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時代的服務型經濟:中國邁進發展新階段
- 江小涓等
- 5979字
- 2019-09-06 16:23:00
一 服務業比重上升的兩種含義
理解服務業增長特殊含義的核心是:比重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真實增長,也可能是名義增長。真實增長比較好理解,我們先舉一個名義增長的真實例子,這個例子在導言中已經簡要描述過,這里我們再比較詳細地重述一下,用于后面的分析。
1980年,北京買一臺17英寸黑白電視機的價格約為1000元,聘一位家政服務員的價格為500元/年,兩者中商品消費占大頭。簡化起見,以它們分別代表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則當時兩者的比例關系為2∶1,商品消費為主。2014年,北京買一臺21英寸平面彩色電視機的價格約為1000元,聘一位家政服務員的價格為36000元/年,兩者比例關系為1∶36,服務消費為主。然而對消費者來說,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并沒有實質改變,仍然是買了一臺電視機和聘用了一位家政服務員。決定服務消費支出結構變化的是制造和服務兩者比價關系的變化。[1]
這個案例說明了實際消費結構(以消費內容衡量)和名義消費結構(以支出結構衡量)的差異。當然,在經濟發展各個階段,實際消費結構和名義消費結構都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在服務經濟比重加快上升時期特別顯著。筆者根據相關文獻提供的研究思路和服務業發展現狀,嘗試概括提出決定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上升的四個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一實三名”。
(一)新增服務消費:真實增長
服務消費的真實增長,是指服務消費“量”的實在增長。我們分為生活性服務和生產性消費服務兩類進行分析。
生活性服務消費的真實增長有幾種類型,一是收入提高產生的服務需求,如高等教育服務、文化休閑服務、體育健身服務等,還有些服務需求會隨著收入提高而不斷擴展,例如金融服務,低收入時僅需要儲蓄、信用卡、助學貸款等基本服務;其后增加住房、購車貸款需求,再其后又需要個人理財業務等。二是技術發展提供的新業態和新品種,與互聯網相關的服務最有代表性,以網絡游戲產業為例,2014年中國游戲產業實際銷售收入達到了1144.8億元人民幣,晉升為千億產業中新的一員,用戶數量約達到5.17億人,已超過電影、電視娛樂節目和音像制品這傳統三大娛樂項目的收入。三是制造業產品帶動的關聯服務消費,例如購買家用電器、汽車、通信終端設備后,需要長期的配套服務;四是公共服務持續增加,例如更多的教育、醫療服務等。
生產性服務消費的真實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變化、產業組織變化、最終需求變化和社會職能增加的引導,主要有四類需求。一是大量的服務活動如技術研發、設計創意、設備租賃等作為中間技術投入供應給農業、制造業甚至服務業自身。二是制造業愈來愈復雜的分工體系,要求有密集的服務網絡如物流服務、網絡服務等將其聯結成分工協作體系。三是產品復雜性不斷增加,要求有方便快捷的客戶服務如培訓服務、售后服務等。四是企業要處理日益擴展和復雜的外部關系,這些事務的專業性很強,例如企業之間的產權交易、污染排放權交易以及稅務、法律等事務管理,企業往往將這類事務交由專業的服務公司來打理。
(二)服務相對價格上升:名義增長之一
第一章已經指出,許多直接提供勞務的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較慢。因此,雖然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工資水平都在提高,但制造業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其抵消,而服務業中工資上漲更多地表現為服務價格較快上漲。這就是前面例子中電視機和家政服務相對價格顯著變化的原因。這種情況下,雖然以增加值衡量的服務產出比重上升,但服務量并沒有相應等幅增長。由此可以看出,制造業和服務業價值比重變化并不等于“數量”比重的相應變化。制造業以產值衡量的產出比重雖然下降,但實物產出卻在持續增加。服務業則相反,產值比重上升并不代表服務量的相應上升。[2]
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個問題就成為服務經濟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第一章中我們簡單介紹了鮑莫爾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這里我們再做一些略為詳細的介紹和評述。鮑莫爾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使用了“非均衡增長”的概念,認為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上升慢于制造業,甚至處于停滯狀況,但行業間工資水平要求趨同,因此服務價格相對于制造產品價格上升更快。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源于兩個因素,一是服務過程需要服務提供者直接參與,因此勞動力節約型的生產率提高幾乎沒有可能;二是服務無法標準化,因此規模經濟效應無法實現。這個判斷并不難理解,可以找出大量的案例:過去半個世紀,IT制造業員工的工資持續上升,然而由于技術進步,這個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以更快速率提高,能夠抵消工資增長且有剩余,體現在員工工資增長而產品價格相對甚至絕對下降。然而在家政服務業,不僅過去半個世紀,甚至自這個行業產生以來,一直是一位家政服務員服務一個家庭的模式,勞動生產率幾乎沒有變化。但是,家政服務員的收入要以大致相同的速率隨其他行業工資水平的增長而增長,否則就沒有人愿意從事這個行業。也許有人提出這兩個行業對員工的教育和工作能力要求不同,但這僅僅針對少數崗位,大量在IT產品加工裝配流水線上工作的“打工妹”,與從事家政服務的“打工妹”在教育和工作能力上并沒有“職業鴻溝”,相互轉換很容易,因此工資水平不可能長期存在明顯差別。循此思路可以導出一些重要推論:一是由于服務業的價格上升速度高于制造業,服務業較快發展更易引起價格總水平的較快提升。二是由于勞動生產率停滯而需求持續增長,服務供給的成本會不斷提高,導致產出價值鏈中服務部分所占比重愈來愈大(W.Baumol,1967)。
我們循此思路討論中國現階段服務業發展中的一個受到質疑的普遍現象:“非生產環節”在商品增值鏈中比重較高。對此人們多持批評觀點,例如商品在營銷環節加價太多,甚至超過“出廠價格”,銷售價格中流通環節的增值要高于制造環節的增值,即所謂的“為商業打工”。導言中我們簡要舉過海南辣椒運到北京銷售的例子:海南杭小椒的收購價為13.8元,在北京的零售價格達到30元,漲價超過1倍多,這是非生產環節的不正常加價嗎?下面我們再做更詳細的分析。[3]
這個案例的全過程是:2011年1月22日,澄邁縣果菜協會副秘書長謝先生的收購點收購了19.1噸辣椒,收購價平均每千克13.8元。這批辣椒送到冷庫經過24小時預冷后,于23日晚裝車北運,于26日傍晚抵達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價16元,加價2.2元。從新發地批發給岳各莊二級批發市場,加價約0.7元,二級批發商再加價后批發價為17.6元,要量小、需要拆件后批發的價格為20元左右。28日一早,在北京會成門站東農貿市場,杭小椒已經擺上攤位,零售價達每千克30元。
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看出,在最終銷售環節,每賣出一千克的杭小椒,椒農只得13.8元,流通環節要得16.2元,其中零售環節就要得到10元。然而,在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均無所謂的暴利產生,我們分析兩個加價比例最高的環節:長途物流環節和零售環節。從長途物流環節看,其費用主要有包裝、預冷、運輸、批發代銷費幾項,分別攤0.6元、0.2元、0.62元和0.5元,共計1.92元,收購商每千克賺0.28元。其中運輸環節,3天2夜,2800公里,運費11500元。繳納過海費、燃油附加費1780元;全程加油費用近6000元,可以賺到3000元左右,這3000元要扣除車輛的折舊、修理等費用,至少再扣去1000元,剩余2000元是司機的酬勞,兩位司機整整3天2夜,賺得2000元實在不能算多。特別要說明的是,途經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區,各地均能嚴格遵守蔬菜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對運輸瓜菜的貨車一律免過路過橋費。
零售環節確實加價幅度最高,但是,筆者專門去會成門站東農貿市場做過調研,攤位費等各種費用一個月約2000元,也不算高,攤到每千克菜中的費用也不高。主要的加價來自攤主的收入和零售中的損耗,攤主一個月收入1.2萬元左右,趕上節日還能高一些,但是,攤主夫婦兩人從早上4點起床去進菜到晚上7點收攤,每人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人少時會輪換吃飯和休息),這個收入水平不能算高。零售環節加價高是因為這個環節勞動生產率低:新發地批發商收一車菜就是20噸左右業務量,二級批發商每天業務量也以噸為單位,而零售商販一天約銷200—300千克,其中粗菜細菜都有,菜價越高加價越多,杭小椒是頂級的高檔菜,因此加價最多。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如果各個環節的勞動者要達到基本均等的收入水平,零售環節單位商品的加價就應該數倍甚至數十倍于批發環節。[4]
看完這個例子再回到理論分析中:服務業提高比重的宏觀含義是國民經濟中服務業的份額不斷上升,相應的微觀表現就是產品價值鏈中服務部分所占比重愈來愈大。換一種表述,就是在商品最終價格中服務環節“加價”增加,甚至超過“制造環節”或“農業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加價多的原因并不復雜:生產制造環節能應用先進技術設備,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雖然單位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商品價格卻不漲甚至下降;而服務環節需要人對人的服務,不能采用替代勞動的技術,無法抵消勞動成本上升的影響,單位服務成本不斷上漲。
再舉一個服務行業的例子,假定以往制衣環節和銷售環節每天每位員工能加工或銷售兩件衣服,但制衣企業采用了更高效率的新設備后,每位員工每天可加工四件衣服,每件加價50元即可獲得200元收入,而品牌女裝零售環節需要人對人的服務,每位員工每天還是只能銷售兩件衣服,每件加價100元才能獲得200元收入。此時單件服裝最終價格中制造與流通環節的增值比率由以前的1∶1變為了1∶2,但并不意味著從事制造業“吃虧”,從事兩種工作員工的收入都是200元。
最終產品銷售中“非生產環節”加價多,不僅源自最終銷售環節勞動力成本高,還有更多的因素。例如,對于擁有著名品牌的公司,品牌形成和維護費用高昂,通常是商品非制造環節加價的主要因素。例如耐克公司和阿迪公司,每年有上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從人體生物學各個角度和工業設計制造各個角度進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此后在銷售環節還要花數億美元贊助許多重大賽事和頂級球隊。每逢奧運會、足球世界杯這樣的“大賽”年,著名體育用品公司的贊助費就高達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在這類體育用品生產巨頭的產業鏈中,制造環節增加值多數約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余都在市場營銷和流通環節。
要說明的是,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這個判斷并不適合于所有的服務業。一些看上去“相同”服務的價格上升,但服務質量和水平也在提高,服務中的技術和知識含量增加。例如,醫生現在每天可以診治的病人數量與10年前一樣(即所謂的實物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而收費大大提高(即所謂的成本上升),但現在醫生診治的水平與10年前相比可能明顯提高,能解決許多以前診斷不清、治療不了的問題(質量上升),這種質量變化反映在價格上是合理的。再如同病種手術費用的上升,除醫護人員工資水平上漲外,還有一部分來自醫生受教育年限增加、手術器械和監護設備費用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使手術過程的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增加。
毫無疑問,對“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低”這個判斷最大的挑戰,來自信息服務業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在各章中都有所涉及,并將在第十三章“服務經濟理論:挑戰及創新”中集中討論。
(三)服務專業化和外移:名義增長之二
這是指原本處于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或制造企業內部的服務供給獨立出來,由專業化企業提供,形成生產性服務業,即由內部自制變為市場供應?,F代大工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福特模式”基礎上的,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產品從設計、制造到銷售和售后服務等,都在同一個企業內部完成,企業競爭力表現在完整價值鏈的整體能力上。在這個體系中,商品價值中含有大量服務內容,只不過這些服務是內部生產而不是外部投入,例如,體現在汽車制造過程中的服務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市場調研和開拓、生產融資和銷售金融組合設計、人力資源管理和員工培訓、售后服務等,這些服務在商品增值鏈中占有相當的比重。
然而,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無所不包的縱向生產組織方式在許多領域不再有競爭力,每個企業只能集中在有限的核心業務上,其他業務由更專業化的公司提供。因此,企業將部分原本內部提供的零部件和服務轉為從外部購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以后,服務切割外移顯著加速,成為產業分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切割外移的服務從信息系統維護、售后服務、后勤等“非核心業務”,逐步擴展到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客戶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核心業務。這類中間服務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原有制造體系中內含服務的“切割”和外移形成的,服務從企業的內部環節轉變為外部的市場關系,從內部分工轉變為社會分工。這種“外移”的服務在生產性服務業中占有較高比重,根據格沙尼的計算,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服務業中就大約已有一半與工業相關:包括分銷、商務處理、融資、設計、咨詢、售后服務等。格沙尼認為,這些是與商品生產過程相關的服務,它們的增長速度受到商品生產方法與現代工業組織形式的影響。這些服務業的發展并不是因為有一個服務型社會在興起,而是因為商品生產的方式在變化。[5]對20世紀90年代初期加拿大服務業的研究也表明,中間服務需求在服務業中所占比重也達到一半左右(格魯伯和沃克,中譯本,1993)。這個因素對過去二三十年中國服務業的發展也有突出影響。由于過去很長時間中國制造企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這種“外移”的服務在中國服務業發展中可能占有更突出的地位,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中型企業中,還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自辦運輸車隊;在20世紀末期,幾乎所有的耐用消費品生產企業都自己承擔商品的售后服務,這些情形目前已經很少見到,都已“外移”給專業公司來承擔。上述類型的服務增長并沒有為國民產出提供一個增量,而只是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四)自我服務轉為市場化服務:名義增長之三
在社會成員流動性不強、社會分工不發達時,許多服務在家庭內部和親朋之間無償提供,不被計入國民生產總值之中。隨著社會和家庭結構的變化,相當一部分家政服務社會化,成為有酬勞動,就產出了GDP。這個變化被形象地描述為“自己洗刷變為相互洗刷”。服務業的這種增長潛力在中國同樣存在,2008年國家統計局對十個城市作了無酬勞動時間調查,有79%的受訪者參與了無酬勞動;男性參與率為60%,人均2小時18分/天;女性參與率為97%,人均4小時30分/天;平均到全體國民,人均2小時44分/天,如果其中一半逐步轉化為有酬勞動并取得社會平均收入,GDP要增加10%左右。這些一直存在但未被“計入”的服務因“計入”而構成增長的一部分,顯然是名義增長。從發達國家經驗看,有一部分家務勞動在較長時期內難以社會化:一是有些不宜或不愿社會化,例如照看親人特別是兒童,樂在其中的房屋和花園修整等;二是服務價格上漲阻止社會化,例如聘用全職保姆價格昂貴,從而出現全職主婦;三是服務商品化,例如購買機器人提供部分家政服務、購買洗衣機替代手工洗衣等,使這些家政服務社會化的必要性降低。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服務業“真實增長”的含義直接和明確,無須過多論述,需要特別關注和分析的是幾類“名義增長”。但是,本節著重從靜態進行分析,因此這些增長看似是“名義”的,如果從動態看,它們卻都蘊含著真實變化,有重要意義,下面一節將對此進一步展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