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時代的服務型經濟:中國邁進發展新階段
- 江小涓等
- 1557字
- 2019-09-06 16:22:58
一 服務業主導的增長:符合我們的期待嗎
2015年,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首次超過50%,意義重大,標志著我們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今后若干年,服務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與先行國家同期發展階段相比,服務業在中國地位更為重要。這種重要性既來自量的增長,也來自質的提高,更來自對經濟社會和人們生活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今后服務業創新創意更多,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與農業、制造業的融合更緊密,對經濟全局的影響更大,對人們生活各方面的滲透更廣,對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帶來新的問題,對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帶來更多新挑戰和新機遇。
理論分析和產業發展實踐都表明,“服務”與“商品”的性質有許多不同,服務業帶動的增長與制造業帶來的增長有許多不同,服務消費與商品消費的獲得感有許多不同。這三個不同使得服務業主導的發展階段有若干特點。這些特點有些符合我們的期待,有些會出乎人們的預料,還有一些會引起社會質疑。下面先舉幾個例子。
例一:1980年,北京買一臺17英寸黑白電視機的價格約為1000元,聘一位家政服務員的價格為500元/年,兩者中商品消費占大頭。2014年,北京買一臺21英寸平面彩色電視機的價格約為1000元,聘一位家政服務員的價格約為36000元/年,兩者中服務消費占大頭。然而真實的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沒有改變:買了一臺電視機和聘了一位家政服務員,而且電視機的品質相對改善更多。
問題一:我們服務消費的比重上升了,帶來了福利改善嗎?
例二:2011年冬季,海南辣椒運到北京銷售,海南椒農以13.8元/千克賣給收購商,運送全程綠色通道,也沒有亂收費,到北京農貿市場后的零售價格為30元/千克。北京消費者購買辣椒的價格,大部分是“流通環節”產生的成本。
問題二:流通環節收益超過了生產環節收益,這種現象合理嗎?
例三:2014年,中國網絡游戲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200億元,成為娛樂業產值大戶。但是,玩游戲這類消費受到不少質疑:花了錢,費了時間,耽誤了工作和學習,影響了親友之間的交流。
問題三:精神消費和物質消費等價嗎?網絡游戲產業的 GDP和汽車產業的GDP等價嗎?
例四:2013年10月,央視播出了一個系列調研,報道了星巴克在4個國家的售價,中國居首位。據央視計算,成本不足5元的中杯拿鐵要賣27元。這個案例在國內各界引起廣泛關注,許多觀點批評其借助國外品牌在中國“賺大錢”。
問題四:“物質”成本很低的服務翻倍收費合理嗎?哪些因素決定服務價格?
最近幾年,與互聯網、大數據相關的服務業加快發展,傳統服務業的許多重要性質發生了變化,許多新興類型的服務業快速發展。特別是依托網絡新出現的服務業,從一開始就擺脫了勞動生產率低的特點,動搖了傳統服務經濟理論的若干重要假設和判斷。
例五:2014年下半年,國內工程機械行業13家重點企業通過對其下游客戶遍布全球設備的 GPS監控,發現客戶的設備開工率逐月下降,到12月已經低于53%。這些企業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超過三分之二,監控可以具體到每一臺設備和每個時點。得出的數據足以代表全球建筑業的整體狀況。
問題五:大數據時代,市場主體還需要政府提供信息來減少“盲目決策”嗎?
例六:音樂會和其他藝術表演等只能“現場欣賞”,是服務業低效率的經典案例。然而,音樂+互聯網后的情形全然不同,2012年12月最后一周,天后泰勒共售出5470萬張數字唱片;2014年,我國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4.78億元,數字音樂的市場規模達491.2億元。
問題六:互聯網時代,服務業還具有勞動生產率低的特性嗎?
這些例子表明,服務業推動的增長與制造業推動的增長有許多不同。過去多年,我們生活改善主要表現為物質產品消費的增加:家用電器、手機、轎車、住房等;今后我們生活改善相當程度上是非物質的:旅游、美容、健身、玩游戲、看大片、去咖啡店聊天、通過網絡購物和聽音樂,還要為家政服務員付出與我們自己所掙相差無幾的薪水。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狀況嗎?這些問題都會在本書得到回應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