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
- 何煉紅
- 680字
- 2019-09-06 16:41:32
4.1.2 公共管理績效
績效,目前廣泛應用于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動中。當績效引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動之后,就使績效有了新的內涵。績效理論研究最初起步于政府的績效評價(the appraisal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最早的實踐活動可追溯至20世紀初的紐約市政研究院對當地政府開展的績效評價,是對政府部門在公共行政和社會管控等方面的成效、結果、效能的綜合評估,是對政府部門行使職能、實現公共意志、維護公共治理秩序的管理能力的考察和敦促。關于公共管理績效,尚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能讓學者普遍接受,學者們大都基于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視角對其內涵進行界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公共機構不同于私營部門,沒有像利潤這樣具有廣泛應用性和綜合評價性的評估尺度,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于績效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缺乏應有的一致性。[4]因此,要對公共管理績效內涵有一個科學的界定,就不僅需要考察一般組織績效的產生過程,而且要重點關注公權力機關區別于一般營利性組織的“公共性”特征。公權力機構管理活動的“公共性”,主要體現為政府或法院等國家機關及其授權組織在對公共資源進行分配和管理的過程中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尤其是有著多重因素或各種利益導向共同作用時,任何組織或單位的績效產生的邏輯鏈條都能夠被分解成資源、管理、效果、投入、產出、影響等要素,這些要素構成了整個組織系統運作的全過程。”[5]由此,一般組織或單位的績效就是指該組織或單位運作過程的一系列行為表現以及行為帶來的結果和外部影響;公共管理績效就是指公權力機關及其授權組織在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實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及其產生的效果和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