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會志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研究院 上海大學
- 4844字
- 2019-09-06 16:35:16
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考古調查和發掘:帝國擴張及其與邊疆的動態關系
周必素(中國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郭偉民(中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方勤(中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土司制度主要推行于元、明、清時期的西南、西北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土司”由中央政權委任當地族群首領擔任,有與中央職官體系對應的職級,對中央履行一定義務,世襲、自主管理轄地,共推行700余年。中國西南土司遺址,處在我國西部高原區向東部丘陵平原的過渡地帶,主要有司治、關囤、田莊、墓葬等,反映了土司行政、軍事、經濟、文化等的面貌和特征。
中國土司遺存考古工作開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主要針對墓葬展開,至今已走過60多年的歷程。2010年以來在西南各省對土司遺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尤其是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咸豐唐崖土司城、貴州遵義海龍囤三處土司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將土司遺存考古工作推向深入。
在土司遺址系列考古工作推進過程中,以地層學、類型學為基礎,并貫穿聚落考古學理念,以摸清遺存的先后及共時關系,全面認知土司遺址的文化形態與交流以及土司社會的組織結構、經濟模式、宗教信仰等。基于土司遺址系晚期社會歷史遺存,有大量的文獻支撐和文化傳承,故而可以采用三維激光掃描、高光譜掃描、激光雷達、航拍航測、RTK、全站儀、X光探測等多種方法與技術,并將考古研究與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相結合。

海龍囤遺址地貌景觀(圖片版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播州土司遺址
播州,今貴州遵義所在地,始置于唐貞觀十三年(639)。楊氏對播州的世襲統治開始于唐乾符三年(876)。元明時期,楊氏是貴州最重要的土司。楊氏最后一位土司楊應龍,在萬歷二十八年(1600)被朝廷所滅。萬歷二十九年(1601),明王朝對播州實行“改土歸流”。由唐代至明代,楊氏家族實際統治播州傳27代30世,長達725年。
1953年發現播州楊氏土司13世楊粲墓,1957年實施發掘。隨后發現了高坪、新蒲、團溪楊氏土司墓地。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播州楊氏土司遺存進行系統調查,摸清了海龍囤、養馬城等關囤遺址及田莊堰塘遺址的分布情況。目前已發現與播州楊氏土司相關的遺存100余處,主要有:楊氏領播早晚兩期司治白錦堡、穆家川遺址;以海龍囤為核心的軍事防御網絡體系的關囤遺址;反映其經濟模式的田莊堰塘遺址;已清理發掘并確認的楊氏土司墓葬9座,分別是楊粲墓(13世)、楊價墓(14世)、楊文墓(15世)、楊鏗墓(21世)、楊升墓(22世)、楊綱墓(24世)、楊輝墓(25世)、楊愛墓(26世)、楊烈墓(29世)。此外,還調查發現楊氏家族墓4座、播州宣慰同知羅氏家族墓地2處,以及數處疑似土司墓的大型石室墓。

海龍囤新王宮遺址(圖片版權:周必素)
1999年,對海龍囤遺址進行首次試掘。2012年4月至今,對海龍囤遺址進行發掘,較為全面地揭露出了“新王宮”和城垣、道路、關隘等的整體面貌。發掘揭示,“新王宮”是一組四周有封閉城墻、以中央踏道為中軸線的宏大建筑群。建筑因山取勢,五級臺基層層向上抬升,房屋即坐落其上,道路與排水設施縱橫其間。2014年5—10月,對養馬城遺址進行勘探試掘,理清了城垣、城門的分布、結構以及城內衙署等建筑遺址的分布情況等。2014—2015年,對新蒲楊輝墓等土司墓地進行了全面發掘,揭示出其墓地的整體格局。墓地位于湘江河及其支流沿岸,均依山傍水,極具風水觀念。一般是附祖而葬,有墓垣、墓祠等地面建筑。有土坑石槨墓和土坑木槨墓兩種形制,石槨墓一般有精美雕刻。遺物有成套金銀器、陶瓷器、建筑構件等。

海龍囤飛龍關(圖片版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海龍囤新王宮遺址出土青花瓷碗(圖片版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海龍囤新王宮遺址出土青花瓷碗(圖片版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楊輝墓正射影像
老司城遺址
老司城遺址,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靈溪鎮司城村靈溪河東岸,系由彭氏第十一世首領彭福石于南宋紹興五年(1135)創建。明王朝設立永順宣慰司后,其得到了大規模的營建。清雍正二年(1724)廢棄。它是永順彭氏土司統治古溪州地區近六百年的治所。
老司城的考古工作始于1995年,1995-2014年,共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逐漸揭露出老司城遺址的格局,包括核心區—主體區(中心城址)—外圍區。核心區面積25220平方米,包括生活區和衙署區。主體區(中心城址)19萬平方米,包括城址核心區以及與核心區緊鄰的街巷、中央文教區和貴族墓葬區,是彭氏土司居住、辦公、教化和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其中,生活區面積16700平方米,摸清了城墻的走向、結構,明確了生活區的城門及道路,基本厘清了生活區內的排水系統,初步掌握了生活區內建筑布局、主體建筑形制特點。衙署區面積8520平方米,厘清了第一級平臺(外署或外衙)及第三級平臺建筑遺跡的格局,勘探確定了衙署區的道路和排水系統。貴族墓葬區位于衙署區東南側的紫金山,面積約15400平方米,摸清了老司城土司不同等級的墓葬及其分布,重點發掘了明代中晚期土司的墓葬,明確了紫金山墓地的墓垣及神道、石像生,主要有磚室墓、石室墓兩類,墓葬一般成排分布,較大的墓葬一般位于中部靠后,然后從上到下、從中間往兩側發展。遺物主要有磚、瓦、石質建筑構件、金銀器以及在本地燒制的釉陶器、景德鎮訂燒的官窯瓷器以及來自景德鎮或本地燒制的民窯瓷器等。外圍區25平方千米,包括祖師殿建筑群、觀音閣、俞家堡建筑群、監欽灣建筑區、碧花山莊、棧道、哨卡以及其他外圍建筑遺存,為老司城遺址功能攸關和互補區域。

楊粲墓石刻人像(圖片版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楊粲墓石刻人像(圖片版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楊輝墓出土陶俑

楊輝墓出土陶俑

楊輝墓腰坑

楊輝墓腰坑出土四神之一

楊輝墓腰坑出土四神之二

楊輝墓腰坑出土四神之三

楊輝墓腰坑出土四神之四

楊價墓銀溫碗

楊價墓正射影像

楊價墓出土螭龍紋金杯盤

老司城遺址核心區(生活區、衙署區)(圖片版權:郭偉民)

老司城遺址核心區右街(圖片版權:郭偉民)

老司城遺址核心區(圖片版權:郭偉民)

老司城紫金山墓地出土金銀器之一

老司城紫金山墓地出土金銀器之二

老司城紫金山墓地出土金銀器之三

老司城紫金山墓地出土金銀器之四

老司城紫金山墓地出土銀器

老司城紫金山墓地出土金器

唐崖土司遺址全景(圖片版權:方勤)
唐崖土司遺址
唐崖土司遺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尖山鄉唐崖司村唐崖河西岸,為覃氏長官司治所。設立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清雍正四年(1735),接受清政府改土歸流,土司城址廢棄,唐崖轄地并入新設的咸豐縣,其間有興廢和升降,18世土司世襲統治380年。
早在1978年,經考古調查確認為明清時期土司遺存。1986年系統調查確定了該遺址的分布范圍、布局及主要遺存類型。2011年,啟動以申遺為背景的考古工作。同年9—12月,對唐崖土司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對遺址衙署區官言堂遺址進行初步發掘。2013年3—6月,對唐崖土司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與勘探,對衙署區的大衙門、內宅等遺址進行了重點發掘,出土了大量建筑構件和青花瓷器等遺物,從而摸清了唐崖土司遺址的基本結構、布局和文化面貌。其主要遺存年代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17世紀至18世紀初),占地約80公頃,為土家族唐崖覃氏土司治所。

唐崖土司城衙署遺址(圖片版權:方勤)
唐崖土司遺址周邊群山環繞,分布在由玄武山、朱雀山、白虎山、青龍山圍成的狹長沿河地帶內。西面為玄武山,玄武山向北延伸至唐崖河與青龍山隔河相對,兩山之間為狹窄的河谷陡崖,東面為唐崖河,朱雀山沿唐崖河呈南北向分布,南部山體為白虎山,白虎山東端與朱雀山形成陡峭的峽谷。遺址包括城址、墓葬、狩獵區及外圍設施等。其中,沿唐崖河河谷往上至玄武山頂,形成以張王廟、小衙門、衙署區、墓葬區為代表的四級緩坡臺地。城址是遺址的主體,位于遺址東部,四周有城墻圍合,與壕溝一起構成雙重防御體系,隨地形呈不規則梯形,面積約35公頃。以上、中、下三街,三條下河道,三條橫道構成遺址的主干道路網,并以此展開布局。城址內除了最核心部分衙署區,還有宗廟區、苑囿區、軍事區、墓葬區、普通居民區、采石場等。墓葬區主要分布在遺址西部、城址內西部及城垣周邊,發掘揭示的明代墓葬12座、清代墓葬2座,均為石室墓,有四室、三室、雙室和單室四類。遺物有石質、陶質建筑構件和青花瓷器等。另外,在遺址外圍兩公里內還分布有同時期的一些遺跡或墓葬。
土司遺址考古發現和研究的學術意義
通過系列考古工作,摸清了土司遺存以司治(衙署)、關囤、墓葬、宗教遺存等為主體的遺址格局,具備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13—20世紀中國西南部多民族,山地文化多樣性、獨特性的體現,揭示出土司制度的社會組織結構、軍事理念、文化面貌、經濟制度等獨有特征,以及土司制度和統治權力的高度自治。

唐崖土司城衙署牌坊(圖片版權:方勤)
以海龍囤、老司城、唐崖土司遺址為代表的中軸線對稱分布的中央官式建筑規模宏大、格局完整、遺物豐富,在歷史時段、行政級別、功能構成、聚落形態、建筑風格等方面具備和中原文化的共性特征,體現了中國西南土司在意識形態上的國家認同。
土司墓葬高等級高規格。墓園格局及墓葬形制規整、規模宏大,出土器物成套成組,以金銀器為大宗,類型多樣,是深入認識宋元明時期土司的喪葬制度、喪葬禮儀和文化藝術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是中國“因俗而治”管理理念的物化體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有效維護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對當今世界各地民族自治管理模式可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土司遺址年代從宋代延續至元明清時期,是我國羈縻·土司制度時期的實物遺存,它完整地見證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開始的“改土歸流”的變遷。提供了推行羈縻之治以來,中央如何開發、經營與管理西南邊疆,邊地又是如何逐步漢化而與華夏漸趨一體等問題的實證。
中國西南土司遺址的系統發掘和成功申遺,為從考古學角度全面深化對中國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的研究,探討元明清時期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視角,有利于方興未艾的“中國土司考古”的整體推進。
項目負責人簡介
周必素,研究館員。1991年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現任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宋元明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從事播州楊氏土司遺存以及西南地區宋元明時期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參與和主持過的田野項目有遵義海龍囤遺址、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高坪土司墓地、團溪土司墓地等。其中,遵義海龍囤遺址、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的考古發現分別榮獲2012年、2014年全國“六大”“十大”考古新發現。近年來,致力于推進播州土司遺址的申遺以及田野考古工作。

周必素
郭偉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為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先后參與或主持發掘的主要田野項目有沅陵五強溪庫區楚墓與楚城遺址;湘潭堆子嶺遺址;澧縣城頭山遺址;沅陵高坪遺址、兩岔溪遺址;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岳陽云溪道人磯遺址;醴陵黃土壩遺址、澧縣雞叫城遺址,等等。承擔多項省部級研究課題。主持湖南大遺址考古與文物保護研究工作,參與和承擔永順老司城遺址、長沙銅官窯遺址、澧縣城頭山及澧陽平原史前遺址文物保護工作。多個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國家田野考古獎。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湖南先秦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已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3部。

郭偉民
方勤,研究館員。1991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現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主持的郭家廟考古發現榮獲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主編了《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禮樂中國——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商周青銅器》《紀南城考古發現》等多部專著,發表了《鳳舞九天 光耀千秋——基于考古發現的楚文化觀察》(刊《人民日報》2015年3月1日第12版)、《曾國歷史的考古學觀察》(刊《江漢考古》2014年第2期)等專業論文多篇。國家重大科研課題葉家山曾國墓地考古研究專家組成員和子課題主持人。

方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