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與西亞非洲國家發展道路問題研究
- 楊光 王正 張宏明
- 1725字
- 2019-09-06 16:31:00
第二節 西亞非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基本脈絡
西亞非洲地區社會主義國家數量的變化,可以直觀地展現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基本脈絡。如圖所示:
圖2-1 西亞非洲地區社會主義國家數量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知網公開文章及我國駐西亞非洲地區各國的使館網站。
根據上圖,我們可以將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的宏觀發展進程大致分為5個階段,即:萌芽階段(1950年之前)、出現階段(20世紀50年代)、擴展階段(60年代)、高潮階段(70年代)、低潮階段(80年代至今)。簡述如下:
一 萌芽階段
該階段的時間跨度約為19世紀30年代至1950年。這一階段是各種社會主義思想傳入該地區并進行早期傳播的階段,因此圖2-1并沒有社會主義國家出現。該階段是“非洲社會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理論、伊斯蘭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時期,同時也是猶太復國主義理論形成,以及猶太人在該理論指引下興建“基布茲”[4],從事帶有社會主義因素實踐活動的階段。到1947年以色列建國前,基布茲數量已達143個。[5]
二 出現階段
在圖中,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別是非洲的埃及和幾內亞[6]。這標志著社會主義運動在該地區首次以國家形態出現,并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與此同時,該地區也出現了數量眾多的積極從事“社會主義”實踐的政黨或組織,如伊拉克共產黨、安哥拉共產黨等。其中,伊拉克共產黨“到50年代后期已被公認為阿拉伯世界最強大的共產黨組織”[7]。與此同時,基布茲的數量和參與人數迅速增加,到1958年初,基布茲總數已達到了232個,參與人數約為7.97萬人。[8]
三 擴展階段
圖2-1中社會主義國家數量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了17個,表明該地區的社會主義運動正快速擴展。這17個社會主義國家中,非洲占14個[9],西亞地區有3個[10]。其中,奉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理論的國家有7個[11]并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敘利亞和伊拉克為代表的阿拉伯復興社會主義,以埃及、蘇丹、利比亞、索馬里為代表的納賽爾社會主義,阿爾及利亞的“工人自管”社會主義。基布茲發展勢頭不減,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但禁止雇傭原則開始瓦解。
四 高潮階段
在此階段,盡管社會主義運動在烏干達、阿富汗遭遇了挫折,但8個新生社會主義國家[12]的加入,使該地區社會主義國家的總數在70年代達到了24個。奉行“非洲社會主義”的撒哈拉以南地區各國,已形成了“非洲科學社會主義”、非洲民主社會主義、非洲村社社會主義三大流派,影響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強。基布茲的糧食產量占以色列全國產量的40%以上[13],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有較大的影響力。上述情況表明該地區的社會主義運動達到了頂峰。
五 低潮階段
在20世紀80年代,津巴布韋和佛得角作為新生力量加入了社會主義運動,但5個國家脫離了社會主義陣營[14],因此,圖中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出現了負增長。這種國家數量的負增長趨勢由此出現并持續至今,表明整個地區的社會主義運動從80年代開始進入到了低潮階段。具體而言,在80年代私有化浪潮和90年代民主化浪潮的兩次沖擊下,除坦桑尼亞外,奉行“非洲社會主義”的撒哈拉以南地區各國全部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也由此分別下降了12.5%和61.9%;2011年的中東變局,除敘利亞外,西亞北非地區奉行阿拉伯社會主義理論的國家全部改旗易幟,社會主義國家的數量由此銳減66.7%。而基布茲從1980年開始,無論是在數量、居民人口方面,還是對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方面,也都呈現出持續衰落的發展趨勢。總體來看,該地區的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私有化浪潮和民主化浪潮沖擊后,又在中東變局的嚴重沖擊下進一步向谷底滑落。
盡管遭受了三次沖擊,但該地區的社會主義運動并未就此消亡,以南非共產黨為代表的共產主義政黨,通過自身理論和政策調整,以及建立新型國際聯系的方式,力量已獲得了新的發展,進而使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呈現出在低潮中奮進的局面。[15]
通過上述梳理,我們不僅佐證了事物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發展這一辯證法則的科學性,而且對“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沖擊下走向低落”[16]的結論進行了適當修正。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由盛而衰的發展態勢,是由多種性質不一、復雜多樣的社會主義實踐活動共同織就的。因此,只有先了解該地區社會主義的主要流派,尤其是它們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淵源、聯系及本質區別,才能更好地探究該地區社會主義運動由盛而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