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易之三義與譯之三義
王宏印在其所著的《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中說:
按照《易經》用字的解釋,可以從中發掘出翻譯的三易之義:1)簡易之“易”,謂通過翻譯,語言和道理傾向于簡潔明了,便于理解;2)變易之“易”,謂翻譯為一種語言的變易活動,即從一種語言演變為另一種語言的活動;3)不變之“易”,謂翻譯雖然經過語言的變異過程,但終究有保持不變者,這便是語言所表達的內容。(王宏印,2003:72)
王宏印對翻譯含義的解釋有其道理。不過,我們可以從大易的視角,探幽闡微,將其深化。
(一)易之三義
關于《周易》中“易”的解釋,歷來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易者,日月也”(鄭玄《易論》);“日月為易,剛柔相當”(魏伯陽《參同契》);“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許慎《說文解字》)。有的說:“易,飛鳥形象也。”有的說:“易,即蜴。蜥蜴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曰之易,取其變化之義。”清陳則震《周易淺談》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一稱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對待是也;二稱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轉引自祖行,2010:20)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易緯·乾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孔氏又指出:“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孔穎達,2009:4)這就是所謂的“易之三義”:簡易、變易、不易。
1.簡易
“簡易”即“簡單和容易”。《周易》的道理是簡易的,并不是什么煩瑣的學問。它告訴我們,大道至簡。無論宇宙間的事物怎么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去了解其內在的原理,即使是最奧妙多奇的事物也會變得平凡淡然,簡單容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系辭上傳》)“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系辭上傳》)“天下之功,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然示人簡矣。”(《系辭下傳》)天下之理不過一。老子也有類似的觀點:“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辭上傳》)宇宙的規律多么簡單,一陰一陽而已。“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盡在一掌中。”(易正天,2009:16)
“簡易”可引申為“簡約平易”。“那是一個繁簡關系處理的問題,就是如何執簡馭繁、化繁為簡、化高深為平易的問題,也是一種方法論、大智慧,即用最簡樸的方法辦最復雜的事情,抓住要領,化繁為簡,一解百解。”(章楚藩,2010:32)
《系辭傳》曰:“易簡之善配至德。”基于簡易(易簡)的作用,我們才能簡易(易簡)地思考問題、尋求答案、詮釋現象、發現定理與規律。基于此,早期的占卜預測才成為可能(“極數知來”、“遂知來物”、“神以知來”、“窮神知化”),現代的科學理論也才成為可能。蓋科學理論與科學定律的極為重要的邏輯規范就是簡易性或易簡性(成中英,2006:10)。
2.變易
《周易》曾叫《變經》,西方用英語翻譯,有譯者將其名為The Book of Changes,因為它“專明變易之義”(康有為,轉引自程靜宇,2010:623),研究變化的道理。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疊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圣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孔穎達,2009:4)《系辭傳》曰:“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系辭上傳》)“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系辭上傳》)為突出變易的特點,《周易》提出了“唯變所適”的觀點:“《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系辭下傳》)《周易》一書以“變易”為縱貫主線,始終闡述的就是“大道變化不已,萬物流動不居”的道理(易正天,2009:93)。日月盈昃,寒暑往來,云行雨施,花開花謝,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變化著,沒有哪個是不變的。西方人說,“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中”,“太陽總是新的”,也是講變易的哲理。變易體現宇宙萬物永恒的運動本質。
3.不易
所謂“不易”是指陰陽變化的規律,也就是陰陽易理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周易》所指的“簡易”、“變易”是就其外在的、形式上的東西而言的,其深層的內容其實是寂靜的、深沉的、恒定的,“簡易”、“變易”是以“不易”為基礎的。“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至哉易,一元以為元紀。”(《易緯·乾鑿度》)《易》法天地,天上地下,此天地之道也。天地之元,為萬物所紀,故有君尊臣卑、父坐子伏之理。《系辭傳》開篇就揭示了這一秩序:“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即是說,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就定了。尊高、卑低一經陳列,事物顯貴和微賤就各居其位。天的動和地的靜有一定的規律,陽剛陰柔的性質就判然分明。天下各種意識觀念以門類相聚合,各種動植物以群體相區分,吉和兇就(在同與異的矛盾中)產生了。天地是自然事物,尊卑屬人倫秩序,本不相及。所謂天尊地卑,是《周易》以一定的人文秩序暗示一種恒常的自然規律。天地及其中一切現象的運動變化都要遵循這一規律。在規律之內則吉,出規律之外則兇(侯敏,2006:52)。
《管子·形勢》中說:“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夏秋冬不更其節,古今一也。”(轉引自程靜宇,2010:477)意思是說,天不改變正常的規律,地不改變客觀的法則,春夏秋冬不改變固定的節令,自古至今這種自然規律似乎是不斷重復,恒久不變的,因為“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然則陰陽正矣,雖不正,有余不可損,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損益也”(管子,轉引自程靜宇,2010:477)。四時變化與日月更替的動力是陰陽的推移與利用,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說明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與《周易》所講的“不變”相一致。
古人認為“天道有常”:日月星辰,周期輪轉;春夏秋冬,順時循環。變化不息的宇宙具備恒常的法則,井然有序,循環不已,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恒·彖傳》)《周易》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恒久不變的。正如《劉蔚華解讀周易》中所言:“這是確定不移之理,就是說可變性的規律本身是不變的,現代哲學中把這種特性叫‘常住性’,中國哲學把它叫做‘常道’,說的都是永恒范疇。”(劉蔚華,2007:27)不易,說明事物運動可感知可認識的相對靜止狀態以及宇宙發展規律的相對穩定性,也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前提和條件。
(二)譯之三義
唐賈公彥在《周禮義疏》中說:“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轉引自羅新璋,2009:1)宋贊寧在《義凈傳系辭》中說:“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贊寧,2009:92)保羅·懷特(Paul White)說:“每當我們提到‘翻譯’時,我們都在使用一個隱喻,即‘把一個東西(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因為這個詞本身來源于拉丁文‘trans’(穿過)和‘latus’(運送)。因此,它與‘transfer’來源于同一拉丁文動詞,意思大體相同,暗示一個人可以將某個東西從一種語言帶到另一種語言,就像一個人將某樣東西從河的一邊搬到另一邊。”(轉引自周志培、陳運香,2013:1)“從詞源上來講,英語中的translate就是carry over,將某東西從A帶到B方;就漢語而言,‘譯,易也’,易就是轉換,‘換個地方’,‘換個說法’”(趙彥春,1999),也就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里的“譯”與“易之三義”中的第二義相通。
翻譯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涉及諸多因素,包括翻譯的宏觀環境因素、支持環境因素、作者因素、譯者因素和讀者因素。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又錯綜復雜,這無疑給翻譯帶來諸多困難。但一旦人們細心研究翻譯,把握了翻譯的要領,懂得了翻譯的規律,翻譯便變得不難了。從“泛翻譯論”的角度來看,現實中,翻譯成了人們必不可少的生存方式。“理解即翻譯”(Steiner,2001:1),一切交際活動似乎都成了翻譯,交際者即為翻譯者。翻譯即人生,人生即翻譯。“翻譯活動在生活中時常發生,無論是語內翻譯、語際翻譯,還是符際翻譯,人們往往日用而不知。”(周朝偉,2010)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翻譯又變得普遍簡單起來了。另外,翻譯即解釋。“每種翻譯都是解釋,而所有的解釋都是翻譯。”(海德格爾,轉引自胡兆云,2013:42)翻譯可以將人們不理解的東西解釋清楚,化繁為簡,使其變得簡潔明了,易于把握。可見,“譯”與“易之三義”中的第一義相聯系。
易的基本含義中,不易指太極的不變,變易指六十四卦的互變。合變易與不易,構成我們常說的“有所變有所不變”,有所變為“權”,有所不變為“經”,“達權守經”之謂也。“譯”要“變易”,即變換語言,但是在語言變換中也有“不變”,即“不易”的東西,這種不變的東西或指翻譯規律,或指交流的主要內容,或指交際意圖等。翻譯中,譯者可以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對譯文讀者認知環境和認知能力的評估,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由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和表達方式。但譯者對原文信息的處理、語境假設的判斷、翻譯策略的選擇、表達方式的調整等,不可隨意妄為,都應遵循翻譯規律,以實現原文的交際意圖為宗旨,不應有所偏離,誠所謂譯者,依也,不變也。這里的“譯”與“易之三義”的第三義相吻合。
綜上所述,“譯”也含“簡易、變易、不易”三義,與“易之三義”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