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筑城研究概述

夏家店下層文化因最初發現于赤峰夏家店遺址下層而得名,是一種分布于燕山山脈南北、遼西、內蒙古東南部的青銅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500年。以今赤峰市地區為中心,囊括大凌河、小凌河、西拉木倫河、英金河、陰河等流域,向南延伸至燕山山脈南麓的灤河、海河、永定河等流域,向西至張家口壺流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以大量規模宏大的石城址為其典型的聚落形態,這種石城的建筑形制掀開了東北地區筑城史的序幕。自1943年考古學家佟柱臣先生在赤峰市首次發現東八家石城址以來,考古工作者已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區域內發現了近百座石城,其中以北票康家屯城址、赤峰三座店城址、上機房營子城址、上機房西梁城址、二道井子城址等為代表。這些石城均以石砌或土石混筑的城墻為防御設施,城墻設有城門和半圓形馬面,城內還有建筑址和祭祀址。從形制和文化內涵上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與烏蘭察布市涼城縣老虎山石城文化、陜北石峁古城和遼東穢貊石筑山城的建筑形制與特點具有一定的聯系。夏家店下層文化雖已進入出現階級分化的“方國”時代,然而其石城文化尚處于早期城市的雛形階段。但毫無疑問,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是東北地區最初的古代筑城。

對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的發現和研究始于1943年,佟柱臣在赤峰東八家村的后山坡上發現了一座石城址。[34]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境內英金河流域及其上游陰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時,又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42座。[35]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對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山城[36]、阜新平頂山遺址[37]的發掘和對承德、敖漢旗的文物普查,將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的分布范圍從陰河流域擴展到大凌河、小凌河、教來河、老哈河流域等。

20世紀90年代后,考古工作者利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對陰河中下游地區石城址展開了調查。1994—1995年,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下,北京大學以色列籍研究生吉迪先生、赤峰民族高等師專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與赤峰市北方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聯合對赤峰松山區西部陰河中下游地區進行了全面考察,重新確認并發現64座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考古調查與研究成果見于王惠德、薛志強等撰寫的《陰河中下游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性質及特點》[38]《陰河中下游石城的調查與研究》。[39]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考古學系聯合對赤峰市西南部半支箭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共發現38處夏家店下層文化或以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主體的遺址。[40]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數次中外聯合考察,使半支箭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筑城址的文化面貌得以清晰,科學出版社還正式出版了考察報告《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時期遺址》。[41]1999年至2001年,中美赤峰聯合考古隊在赤峰地區又新發現379處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42]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敖漢旗聯合發掘了城子山山城。該城址是我國北方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暴露遺跡最為清晰、結構最復雜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城址,也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超中心城址。城址內13萬平方米的祭祀遺址表明該城是夏家店下層文化社會的中心祭祀城址。[43]截至20世紀以前,目前已知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近百座。

2003年,為了全面了解紅山地區古文化遺址的分布情況,赤峰市紅山區文物管理所協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再次全面踏查了紅山地區并發現了紅山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通過與三座店石城址的比較,對紅山區發現的城址的布局、城墻及圓形石砌建筑進行了研究,認為該城址確系夏家店下層文化無疑。然而,如果與三座店石城址相比,其防御性能更加明顯。[44]2005年,為配合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赤峰初頭朗鎮三座店城址進行了發掘。[45]2006年秋,又對赤峰上機房營子石城址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 1000余件,其文化屬性分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并確定石城址系夏家店下層文化所建,夏家店上層文化沿用,上機房營子石城為探討陰河流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面貌及諸多相關問題提供了佐證。上機房營子石城址的發掘意義重大,報告撰寫者認為:“以往的考古調查表明,陰河中下游地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內,裸露于地表的遺跡主要為石圓圈或石堆建筑,如赤峰三座店石城址和上機房營子西梁石城址,而上機房營子石城址內的居住區則集中在北部兩道石墻之間較平坦的地帶,尚未發現石圓圈建筑。”[46]此外,還發掘了赤峰上機房西梁石城址。[47]2009年4月至11月,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赤峰紅山區二道井子遺址進行了發掘。[48]

目前,學術界關于夏家店下層石城址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在對夏家店下層石城址綜合研究方面:徐昭峰全面梳理總結了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研究狀況。他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作為聚落單位,包含了祭祀功能,但不能忽略其軍事防御功能的本質。[49]夏保國則認為,遼西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是以臺地型聚落、城址和山崗型石城址作為典型聚落形態,具有較強的防御性。但根據防御強度,可將其分為平時使用和戰爭時使用的場所。[50]陳國慶、張全超則結合赤峰上機房營子石城址、西梁石城址、三座店石城這三座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考古發掘的收獲,并結合以往考古調查和試掘的資料,對陰河、英金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的分布規律、營造法式、功能及起源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51]樸炫真對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的概況、布局與建筑特點、城址分期、城址性質與功能進行了綜合研究。[52]于明波利用考古學資料,通過群體與個體特征的綜合考察,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獨立聚落、成組聚落以及中心聚落遺址的屬性進行分析,深入探討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形態演變與社會形態發展的關系問題。[53]張星德、辛巖對大凌河、小凌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址進行研究,認為聚落的界圍形式有圍墻和環壕兩種。帶有圍墻的聚落就是石城,墻體結構主要有石墻、土石結構墻、夯土墻等,其中石墻或土石結構墻體多見馬面或角臺等建筑。此外,夏家店下層城址一般的聚落成群分布;聚落內部的房址分布可區分為單體房址或2—3座房址組成的院落,若干院落組成的院區及若干院區共同構成的一個聚落這樣幾個層次;一些房址還有帶兩圈墻體的雙圈式房屋結構。[54]王惠德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研究》[55]一書,是目前關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唯一一部專著。該書對以西遼河流域和陰河流域為主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自然地理環境、類型、特征等均予以論證,并對這些石城址形成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考古學方面的梳理,并將夏家店下層石城址與中國早期的方國體制聯系起來。

在特定區域的夏家店下層石城址研究方面:陳國慶、張全超指出,以往學術界均將英金河、陰河流域的石城址及城址內的石堆建筑定為夏家店下層文化,赤峰初頭朗鎮上機房營子石城址的考古發掘表明,石城址發現的石堆建筑為夏家店上層文化墓葬,這說明這些石城址未必都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其中也有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遺存。這一發現為研究夏家店下層石城址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石砌建筑的年代和性質提供了重要啟示。[56]鄭紹宗對河北平泉茅蘭溝一帶發現的石圍墻、石城遺址作了重點介紹,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對我國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圍墻、石城聚落遺址進行了全面分析,認為集中在內蒙古的赤峰、遼寧的朝陽、河北的承德一帶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圍墻、石城構成的“城堡帶”分布直徑在400公里左右,可能是當時“古國”的所在。這些石城在用途上分為居住址、防御式城堡址、祭祀址三種,是早期城市的雛形。[57]楊召禮將內蒙古長城地帶的早期石城址分為內蒙古中南部段(即長城地帶中段)和內蒙古東南部段(即長城地帶東段),他將這兩個地區石城址進行比較研究,重點探討了兩地區石城址的布局差異、社會功用、彼此之間的關系等。他認為兩個地區石城址均建在地勢險要的依山傍水之地,防御性明顯,城址內均有祭祀場所,且與中原土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但所反映的社會形態不一,東段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呈群聚分布,應是中部岱海地區以老虎山為代表的大型石城址進一步分化和發展的結果。[58]王太一通過對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的過程性研究,探討了夏商時期燕山南北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社會變化及在聚落演變上的表現。[59]李維宇對大凌河中游的北票康家屯石城進行分期研究,認為城址分為三期,在年代上處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中、晚期階段,是一處集居住與防御為一體的一般性聚落。[60]

關于夏家店下層石城與環境關系研究方面:韓茂莉從西遼河流域各考古學文化期聚落的環境選擇、聚落與高程、地貌等因素相關度的環境分析,西遼河流域史前時期聚落持續使用時間與環境容量等三個方面,從人地關系學的角度深入探究了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聚落與環境的互動關系。[61]孫永剛、曹彩霞通過對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聚落分布以及諸多遺址周邊自然地層與文化層的孢粉研究結果分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集中分布于赤峰南部黃土丘陵臺地地區,并向河谷臺塬、河漫灘等適宜農業開發的地域推進,加之這一時期相對優越的氣候環境的影響,促進了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農業經濟的高度發展。[62]

在夏家店下層石城研究的其他方面:孫永剛認為,遼西地區的古代社會經歷了從興隆洼文化分散的村落組織、趙寶溝文化時期流行的部落、紅山文化時期的復雜酋邦,到夏家店下層文化統一的地域性國家的持續進步的演進過程,在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夏家店下層文化多層次的聚落群,特別是石城址的出現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已步入“方國”時代。[63]盧冶萍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內房址進行研究,目前已見于發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房址20余座,分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類,以圓形建筑為主,建筑材料多選用石塊,也有少量土墻房屋,地面式房屋多平地起建,不挖基槽。另外,泥墻和地面有多層抹泥,表明房屋已經多次翻修。[64]王綿厚曾將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作為高句麗石筑山城的淵源。[65]

由此可見,學術界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多仍停留在梳理和分析考古學材料的階段,不僅未能從理論上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社會組織形態、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進行深入研究,也未能從更加宏觀的視野來審視夏家店下層文化所處的位置。僅有陳國慶等的《陰河、英金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研究》、楊召禮的《內蒙古長城地帶早期石城址的考古學研究》等少數研究成果論及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可能與早于它的老虎山文化石城、阿拉善石城之間的關系。但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流向卻幾乎無人涉足。

近年來,陜西榆林神木縣石峁古城的連續發掘可謂石破天驚,無數個驚人的發現從根本上動搖、沖擊甚至改變了人們對中國上古時代早期文明的認識。特別是石峁古城壯觀的石筑城垣、甕城與城門、馬面等遺跡都表明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峁古城人群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筑城技藝。遺憾的是,學術界雖一次次為石峁古城嘆為觀止,卻至今尚無一人將其與東北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聯系起來。一些學者認為石峁古城馬面的發現將中國古代筑城中馬面的歷史由漢代提升至距今4000年前。但事實上,在東北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中早已出現了成熟的馬面形態。令人疑惑的是,二者之間這一至關重要的聯系至今卻無人提及。不僅在馬面問題上,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中用純石塊砌筑或用土石混合填充墻體、外包石塊的城墻建造工藝,以及城址的祭祀遺跡亦與石峁古城頗為相似,二者在年代和社會發展階段上也大致吻合。從內蒙古涼城縣老虎山石城到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再沿長城地帶向西至石峁古城,向東進入遼河以東,成為后來穢貊族和高句麗石筑山城的重要源頭,上述石城共同構筑起一幅宏大的中國北方石城文化帶。這一石城文化帶的背后正是北方和東北青銅時代的古代民族交匯、融合、分化的復雜歷史時期。

夏家店下層文化之后,為帶有濃厚游牧色彩的夏家店上層文化所取代,一些石城在經過夏家店上層文化人群短暫沿用后被廢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大連地區,作為青銅時代大連最重要的歷史遺跡,位于甘井子區大連灣鎮、距今3000多年的大嘴子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大連地區最早的石墻遺址。石墻共三道,均以不規則的石塊砌筑。[66]“王禹浪等學者認為,大嘴子城址雖還不能算作完整的城市,但卻是大連地區最早的城堡,是大連筑城史的開端。[67]”大嘴子石城城墻的形制與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城墻類似,表明在年代上晚于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大嘴子人群可能與遼西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古族存在某種聯系。


[1] 李碩:《傳說時代的文明——遠古》,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頁。

[2] 張森水:《中國遠古人類》(遼寧營口金牛山),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3] 遼寧省博物館等:《廟后山——遼寧本溪市舊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4] 張之恒、黃建秋、吳建民:《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276頁。

[5] 于匯歷:《黑龍江省舊石器時代考古二十年》,《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6] 張之恒、黃建秋、吳建民:《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361頁。

[7] 張鎮洪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發掘簡報》,《人類學學報》1985年第1期。

[8]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

[9] 張宏彥:《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154頁。

[10] 郭大順等:《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建筑群址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1期。

[11]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與積石冢群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6期。

[12]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109—144頁。引用蘇秉琦提出的“古國—方國—帝國”國家起源的三部曲理論。

[13] 黑龍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哈爾濱市文化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東北考察隊:《黑龍江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4]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阜新縣查海遺址1987—1990年三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11期。

[15]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16] 西安半坡博物館等:《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第11期。

[18]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114頁。

[19] 李碩:《傳說時代的文明——遠古》,時代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頁。

[20] 田廣林:《中國東北西遼河地區的文明起源》,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59—175頁。

[21] 田廣林:《中國東北西遼河地區的文明起源》,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59—175頁。

[22] 張宏彥:《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96頁。

[23]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114頁。

[24] 李治亭:《關東文化大辭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頁。

[25] 魏國忠、朱國忱、郝慶云:《渤海國史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6] 楊軍:《穢國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第1期。

[27] 作者注,如高句麗的安市城、鳳凰城等,見王禹浪、王文軼《遼東半島地區的高句麗山城》,哈爾濱出版社2006年版。

[28] 孫進己:《孫進己論文集·韓國朝鮮國民族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1頁。

[29] 陳蒲清:《古朝鮮族源神話與古代朝中文化關系》,《求索》1996年第3期。

[30] 2010年筆者曾經應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孫基浩先生邀請,訪問了平壤的朝鮮國家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座談會上了解到大同江流域的大石棚文化的分布狀況,在此深表致謝!

[31] 劉倩、魯竹:《國語正宗》,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32] (南朝)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97年版。

[33]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4] 佟柱臣:《赤峰東八家石城址勘察記》,《考古通訊》1957年第6期。

[35] 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陰河流域的石城遺址》,《中國考古學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36] 李恭篤:《遼寧凌源縣三官甸子城子山城遺址試掘報告》,《考古》1986年第6期。

[37] 遼寧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阜新平頂山石城址發掘報告》,《考古》1992年第5期。

[38] 薛志強、王惠德:《陰河中下游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性質及特點》,《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39] 王惠德、薛志強、吉迪、劉景嵐:《陰河中下游石城的調查與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40] 朱延平、郭治中、王立新:《內蒙古赤峰市半支箭河中游1996年調查簡報》《內蒙古陪嗽泌旗大山前遺址1996年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第9期。

[41] 國家文物局合組赤峰考古隊:《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時期遺址》,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42] 赤峰中美聯合考古研究項目:《內蒙古東部(赤峰)區域考古調查階段性報告》,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43] 邵國田:《城子山遺址》,《內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康愛、孫國軍:《赤峰市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敖漢城子山山城遺址簡介》,《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第10期。

[44] 趙愛民等:《赤峰市紅山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調查報告》,《內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1期。

[45] 郭治中、黃莉:《內蒙古赤峰發現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山城遺址》,《中國文物報》2005年12月16日;內蒙古考古文化研究所:《內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遺址》,《考古》2007年第7期。

[46]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赤峰上機房營子石城址考古發掘簡報》,《北方文物》2008年第3期。

[47]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上機房營子西梁石城址2006年考古發掘簡報》,《邊疆考古研究》2007年。

[48] 曹建恩、孫金松、黨郁:《內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遺址的發掘》,《考古》2010年第8期。

[49] 徐昭峰:《試論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50] 夏保國:《遼西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的防御性及相關問題》,《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51] 陳國慶、張全超:《陰河、英金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第5期。

[52] 樸炫真:《內蒙古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初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4年。

[53] 于明波:《西遼河上游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群聚形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54] 張星德、辛巖:《大、小凌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的初步認識》,《東方考古》第11集,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55] 王惠德:《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研究》,國際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

[56] 陳國慶、張全超:《赤峰上機房營子石城址考古發掘與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3期。

[57] 鄭紹宗:《河北平泉一帶發現的石城聚落遺址——兼論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城堡帶問題》,《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

[58] 楊召禮:《內蒙古長城地帶早期石城址的考古學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59] 王太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聚落形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0] 李維宇:《北票康家屯城址及相關問題》,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6年;《北票康家屯城址及相關問題研究》,《東北史地》2015年第4期。

[61] 韓茂莉:《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聚落與環境》,《考古學報》2010年第1期。

[62] 孫永剛、曹彩霞:《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聚落分布、環境變化與農業經濟的關系》,《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1期。

[63] 孫永剛:《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述論》,《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64] 盧冶萍:《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聚落房屋分析及其相關問題》,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0年版。

[65] 王綿厚:《高句麗的城邑制度與山城》,《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4期。

[66]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銅時代遺址1987年發掘報告》,大連出版社2000年版。

[67] 王禹浪、劉述昕:《遙遠的記憶——追尋大連城史紀元》,《旅順博物館學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桑植县| 黄平县| 井冈山市| 亚东县| 手机| 黎川县| 翁源县| 城口县| 新津县| 新野县| 莒南县| 邵武市| 永川市| 佛冈县| 瑞金市| 鄂州市| 桂林市| 越西县| 获嘉县| 木兰县| 邻水| 商河县| 山丹县| 芦溪县| 龙山县| 庐江县| 莱州市| 宝应县| 高碑店市| 台东县| 贺兰县| 梁河县| 沙坪坝区| 广元市| 鞍山市| 神农架林区| 许昌市| 石渠县| 新和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