”之外,還包括“人從他人努力而得到的愉快”[2],這個表述已經很接近現代服務業的一項重要功能:提供精神和心理消費,提高愉悅感和幸福感。
T.P.霍爾(T.P.Hill)在1977年提出了服務的一個定義:“服務是指人或隸屬于某一經濟單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經濟單位活動所發生的變化”,“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即消費主體的變化和生產主體的變化同時發生,這種變化是同一的,服務一旦生產出來必須由消費者獲得而不能儲存”,“服務在其生產時一定要交付。這就成為它同商品生產的根本區別”,“服務在其生產時一定要由消費者獲得,這個事實意味著服務是不能由生產者堆到存貨中的”[3]。
上述兩個定義指出了服務所具有的“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不可存儲性”等典型特征,被此后的經濟學家廣泛引用。
近幾十年,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對服務業上述定義帶來很大挑戰。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一些無形、不可儲存的服務提供了有形載體,例如音像制品將音樂會等無形服務過程變為有形制品,此時“服務”可以儲存,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和地點上可以相互分離。研究者對這些變化已經做出了反映,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Bhagwatti,1984)、桑普森(Sampson,1985)等學者相繼擴展了服務的概念,他們將服務分為兩類,即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務和不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務。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有了信息技術,但服務的“無形”特征并沒有改變,有形的只是載體而不是“服務”本身。人們買存儲介質,不是為了其本身,而是為了搭載其上的內容,例如文化娛樂制品是以有形產品為載體的無形服務。[4]相當多的學者認為信息服務業可以被看作例外,大多數服務仍然具有前述特征。綜合這些討論看,服務的基本性質沒有根本改變。因此,雖然存在爭議,但卻沒有出現共識性更強的新定義,因此迄今為止,學術界仍然廣泛使用上述性質和特征來定義和描述服務和服務業。[5]
下面,我們引用聯合國《1993年國民賬戶體系》關于服務的界定作為一個權威定義:“服務不是能夠確定所有權的獨立實體,它們不能脫離生產單獨地進行交易;服務是定做生產的異質產出,它一般是由生產者按照消費者的需要進行的活動,從而實現消費單位的狀況的變化;到生產完成時,它們必定已經提供給消費者。”但聯合國同時也擴展了服務的定義:“有一組產業部門一般劃入服務業,它們生產的產出具有貨物的許多特征……這些產業部門的產出可以確定所有權,它們經常儲存在有形物體——紙、磁帶、軟盤等等之中,它們像普通貨物一樣可以進行交易。”該定義既指出了服務的異質性以及服務生產和服務消費的不可分割,又能容納信息服務的“可存儲”“可貿易”等新特點。該定義得到了經合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并沿用至今。
在現實國民經濟統計和管理中,并不對服務業下嚴格定義,而是采取“排除法”,即不能定義為農業和工業的產業就是服務業。聯合國的《標準產業分類》(ISIC),把國民經濟分為十個部門:農林漁獵;礦業;制造業;電力、煤氣、供水;建筑業;批發、零售、旅館、飯店;運輸、儲運、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政府、社會與個人服務;其他經濟活動。后面7項合并構成服務業。
(二)服務是否創造價值:影響持久的疑問[6]
1.質疑的觀點
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經濟行為劃分為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兩類,判斷標準是能否帶來資本增值和財富積累,在斯密時代,能夠吸收大量投資、產生利潤并積累財富的主要是制造業,許多服務業不具備這種性質,例如用人的勞動、藝術家的表演等,因此服務被認為是非生產性的。自斯密以來,質疑服務業的觀點基本上來自這個標準,產生了延續至今的持續影響。[7]斯密之后約200年,另一個與斯密觀點相似但角度不同的代表性觀點來自鮑默爾(Baumol,1967),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服務業生產率低的判斷。[8]他認為,商品生產部門受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的影響,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實際工資隨之增長,工資增長效應會“溢出”(roll out)到服務業部門,卻因為這個部門基本上沒有采用新技術和產生規模經濟的空間,工資增長不能被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所抵消,因此,提供單位服務的成本將變得越來越高。他的研究發現,美國許多大城市由于服務業高成本,出現了所謂的“成本病”(cost disease),引發了財政危機,因為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業在生產方法和技術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他從一個相對負面的視角看待服務業的增長。
本書導言所舉的電視機和家政服務員的例子就很典型:20世紀80年代初期,制造業中臨時工(主要來自農村,與家政服務員有可比性)的平均工資約800元/年,到2014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6萬元/年,北京更是高達52902元/年,但由于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每臺電視機中的勞動成本并不高,單臺電視機的價格反而下降。由于不同行業之間工資水平要求趨向平均(否則就沒有人持續在低收入行業就業),家政服務員的工資水平也必須向上述水平趨近,但由于家政服務的勞動生產率并未提升,仍然是一位家政服務員服務一個家庭,因此聘請保姆的費用大幅上升。從宏觀看,隨著服務比重上升,經濟總體生產率增長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2.肯定的觀點
與斯密不同,另一些經濟學家肯定服務的價值。比斯密略晚的讓·巴蒂斯特·薩伊是這一派學者的重要代表。薩伊是效用價值論的創始者,他對生產的定義是: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他的另一個相關表述是:凡是需要支付價格的東西就是生產。[9]從這兩個定義出發,薩伊必然將服務視為生產性勞動,因為服務同樣創造效用,同樣需要付費購買。他認為各類經濟活動相互依存,沒有服務,生產就難以順利進行,社會無法正常運轉,因此服務業也創造財富。
當代諸多學者已不再討論服務業是否創造財富這個問題,而是視服務業為經濟活動的一個當然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新增長點。20世紀四五十年代,科林·克拉克(Clark,1940)、讓·福拉斯蒂(Fourastié,1949)等學者認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務需求的比例也相對提高,因此服務業必定加快增長。稍后,維克多·富克斯(Victor Fuchs)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當服務業就業所占比重超過就業總數一半時,一個經濟體就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并據此判斷美國已經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富克斯指出,服務最終需求增長和中間服務需求增長具有同樣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許多學者也認可服務業自身效率較低這個判斷。例如,富克斯就以1930—1960年的數據說明,就業向服務業轉移的原因并不是商品和服務在收入彈性上的差異,而是在人均產出(生產率)上的差異。通俗地講,由于勞動生產率低,所以需要吸納更多人力資本。
3.馬克思的觀點及中國學術界的相關討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前30年,中國學者對服務業的看法主要受馬克思的影響。和斯密相似,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馬克思看到了技術革命和機械化帶來實物生產力的巨大提升,看到了產業資本的擴張及其強大的盈利能力,因此他強調“物質生產”(material production)。馬克思并沒有專門針對服務業的系統表述,相關內容分散在其著作中,主要觀點是:服務業對再分配有積極作用,但對價值和剩余價值沒有貢獻。[10]馬克思還有一個觀點也非常重要,即服務業存在“低效率”問題。他認為在商業部門,勞動分工并不是依據機械化過程,而是根據它們活動的專門化。商業企業數量的相對增長是因為商業領域的經濟活動不容易實現機械化,因此沒有規模經濟。馬克思不是最早表述這個觀點的研究者,例如斯密也有過類似表述,但馬克思的觀點更加鮮明。
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馬克思的觀點對實踐產生巨大影響,例如蘇聯使用物質生產凈值(Net Material Product)、新中國成立后30多年使用工農業總產值代替西方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指標,直接將服務業排除出創造價值的領域。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理論界開始關注國外的觀點和方法,服務業發展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關于服務業是否創造價值是當時經濟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11]到80年代中期前后,學術界開始從正面討論第三產業的發展問題。[12]到90年代中期前后,服務經濟理論研究進入了國內經濟理論研究的主流,受到高度關注。
回顧這些爭議可以看出,人們對服務業意義和地位的判斷差異顯著,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同時期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的主要產業不同;二是人們觀察、解讀的角度不同;三是服務業本身具有復雜性,納入當時“主流”理論框架中分析有難度。[13]時至今日,研究者對服務業的重要地位、價值創造等都有高度共識,但對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服務業增長帶來的福利改善等問題,學術界仍然在研究、爭論之中。
(三)服務業的分類
服務業的分類方法較多,從本項研究的內容考慮,介紹以下三種分類。
1.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
何謂傳統服務業,人們的理解和定義并不相同。本書使用以下定義:傳統服務業是指早于現代制造業之前就存在的服務行業,如前面提到的家政服務、醫生、保安、軍隊、旅行服務、零售商業、藝術生產、教育等。這些服務業具有以下經濟學意義上的特征:第一,沒有規模經濟。由于這類服務生產和服務消費不可分離,消費需求又高度個性化,因此“批量”“標準化”“勞動分工”等產生規模經濟的基本要求不能滿足;第二,技術含量低。制造業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高效率機器設備上,多數傳統服務業是直接的勞務活動,機器設備難以普遍應用;第三,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這是上述兩個特征的必然結果。
現代服務業是指隨著現代制造業的出現以及因人們生活方式變化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例如金融服務、商務服務、市場營銷服務、研發設計服務、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從這些行業就可以看出,現代服務業具有技術含量高、規模經濟顯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快的特點。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一些傳統服務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因此一些采用信息技術的傳統服務業具有了現代服務業的特征,例如以音像制品為載體的表演業、以網上交易為載體的零售業、應用了網絡技術的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等,都具備了現代服務業的特征。
2.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
這是國內服務業研究中比較常用的分類方法。生產性服務為其他生產者提供中間服務投入,生活性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最終消費服務。這種分類也被稱為中間消費服務和最終消費服務。顯然,在現代制造業出現以前,生活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主體部分,例如前面多次提到的家政服務、保安、醫療、教育、旅行服務等。隨著制造業的發展,為其提供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研究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中已占有一半左右的比重,也是增長最快的部分(Gershuny and Miles,1983;格魯伯和沃克,中譯本,1993)。雖然理論上可以做上述劃分,但在現實研究中對兩類服務業進行測度是難題。因為許多服務業同時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金融、流通、房地產、通信、批發商業等行業。因此在實踐中,哪些行業是生產性服務業,哪些是生活性服務業,劃分起來會有不少困難,重疊交叉部分較多。
3.可標準化的服務業和不可標準化的服務業
可標準化的服務業強調結果或過程的同質化,因此可以進行專業化分工,使用高效率設備,實現規模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例如信息、通信、金融業等。不可標準化的服務業與前者相反,不可能普遍用機器替代勞動,從事大規模同質化生產,其中一些屬于專業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醫療、教育、文化、咨詢等,另一些屬于直接勞動型服務,如家政、保安、保潔等。這個分類雖然國內不經常用,但十分重要:它涉及勞動分工、規模經濟、勞動生產率等經濟分析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兩種類型的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和服務相對價格變化的影響也很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