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詳解與實務:條文解讀+實務應用+案例詳解
- 平準
- 3485字
- 2019-09-10 14:38:30
第2章 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2.1 會計機構的設置
2.1.1 設置會計機構的基本規定
會計機構是各單位辦理會計事務的職能部門,會計人員是直接完成各項會計工作的人員。建立會計機構,配備具有一定職業道德、技術素質的會計人員,是做好會計工作、充分發揮會計職能作用的基礎。但是不同的企業會計核算的任務大小不同,其所能承受的會計業務的行政成本也不相同,因此,我國的會計法規并沒有“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的企、事業單位都必須設立會計機構,而是因地制宜地按照企業的規模和核算的要求區分為3種情況進行規定的。
《會計法》第36條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或者在有關機構中設置會計人員并指定會計主管人員;不具備設置條件的,應當委托經批準設立從事會計代理記賬業務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國有的和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大、中型企業必須設置總會計師。總會計師的任職資格、任免程序、職責權限由國務院規定。”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6條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不具備單獨設置會計機構條件的,應當在有關機構中配人員。”
“設置會計機構,應當配備會計機構負責人;在有關機構中配備專職會計人員,應當在專職會計人員中指定會計主管人員。”
從以上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業務規模的大小,會計核算工作量的多少分以下的3種情況解決企業的會計核算問題:
(1)設立單獨的會計機構,劃分職責與崗位進行會計核算;
(2)不設立會計部門,在有關機構中設置會計人員,并指定會計主管人員;
(3)會計核算量較少,可以不設置專職的會計,委托具有合法資質的代理記賬機構代理記賬。
2.1.2 設置會計機構的基本要求
從《會計法》第36條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6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知道,是否單獨設置會計機構由各單位根據自身會計業務的需要自主決定。一般而言,一個單位是否單獨設置會計機構,往往取決于以下因素。
(1)單位規模的大小。一個單位的規模,往往決定了這個單位內部職能部門的設置,也決定了會計機構的設置與否。一般來說,大中型企業和具有一定規模的事業行政單位,以及財務收支數額較大、會計業務較多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經濟組織,都應單獨設置會計機構,如會計部、財務部、計劃財務部等,以便及時組織本單位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核算,實行有效的會計監督。
(2)經濟業務和財務收支的繁簡。有些企事業單位盡管經濟業務較少,但其業務的會計核算比較復雜,專業性很強,如金融行業,有必要單獨設置會計機構,以保證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3)國家法規的具體要求。對于有些行業的企業,國家的相關法規給出過明確的要求,例如,證券經紀行業,國家明確要求必須設立獨立的財務會計機構。
(4)經營管理的要求。有效的經營管理是以信息的及時、準確、全面系統為前提的。一個單位在經營管理上的要求越高,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對會計信息系統的要求也越高,從而決定了該單位設置會計機構的必要性。
2.1.3 不設置會計機構,只配備會計人員的要求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在第6條中規定:“不具備單獨設置會計機構條件的,應當在有關機構中配備專職會計人員。”這是《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對設置會計機構問題提出的又一原則性要求。對于不具備單獨設置會計機構的單位,如財務收支數額不大,會計業務比較簡單的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等,為了適合這些單位的內部客觀需要和組織結構特點,《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允許其在有關機構中配備專職會計人員,這類機構一般應是單位內部與財務會計工作接近的機構,如計劃、統計或經營管理部門,或者是有利于發揮會計職能作用的內部綜合部門,如辦公室等。只配備專職會計人員的單位也必須具有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和嚴格的財務手續,其專職會計人員的專業職能不能被其他職能所替代。
2.1.4 實行代理記賬的要求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第8條規定:“沒有設置會計機構和配備會計人員的單位,應當根據《代理記賬管理辦法》委托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持有代理記賬許可證書的其他代理記賬機構進行代理記賬。”
此項規定的目的,是適應不具備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人員的小型經濟組織解決其記賬、算賬、報賬問題的要求。代理記賬,是指由社會中介機構即會計咨詢、服務機構代替獨立核算單位辦理記賬、算賬、報賬業務。這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性會計服務活動。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各單位的組織形式、經營規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經濟組織大量出現,這就產生了現有會計人員的數量難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各類經濟組織進行會計核算要求的問題。一些經濟組織很難找到業務素質相當的會計人員;而且,有些經營規模較小的經濟組織配備一名會計和出納,費用上也較難承受。在這種情況下,代理記賬業務應運而生。
為了肯定代理記賬業務,《會計法》中明確規定對不具備設置會計機構條件的單位,可以委托經批準設立的會計咨詢、服務機構進行代理記賬,從而確立了代理記賬業務的法律地位。
1.從事代理記賬業務的條件
《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第4條的規定:“符合下列條件的機構可以申請代理記賬資格:
(1)為依法設立的企業;
(2)具備從事代理記賬專業能力的專職從業人員不少于3名;
(3)主管代理記賬業務的負責人為專職從業人員,且具備中級以上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或者取得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全科合格證書,或者從事會計工作不少于3年;
(4)有健全的代理記賬業務內部規范。
具備從事代理記賬專業能力,是指取得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可的中專以上會計類專業(會計學、會計電算化、注冊會計師專門化、審計學、財務管理、理財學)學歷(或學位)證書,或者取得初級以上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或者取得注冊會計師的全國統一考試會計科目合格證明,或者取得財政部認可的其他會計能力水平證明,或者從事會計工作不少于1年。”
《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第3條的規定:“除會計師事務所以外的機構從事代理記賬業務應當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以下簡稱審批機關)批準,領取由財政部統一規定樣式的代理記賬許可證書。具體審批機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確定。會計師事務所及其分所可以依法從事代理記賬業務。”
2.代理記賬業務范圍
《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代理記賬機構可以接受委托辦理下列業務:
(1)根據委托人提供的原始憑證和其他相關資料,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包括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
(2)對外提供財務會計報告;
(3)向稅務機關提供稅務資料;
(4)委托人委托的其他會計業務。”
3.委托人的責任和義務
《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第13條規定:“委托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對本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應當填制或者取得符合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原始憑證;
(2)應當配備專人負責日常貨幣收支和保管;
(3)及時向代理記賬機構提供真實、完整的原始憑證和其他相關資料;(4)對于代理記賬機構退回的,要求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更正、補充的原始憑證,應當及時予以更正、補充。”
《代理記賬管理辦法》第14條規定:“代理記賬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按照委托合同辦理代理記賬業務;
(2)對在執行業務中知悉的商業秘密予以保密;
(3)對委托人要求其做出不當的會計處理,提供不實的會計資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行為的,予以拒絕;
(4)對委托人提出的有關會計處理相關問題予以解釋。”
4.代理記賬的基本程序
首先,委托人與代理記賬機構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書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除應具備法律規定的基本條款外,應當明確以下內容:委托人、受托人對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應承擔的責任;會憑證傳遞程序和簽收手續;編制和提供會計報表的要求;會計檔案的保管要求;委托人、受托人終止委托合同應當辦理的會計交接事宜等。
其次,代理記賬機構根據委托合同約定,定期派人到委托人所在地辦理會計核算業務;或者根據委托人送交的原始憑證在代理記賬機構所在地辦理會計核算業務。
最后,代理記賬機構為委托人編制的會計報表,經代理記賬機構負責人和委托人審閱并簽章后,按照規定報送有關部門。
5.代理記賬人員的從業規則
主要內容包括:遵守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依法履行職責;對在執行業務中知悉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義務;對委托人示意其做出不當的會計處理,提供不實的會計資料,以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應當拒絕,對委托人提出的有關會計處理原則問題負有解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