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墨西哥特奧蒂瓦坎羽蛇神廟地下隧道的調查

塞爾希奧·戈麥斯·查韋斯(墨西哥國家人類與歷史研究所)

希烏達德拉(Ciudadela)遺址是古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文明最重要、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從2003年開始,我們實行了一個宏大的項目,旨在對希烏達德拉建筑群進行探索和保護。由于多年來羽蛇神廟遭受了嚴重損壞,所以我們有責任將它保護好。為解決有關特奧蒂瓦坎仍未解開的疑問以及保存其建筑,我們對這個重要獨特的建筑群的一部分進行了數個季度的發掘。不同于其他研究者對于功能、用途及希烏達德拉建筑群所在空間特征的研究,我們項目組開發了一個新的解釋范例。

大型廣場研究已經提供了關于希烏達德拉建筑群建造過程的相關信息。基于嚴謹的地層學發掘,我們得知希烏達德拉遺址所在地最初是一塊農田。之后在特茲凱立(Tzacualli)和米考特立(Miccaotli)時期,這塊區域被第一圣殿的部分建筑占據,但隨后就被特奧蒂瓦坎人摧毀而建造了聳立至今的雄偉建筑。

在這塊大場地之下,朱莉·噶茲左拉(Julie Gazzola)發現了早于希烏達德拉的一些建筑遺址。這些建筑遺址的特征表明其主人是社會地位較高的貴族,并且它們可能從屬于第一圣殿。其中一座建筑長120余米,可能是用作球類運動的場所。其他建筑則包含壁畫、神廟、祭壇、大型庭院和房間。這些建筑的方向與特奧蒂瓦坎的普遍方向——北偏東15° 17”——存在3°-5°甚至三十幾度的差別。這個結果給我們帶來了驚喜,因為它改變了過去關于城市方向和城市發展的觀點。

羽蛇神廟城堡鳥瞰(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羽蛇神廟立面(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羽蛇神廟及地下通道的剖面與平面圖(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三維激光掃描所示羽蛇神廟的地下通道(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田野發掘也證實了希烏達德拉廣場有意被設計和建造成水淹形式以形成一個反映平面。這面“水鏡”暗示著原始海洋,遠古之初,圣山就是自此處浮現于世。這些信息表明希烏達德拉曾作為儀式場所和神話展示場所,那些神話有關宇宙起源和形成,有關重生。所有這些儀式代表著遠古時代和創世諸神的重現。

2003年,在對建筑遺址進行保護工作時,附屬于羽蛇神廟祭臺的臺階前面有重大發現。由于一場不期而遇的大雨,地面被沖出一個坑,并露出一個直徑為0.83米的深洞。借助一根繩子和幾名工人的幫助,通過小洞進入14米深的洞底,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地下通道,其東連羽蛇神廟,西達大廣場的中心。

地道已經被泥土和刻鑿過的石塊填滿,以阻止后人進入,推測可能是特奧蒂瓦坎人所為。毫無疑問,要探索這個地道,我們需要計劃一個嚴謹的發掘策略,同時還要有充足的資金確保研究的進行。

2004年、2005年和2010年,我們使用探地雷達(GPR)確定了地道長100—120米,其東端終點位于羽蛇神廟的中心。通道中的反常區域提示這里可能有大型密室:一間位于中部,更大的一間則在通道終點。

機器人首次進入地下通道(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為探索地道,我們考慮了一系列的理論設想。

第一,特奧蒂瓦坎人認為神將宇宙垂直分為三個層面(天界、人間和冥界),將地平面以上劃分出基本方向,它們的界限象征著世界的盡頭或邊角,特奧蒂瓦坎城就是這種創世神跡的化身。對特奧蒂瓦坎人而言,這座城市就是他們宇宙觀的再現。

第二,羽蛇神金字塔代表“圣山”。圣山不僅僅是世界之軸,還分別是宇宙三個層面間及地球各個方向之間交流的軸心。同時,它是從原始海洋中升起的“初始之山”,標志著神話時代的開始,紀年和歷法的發端。

第三,原始圣山之下是神圣洞穴,是通往冥界的入口。神圣洞穴充滿財富和繁茂的種子,居住著神明和創造性力量,他們維持著宇宙的秩序。因此,地道是冥界的符號。

第四,根據中美洲的宇宙論,冥界有其自身的神圣的方位。

第五,地道的主要入口通常位于西側。根據不同的信息來源和神話傳說,西側的冥界入口,被中墨西哥人和瑪雅人稱為托拉洛肯(Tlalocan)、米克特蘭(Mictlan)或西瓦爾巴(Xibalba),即“死亡地域”,作為連接現實的地道和想象中的“冥界”。

最后,第六個假設認為,為展示權力的合法性,人們長期在這個通道中舉行各類授予神權的儀式,接受或傳遞地道內遺留下的儀式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

地下通道內的發掘(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2010年,我獲得了一筆科研經費來研究這個地下密道,于是組建了一個由專家和民工組成的考古隊。我們將主要探索區域放在之前推測的地道入口處。發掘面積開始時約100平方米。發掘到兩米深時,我們在凝灰巖層中發現了一個約5平方米大的坑。經過幾個月的工作,我們發現這里可以通往地道,證實了之前的猜測。

為提高研究策略,我們使用了不同的科技手段,例如,利用精確到毫米的激光掃描儀記錄和測量全部遺跡和出土物。在第一次的測試中,激光信號穿透地道37米,第二次則達到了73米,這與我們運用探地雷達(GPR)得出的數據相吻合,都證明了金字塔底下有一條長長的地道。

地道內的第一幅照片是由一個安裝了攝影機的小型遠程控制機器人傳回的。這個機器人可以進入通道37米,運行平穩自如。2013年,我們使用了第二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由國家理工學院學生制作,裝備有一臺紅外攝像機和一臺小型激光掃描儀。這個機器人成功地穿行了地道的后30米。

在地道內,我們發現了20多面原本用于阻止進出的厚墻體。當特奧蒂瓦坎人放置或取走密室內的物品時會毀壞其中一部分墻體。而整個密道被逐步填滿,這讓我們猜測他們的侵入是為了將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埋藏在密道盡頭。此外,我們確信自己是1800年來第一批進入地道的人,而這期間地道未曾被盜掘或改變。

2013年,發掘到達了地道65米處,證實了地道兩側密室的存在,密室的頂部和壁面似乎用金屬礦物粉(如黃鐵礦、赤鐵礦、磁鐵礦)進行了裝飾。密室在火炬的映襯下熠熠生輝,仿若繁星之夜或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在南部的前廳,我們發現了400多個金屬球,這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而在兩個側室后面,地道下斜至距地表3米處,并且至少在隨后35米中,地道向東繼續下斜。在地道的盡頭,我們發現了三間分別面向北、南、東的密室,與之前雷達探測的結果相符。

2015年,我們的發掘在距地表13—17米處進行,約位于地道103米處,至此,我們已經移走了約1000噸泥土和石塊,發現并記錄了75000余件器物,并對它們進行分類、研究、保護。

我們的研究團隊由來自墨西哥和國外的各學科各機構的專家組成。動物骨骼和植物遺存的保護由墨西哥國家人類與歷史研究所(INAH)提供資金支持,并由其下設的動物考古和植物考古實驗室負責研究。動物考古學家已經從遺存中鑒定出大量水禽、大型貓科動物、海貝個體以及甲蟲翅膀。植物考古學家已經鑒定出15000余種植物種子、花粉、植硅體。

在發掘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上千件由玉、蛇紋石、綠巖、孔雀石、泥巖、綠長石、綠松石、板巖、黑曜石、水晶以及液態汞制成的物品,還有上百件圓板和黃鐵礦鏡。我們發現了四件特殊綠巖制成的擬人雕刻、大量巨型貝殼(這些貝殼一部分刻有字符,一部分被制成樂器)、橡膠球、貝殼項鏈、玉石項鏈、黃鐵礦項鏈。此外,還有許多不明用途的陶器。我們還發現了保存完好的人皮碎片和4000余件木制品、木殘件。

男女玉石立像(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發掘過程中露出的人像(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來自危地馬拉的貢品(出土了數千陶器、玉器貢品)(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出土的供奉祭神器物(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出土的陶器、貝殼和黑曜石等供奉祭神器物(圖片版權:Sergio Cómez Chávez)

我們對無機材料進行了無損微量元素分析。在盧浮宮研究和保護實驗室對綠巖和其他礦物進行了粒子激發X射線熒光(PIXE)分析。

我們在墨西哥國立大學加速質譜實驗室對有機物(木、骨等)進行了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我們還在應用物理和技術中心對其他有機物(橡膠、琥珀等)做了紅外和拉曼光譜分析。

地質學研究表明特奧蒂瓦坎人在地下水位以下打通地道以重現冥界的水狀況。地道的后30米更深,這樣更有利于儲存代表冥界的“圣水”。根據神話,冥界自有其神圣地域,那里有著許多河流、湖泊與海連通,還有山脈、天空,以及滿天繁星。

總之,我們推測希烏達德拉建筑群中曾舉行過儀式化的政治行為。統治者被神授予權力并傳遞給他的繼任者。儀式行為起到宣傳和政治辯護的作用。

儀式和政治行為在這個大場景中賦予了占據城市經濟和政治主導權的政府和統治集團合法性。從“儀式”的范圍和意義來說,在塑造并賦予了社會及群體思想意義的聯系的復雜系統中,儀式是理想的溝通媒介。

禮儀用具在宗教儀式和儀式化政治行為中起到維持和重建權力結構的作用。羽蛇神向統治者授予神權,以使他們的政權合法化。因此,我們相信,希烏達德拉的主要建筑有重大意義,在城市真正的中心圣殿里舉行儀式和政治活動代表了宇宙軸心的地位,并且是宇宙的象征。

羽蛇神金字塔象征圣山,是宇宙各層面和區域的紐帶和聯合體。地下的密室和創世神話有關。羽蛇神廟下面的地道代表“冥界”——一個黑暗、陰冷、潮濕的地方,也正是統治者接受和傳遞權力的地方。

對于特奧蒂瓦坎人而言,希烏達德拉與眾不同,因為它是一個涉及宗教活動、重現天神事跡的地方。因此,特奧蒂瓦坎人試圖在這個原始場景中通過祭祀、犧牲、殺殉等活動,打開通往冥界之門。

通過綜合研究,我們有機會了解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以及獨一無二的世界觀。

項目負責人簡介

塞爾希奧·戈麥斯·查韋斯,墨西哥考古學家、教授。自1987年始,任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他在特奧蒂瓦坎已指導了數個研究項目,并組織了一系列學術活動。已發表70余篇關于專業手工業生產、農業系統、國外考古、民族互動等方面的學術文章,還出版過關于城市結構和組織、書寫系統、古代特奧蒂瓦坎的口語等不同研究方向的著作。此外,還發表過多篇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論文。2004—2007年,在墨西哥國立人類和歷史學院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2005年、2006年,在巴黎第四大學索邦學院(Sorbonne,Paris Ⅳ)和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進修。2006年,獲“最佳特奧蒂瓦坎研究獎”。2002年伊始,負責領導“城堡計劃”,該計劃旨在針對特奧蒂瓦坎三大建筑群之一的羽蛇神廟城堡開展考古研究與保護工作。

Sergio Cómez Chávez 塞爾希奧·戈麥斯·查韋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连云港市| 靖州| 镇赉县| 罗山县| 华坪县| 锡林郭勒盟| 壶关县| 平山县| 资溪县| 株洲市| 青川县| 贺州市| 梁河县| 芒康县| 孟连| 延庆县| 芒康县| 宜都市| 苍山县| 岱山县| 庆元县| 延长县| 绥棱县| 墨玉县| 黄梅县| 馆陶县| 达孜县| 柘城县| 社会| 巫山县| 连城县| 皮山县| 郓城县| 江城| 昌宁县| 绥宁县| 吉隆县| 三穗县| 辽源市|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