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唐代山東士族的特點

中古時代中國社會可以分成士族和庶族兩大階層。東漢以來,一些強宗大族逐漸完成了向士族的轉變,沒有完成轉變的大族則走向衰落。與南朝士族多居于都市不同,北朝山東士族多處于鄉村,往往聚族而居,保存了完整的宗法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抵御胡族的侵擾,北朝士族常常整個宗族聚居于一體,往往累世同居,如北魏弘農楊播家族、范陽盧淵家族常被當作典范。另外,如博陵崔挺的五世同居,博陵李幾七世共居同財。這種家族聚居帶來了一種特殊的經濟關系:“(博陵崔)士謙性至孝,與弟說特相友愛,雖復年位并高,資產皆無私焉,居家嚴肅,曠及說子弘度并奉其遺訓云?!?span id="lmqisgo" class="super" id="ref91">[1]崔士謙屬于博陵崔氏,其兄弟子侄無私產。同族中還有孝芬、孝偉、孝演兄弟,也是共居一處并共同擁有財產,其經濟生活正如《北史·崔孝芬傳》所說:

一錢尺帛,不入私房,吉兇有須,聚對分給。諸婦亦相親愛,有無共之。始(崔)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后,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旦夕溫清,出入啟覲,家事巨細,一以咨決,每兄弟出行,有獲財物,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庫,四時分賚,李氏自裁之。[2]

整個家族就是一個小社會,因而,儒家禮法成為家族內部管理的不二法門。[3]同為山東高門的范陽盧氏也將儒家禮法用在家族內部:

(盧)度世,李氏之甥。其為濟州也,國家初平升城。無鹽房崇吉母傅氏,度世繼外祖母兄之子婦也。兗州刺史申纂妻賈氏,崇吉之姑女也,皆亡破軍途,老病憔悴。而度世推計中表,致其恭恤。每覲見傅氏,跪問起居,隨時奉送衣被食物,亦存賑賈氏,供其服膳。青州既陷,諸崔墜落,多所收贖。及淵、昶等并循父風,遠親疏屬,敘為尊行,長者莫不畢拜致敬。閨門之禮,為世所推。謙退簡約,不與世競。父母亡,然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百口。在洛時,有饑年,無以自贍,然尊卑怡穆,豐儉同之。親從昆弟,常旦省謁諸父,出坐別室,至暮乃入。朝府之外,不妄交游。其相助以禮如此。又一門三主(公主),當世以為榮。[4]

對此,《魏書》有史臣贊曰:“盧玄緒業著聞,首應旌命,子孫繼跡,為世盛門。其文武功烈,殆無足紀,而見重于時,聲高冠帶,蓋德業儒素有過人者?!?span id="6wmyogf" class="super" id="ref95">[5]

由于宗族勢力的強大,歷代統治者對他們恩威并施,既打擊又拉攏。唐杜佑《通典》卷三引宋孝王撰《關東風俗傳》曰:

昔六國之亡,豪族處處而有,秦氏失馭,競起為亂。及漢高徙諸大姓齊田、楚景之輩以實關中,蓋所以強本弱末之計也。文宣之代(指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政令嚴猛,羊、畢諸豪,頗被徙逐。至若瀛、冀諸劉,清河張、宋,并州王氏,濮陽侯族,諸如此輩,一宗近將萬室,煙火連接,比屋而居。獻武(北齊神武帝)初在冀郡,大族蝟起應之。[6]

亂世之時,各種政治勢力盡量拉攏地方宗族勢力以增強自身實力。一旦政權穩固之后,統治者為了強本弱末,往往會削弱宗族勢力。盡管孝文帝和宣武帝政令嚴猛,大宗族仍然“一宗近將萬室,煙火連接,比屋而居”。北齊神武帝為冀州刺史、都督冀州諸軍事時,利用冀州大族穩定了山東,為日后建立北齊政權奠定了基礎。稍后,宇文泰利用關隴大族穩定了關隴地區,遂有北周政權。

唐代山東士族沿襲了北朝傳統,往往聚族而居。即使在朝為官,他們與原籍仍未疏遠,有的在京師設居所,在原籍亦有居所,形成“城市與鄉村的雙家形態”。有的雖然沒有雙家,其親族仍在鄉村。[7]“甘露之變”失敗后,宦官欲廢唐文宗,招翰林學士崔慎由起草詔書,“慎由大驚曰:‘某有中外親族數千口,列在搢紳,長行、兄弟、甥侄僅三百人,一旦聞此覆族之言,寧死不敢承命。況圣上高明之德,覆于八荒,豈可輕議!'”[8]崔慎由出自山東高門清河崔氏,“有中外親族數千口”,足見其家族的龐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嘉黎县| 丘北县| 土默特左旗| 内黄县| 毕节市| 师宗县| 攀枝花市| 盐边县| 黑水县| 宜章县| 石门县| 德清县| 闻喜县| 奎屯市| 万州区| 罗源县| 成安县| 林口县| 册亨县| 榆社县| 绥芬河市| 清丰县| 正宁县| 沙河市| 萝北县| 新蔡县| 苗栗市| 石柱| 邛崃市| 广安市| 历史| 通许县| 贡嘎县| 安阳市| 开江县| 年辖:市辖区| 孝感市| 达孜县| 揭东县|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