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感恩首先要知恩
書名: 教孩子學會感恩的36種方法作者名: 碧泠編著本章字數: 4245字更新時間: 2019-04-25 12:24:25
忘恩比之說謊、虛榮、饒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惡德還要厲害。
—— 英國諺語
雪地狼群
某考察隊的汽車陷入了荒山野外的雪地里,正在大家為如何讓汽車開出雪地而犯難時,來了一群餓狼。當時,大家都很驚慌,準備拿槍跟狼群展開戰斗。土著向導制止大家說:“這是一群餓狼,我們即使向它們開槍,它們也不會后退的。一旦狼撲上了汽車,大家就危險了。現在,還不如把車上的肉類食物丟給狼吃,待它們吃飽了,自然就會散去的。”
于是,他們把車上帶的臘肉、火腿等,一塊塊往下丟。見到食物,這群餓狼的眼睛都紅了,扔下去的食物一眨眼就被吃了個精光。但是,狼群還是不走。大家只好接著把所有的肉食都扔了下去。狼吃完以后,還是整齊地坐著,不愿離開。沒辦法,大家只好又丟了十幾包餅干。狼嗅了嗅餅干,并沒有吃。
突然,一只狼圍著汽車轉了兩圈,又朝車前方跑去。不一會兒,那只狼又跑了回來,帶著其它狼鉆進了松林。當大家都認為已脫險時,狼卻鉆出了松林,跳到了雪地上。這一下,眾人的心又懸了起來。但沒想到的是,每只狼的嘴里都叼著一根大樹枝,分別放到汽車的兩個后輪下面。接著,狼群一齊鉆到了車底下,使勁扒開車底下的積雪。工夫不大,狼又從車底鉆了出來,跑向車的前方,頭朝前,尾朝車頭一字排開,嘴一齊拱到雪里,朝前推去。然后又一邊四只頭對頭地一齊用強有力的后腿向后扒雪。這樣路面漸漸露了出來。
車向前,狼就向兩側閃開,又一齊朝后跑去把樹枝銜了回來……先打眼,后扒雪,狼每重復一次,汽車就能前進一段。大約在狼重復了十幾次后,汽車前進了一里多地,到達了山頂,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在場的人都對狼的行為感到震驚,也被狼感恩的舉動深深地打動。
在這個故事中,人與狼不期而遇,人們為了自身安全,把肉制品給狼吃,本沒有奢望狼回報,只求它們吃飽了快點離開。但當狼發現人們也處在困境時,就毫不猶豫地幫助人們走出困境,以報答人們對它們的“施舍”之恩。這就是狼的知恩報恩。一群以肉食為天性的動物竟然放棄到手的美味,如果沒有知恩的心理它們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捫心自問,在我們眼中被視為低等的動物,甚至在我們眼中被視為兇殘的具有一顆真正“狼心”的狼都知道他人對自己的恩情,那么,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是否更應該明白他人的恩典呢?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某區青少年保護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感嘆,做了十幾年學生幫困工作,約為3000多名孤兒和貧困家庭孩子牽線搭橋,使他們在學習期間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大部分受助學生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但不知什么原因,很少有人想到對那些曾經幫助他們的好心人說一聲“謝謝”,更不用說有任何行動上的感恩了。雖然當初幫助過孩子的好心人并不求有所回報,不過現在的情形讓他們有些心寒。昔日的孤兒如今長大了,他們或事業有成、或結婚生子,可他們似乎忘記了讓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的恩人。那位工作人員說,他曾在馬路上遇到過一個當年結對的孤兒,但對方故意繞道躲開了。“或許他們是怕難為情,怕被人知道曾接受幫助‘不光彩’的過去。但從那孩子的眼神里,我根本看不到一絲愧意,相反,他是滿不在乎冷漠地離開了。于是我開始反思,當初我們在給予那些孤兒物質保障的同時,或許忘了教他們什么叫‘感恩’。”
一個人不知道感恩是很可怕的。一個不知感恩父母、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能對社會和他人心存感激的。一個不知感恩為何物的人,必然會漠視父母、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關愛,這樣的人往往會被別人視為沒有教養,難以被社會認同和接受,因而要想在事業上有所作為,是很困難的。
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沒有人生來就應該為你付出什么。他人對你付出的愛,是因為他們有責任感,他們善良,他們擁有一顆仁愛之心,他們希望這世界因自己變得美好起來。如果你享受了別人的優待和關照,就要心存感激。若是你對此貶低忽略,那你永遠也不會懂得“愛心”的真諦,也不配得到這一切。
建議一: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人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這種人即使長大后也很難被社會認可,成功與他更是無緣。因為成功不是一個人的事,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諄諄教誨,親戚朋友的關心,同事的熱情幫助,領導的信任……這些都是一個人事業有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人沒有知恩感恩之心,必定會得不到他人的幫助。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銘記。記恩,并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把施恩的愛心傳遞下去,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建議二:別讓孩子把他人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感恩首先要知恩,就是要意識到今天自己獲得的一切不是憑空而來,除了自己的努力,也還有許多人的創造和奉獻。這意味著要永遠記住那些人和事,承擔一份歉疚,并準備為感恩回報而付出努力。但是在當今社會,卻有許多人忘記了那些幫助過、照亮過、愛過自己的人,甚至還要去傷害他們。我們身邊的“啃老族”就是一個例子。這些好高騖遠、拈輕怕重而不愿就業的年輕人,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結婚靠父母,房貸靠父母,養孩子靠父母,工作幾年了沒有一分錢存款最后還是靠父母,感恩之心嚴重缺失。試想一下,一個連父母恩情都不知曉的人,你又如何讓他感恩他人,感恩社會。
一位母親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在我兒子五歲的時候,我曾帶兒子去看望朋友。朋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朋友把自己盤中的大海蝦給我兒子吃,卻被我擋了回去。我說:“你不要這樣慣著他,長此以往,他會以為大人把好吃的好喝的留給他是應該的。”朋友笑著說:“這不是我應該做的嗎?我們這些受傳統教育長大的人,不一直都這樣做嗎?”我說:“你要讓孩子知道,他喜歡吃的喝的,大人也是喜歡的,之所以省下來留給他,是因為愛他,讓他懂得感恩;如果孩子從小就認為父母為他付出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這樣的孩子不懂感恩。”
建議三:告訴孩子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并非是無償的
在“知恩”之后,孩子就會認識到從親人、從他人、從社會那里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當前的獨生子女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只知攀比,不知回報;只知被愛,不知責任。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父母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所有人只為他一人而動”,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處處給孩子創造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報。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認為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爸爸媽媽為他所做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應該做的。這使得孩子只要求別人關心、愛護、讓著自己,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感激他人。其實,孩子是一張白紙,他的這種行為肯定與家庭教育不當有關。
一位母親說:“我家兒子可以說被爺爺奶奶慣壞了,什么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每天晚上都必須把爺爺當馬騎,直到爺爺累得喘不上氣、爬不動為止。孩子上幼兒園了,我把他接到自己身邊,在他高興之時,試著一點一點地向他提出我的需要。沒想到,他真學會關心人了。有一次,我用小榔頭給孩子敲核桃,一不小心卻把自己的大拇指給敲著了,疼得我直嚷嚷。沒想到,孩子聞聲走了過來,一手握住我的左手,另一手輕輕地撫摸我的大拇指,還用嘴給我輕輕地吹氣,‘媽媽,還疼嗎?’當時,我真得很感動,我表揚他,‘不疼了。謝謝你,寶貝。你真像個小小男子漢,懂得關愛、體貼媽媽了。’”
總之,你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你的愛雖說是無私的,但是也希冀你的關心與安慰,哪怕是一點點,哪怕是微乎其微,父母也是很知足的。
建議四: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家庭付出的辛苦
其實,現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在孩子的心里,他們認為這是應該的,父母就有這種讓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義務。而我們許多做父母的也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身體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勞任怨。但是,請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光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從某種程度上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14歲的小飛是某市一所中學的初二學生,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3年前,她的父親下崗了,全家人只有依靠母親幾百元的工資生活。為了生計,小飛的父親開了一家小吃店,每天起早貪黑經營著。雖然一個月下來,能凈賺1000多元,但是除了應付日常開支,也就所剩無幾。
前一段時間,小飛在商場看上了一套價值2000多元的游戲機,就纏著父親要買。母親知道后,勸道:“你爸爸辛辛苦苦一個月才掙1000塊錢,那一套游戲機就是你爸爸兩個多月的血汗錢啊。等咱家富裕了再買吧!”從小任性的小飛并沒有聽母親的勸告,反而是又哭又鬧,執意要買,無奈的父親一咬牙,走進了商場……
從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又怎么會知父母之恩,感父母之恩呢?
建議五:別總把孩子當中心
“父慈子孝”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家庭和諧的基礎。但是,這一傳統美德隨著物質生活的空前改善和獨生子女時代的來臨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在這“四二一”的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喜歡處處遷就孩子,處處替孩子著想,哪怕當牛做馬也無怨無悔,于是便出現了“父太過于慈,子全然不孝”的現象。孩子成了他們的“掌中寶”,成為任何意愿都必須滿足、不可違拗的小皇帝,處處以自己為中心,呼風喚雨,有求必應,一家人必須圍著他的指揮棒轉。與此同時,父母成了奴仆,必須為家庭無償勞動,無私奉獻。于是傳統的“孝子”便引發出新的時代含義——孝敬子女。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讓他懂得知恩圖報,孝敬父母,實在是太難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培養孩子獨立的思想和行為,而不是一家人圍著他團團轉。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理性地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體味到他人對自己的關懷。作為父母一定要銘記,良好的家庭環境、親子環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總之,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和諧社會有用的一員,就要培養他們的感恩之情,要讓他深入了解“恩”,體會“恩”,記住所受之“恩”,并施“恩”于需要之人,喚醒對他人的愛心,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從而營造溫馨的富有人文關懷氛圍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