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作者名: 何煉紅本章字數: 5字更新時間: 2019-09-06 16:41:23
第1章 導論
1.1.1 研究背景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直接依賴對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知識與信息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資源,知識產權保護也已是人類財富增長、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正能量”。無論是歐美傳統經濟強國還是新近崛起的新興經濟體,都在抓緊實施本國的知識產權戰略,以期在知識經濟時代占據制高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中國著手制定或修訂了大量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同時積極參與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短短30多年的時間,中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得到蓬勃的發展,在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例如,知識產權市場交易秩序不規范,知識產權維權成本高,惡意侵權和群體性侵權等現象還很普遍,傳統知識產權制度難以應對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挑戰,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逐步顯現,等等。同時,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技術全球化和互聯網的影響,知識產權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美國等發達國家紛紛指責中國“山寨”“盜版經濟”猖獗,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面臨著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確立知識產權制度以來,就對知識產權保護進行了規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相應的理念也在不斷地調整。最初,中國法律確立了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并行的“雙軌制”模式;2008年6月,國務院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要發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主導作用;2015年12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完善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兩條途徑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提出,要構建包括司法審判、刑事司法、行政執法、快速維權、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格局。從上述不同階段對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表述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和模式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首先,這種發展是一種理念的變遷,從雙軌制保護到“大保護”的發展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體現。其次,這是一種制度的躍升,通過保護方式的多樣化、保護主體的多元化和保護功能的專業化,使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最后,中國的實踐也體現了一種路徑的探索,西方國家強調知識產權保護司法主導,而中國從雙軌制保護到“大保護”的發展,無疑是中國特色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有益踐行。
當創新驅動成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依法治國成為中國國家治理新常態,這為中國實施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提供了新的時代背景。因此,將研究的重點立足于中國具體的國情和特有的場景,探討如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評價體系,是中國知識產權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與此同時,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為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實現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就要求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建立更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如何結合中國國情和學術研究的現狀,構建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價值目標、基本原則以及具體邏輯框架,形成科學的績效測評體系,并得出基于事實與資料的研究成果,是學術界需要完成的一項基本任務。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屬于知識產權研究領域的前沿課題,目前除了少量學者對知識產權政策評估有研究外,對知識產權保護實績的研究較少且深度不夠。本書的研究進路,主要在于引入公共管理領域的績效管理理論和方法并加以有效地應用。公共部門績效管理旨在實現公共部門管理的經濟、效率、效益和公平。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英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逐步推行了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門的改革,績效管理作為公共管理的一種重要理念和工具,成了政府和司法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英國在1991年頒布了《公務員法令》,完善了公務員績效評估法律制度。美國在1993年先后頒布了《國家績效評論》、《戈爾報告》和《1993年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使得績效管理在公共部門得以具體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效果。[1]以“績效管理路徑”替代傳統的“效率路徑”,對于改進公共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理念,提高公共部門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西方國家,績效管理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及行政改革中一種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在中國,公共部門績效管理也已經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研究和實踐在公共管理學界和政府實際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績效評估從無到有,各級政府部門逐步認識并接受政府績效評估這一管理工具,以強調“公眾本位”和“結果導向”。績效評估制度有了較大的發展,其指標體系、內容選擇、評估方法、評估程序和評估結果等方面逐步規范,為推進行政管理體系高效、協調、規范運轉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學界的目光也開始聚焦在知識產權救濟途徑的選擇及橫向比較上,特別是將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的特征、作用進行對比和研究,但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量化體系和知識產權救濟方式之間的銜接問題少有深度研究。知識產權保護績效評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能夠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