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易翻譯學
- 陳東成
- 1036字
- 2019-09-06 16:27:30
二 《周易》的基本構成
《周易》這部奇書,是世界上唯一由符號和文字組成的神秘古典,包括《易經》和《易傳》(有時人們用《易經》代指《周易》)。
《易經》指的是《周易》中相對于《易傳》的經文部分,包括上經三十卦和下經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符(又稱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
《易經》六十四卦由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八卦卦符、先天八卦圖、后天八卦圖、六十四卦卦符分別見圖1.1、圖1.2、圖1.3、圖1.4。為便于讀者記憶,隨圖附上朱熹《八卦取象歌》和《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
每個卦符都有六爻,爻分陰陽,陽爻以“九”表示,陰爻以“六”表示。各卦中,爻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其位置依次稱為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卦名與卦辭、爻辭的內容相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說明卦名的含義。爻題即卦中各爻的名稱。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易傳》(又稱《周易大傳》或《易大傳》)指的是《周易》中除經文部分外的七種十篇(合起來稱為“十翼”):《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彖傳》是對各卦卦名、卦辭及各卦大旨的闡釋,即所謂“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王弼,2011:395)。
《象傳》是對各卦卦象及各爻爻象的闡釋。
《系辭傳》是《易傳》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是我國古代首次對《易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所作的全面、系統的說明,可視為早期的《易》義通論。
《文言傳》是文飾乾、坤兩卦之言,是對乾、坤兩卦象征意旨的解說。
《說卦傳》是有關八卦象例的專論,解說八卦的性質、功能、方位、取象特征及所取的物象。
《序卦傳》解說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揭示諸卦相承的意義。
《雜卦傳》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排列成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以精要的語言概括卦旨(祖行,2010:22;黃壽祺、張善文,2007:4—5)。
圖1.1 八卦卦符
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坤六斷(
);
震仰盂(),艮覆碗(
);
離中虛(),坎中滿(
);
兌上缺(),巽下斷(
)。
圖1.2 先天八卦圖
圖1.3 后天八卦圖
圖1.4 六十四卦卦符
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