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績效研究
- 何煉紅
- 16字
- 2019-09-06 16:41:26
第2章 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概述
2.1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界定
2.1.1 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含義
行政保護從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的形成到現在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界定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也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對于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界定和理解,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呈現出百家爭鳴之勢。對于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概念界定,學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目前主流觀點有以下四種。一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是指相關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如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版權局等,依據有關法律規定,遵循法定程序,運用法定行政手段,對知識產權實施全面的法律保護。[1]二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律的規定,運用法律規定的行政權力,遵從法律規定的行政程序,在對知識產權保護時使用的行政手段必須全面符合法律的規定。[2]三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是指相關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在遵循法定程序和運用法定行政手段的前提下,依法處理各種知識產權糾紛,維護知識產權秩序和提高知識產權社會保護意識,從而有利于知識產權制度揚長避短的一種保護方式。[3]四是廣義上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主要包括三類:行政管理活動、行政服務活動和行政執法活動。[4]從上述觀點,可知學術界多采用“廣義說”,即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主要涉及行政管理、行政執法與行政服務等方面的活動,涉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保護。
本研究涉及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內容,僅限定于知識產權糾紛的行政處理和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行政執法。這種取舍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慮。其一,便于有效開展績效分析。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績效研究主要側重于對兩種知識產權保護方式的績效分析,而行政處理和行政執法則是行政保護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保護方式,這樣可以抓住重點問題與主要矛盾。其二,突出研究的針對性。為了增強研究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如果對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方方面面都進行分析難免造成重點不突出,導致研究結果過于寬泛,實效性不理想。其三,體現績效數據可比性。本研究涉及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以行政處理和行政執法為代表,可以集中體現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績效的可比性,以便合理配置權力,增強保護實效。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本研究涉及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不求廣度,只求深度,僅以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處理和知識產權違法行為行政執法為視角。
鑒于此,本研究對知識產權行政保護的界定采用“狹義說”,即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依照法定權限,遵循法定程序,運用行政手段實施的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處理和違法行為行政執法活動。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處理,是指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作為第三者介入并處理民事糾紛的方式,包括侵權糾紛的行政裁決和民事糾紛的行政調解。違法行為行政執法,實際上是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運用公權力對危害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進行的強制性執法活動,包括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等活動。
值得說明的是,目前學術界對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概念使用比較混亂。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也規定專利行政執法包括:處理專利侵權糾紛、調解專利糾紛以及查處假冒專利行為。[5]也就是說,其將處理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調解知識產權糾紛,一同作為專利行政執法的屬概念,犯了誤將并列概念當作下位概念的邏輯錯誤。知識產權侵權,如果僅是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民事侵權,也不應由行政公權力強制介入,除非是大規模的、重復性的或群體性的有損公益性的侵權違法行為,否則也不宜劃歸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范疇。通常意義上,知識產權行政查處的概念,包括行政檢查和行政處罰,也有人認為還包括行政強制。而知識產權行政調處包含行政調解和行政處理,由于現有的知識產權法規只規定了“行政處理”的概念[6],所以本研究予以沿用。當然,對于行政處理是否明確包括行政裁決,亦存在爭議,但在行政部門的實踐操作中,既有準司法性質的行政裁決的做法,也有一般性的各種形式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