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人生本可以:一張逆轉人生的魔力支票
- 楊洋
- 2881字
- 2019-09-10 11:37:30
我不是復制人
“今天的我復制昨天的我,昨天的我復制前天的我,最可怕的是——明天的我還要復制今天的我!”
——我的閨密這樣說
“我真的好羨慕這個女主角啊。”閨密認真地對我說。
我調侃著說:“為什么?她可是個重度失憶者呢。”
閨密想了想說:“可能是因為她不用過我們這樣的生活。”
此時此刻,我剛剛和閨密看完一部美國愛情喜劇電影《初戀五十次》,在這部電影中有很多非常老套的情節,老套到看到開頭就能猜中結尾。男女主角從相識到相戀如同愛情程序一般進行,和無數的愛情電影模式一樣。但是這部電影的劇情有一個特點就是女主角患有短暫失憶癥,第二天就會將前一天的所有事情忘記。女主角是幸福的,她每天看到自己的戀人都是初次相見的感覺,對她來說每天都是嶄新的,每天她的男朋友都要重新追求她一次,而隨著每天夜晚的到來她會失去這一天的記憶。
閨密說:“這部電影的女主角不是很幸福嗎?因為對她來說,每天都是嶄新的,每天都是新的開始,她不用像大多數人一樣每天都過著重復的生活。”
閨密掐著指頭給我數:“你看,我們每天上班、下班,周末在家或者逛街,年紀輕一點兒的談著戀愛,年紀大一點兒的呢,每天要送孩子接孩子。這些年我常常懷念自己上學的時候,不過仔細想想,我上學的時候每天和每天過得也是一模一樣呢——簡直是復制人的生活!今天的我復制昨天的我,昨天的我復制前天的我,最可怕的是——明天的我還要復制今天的我!”
我說:“但是你換個角度想想,這個女主角是被動每天失憶的,雖然每天都在過新鮮的生活,但是又何嘗不是一種失控呢?至少,我們是掌握自己生活主動權的。”
閨密懷疑地說:“真的是這樣嗎?”
是啊,我猜很多每天像復制人一樣不斷重復昨天生活的人,一定也想患上電影中女主角所患的那種失憶癥,充滿好奇同時又充滿希望地迎接每天的到來。
想要改變這一切并不需要患上失憶癥,我們只需要做出改變。很多時候,我們忘了,主動權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手里。
★打破“我的復制生活”
史蒂夫·喬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的生命非常有限,所以,不要浪費在重復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條束縛,不要被他人喧囂的聲音掩蓋你的內心;你要有勇氣,聽從你的心靈和直覺的指示,你的內心知道你想要成為什么樣子。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是的,除了時間之外,在這個世界上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其他東西能夠比它更加公平了。你在春天播下種子,就會在秋天收獲果實。你在時間里的努力,歲月會給你一個結果,它對于每個人都一樣。如果按照人的平均壽命來講,人這一輩子只不過短短2萬多天而已,卻沒有人覺得這是個稀缺資源,而且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資源。懶癌后期綜合征、各種借口拖延癥,都在左右著我們的行為。當你聚焦手機里的各種娛樂新聞小視頻,瀏覽別人的朋友圈的時候,一個小時如白駒過隙。時光如梭,10分鐘、20分鐘,在你一低頭一抬頭之間,稍縱即逝,之后你發現什么也沒有做。眼睛看到的太多無用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的大腦中,真正該做的事情卻被束之高閣,一天天地擱淺推遲,最終沒有結局的結局在一場推杯換盞、鶯歌燕舞中,化解了失敗的痛楚。放棄很容易,堅持卻不是說說而已,是需要時間作為鋪墊的,沒有投入時間的事情,稱不上大事情。無論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是文學巨匠,無不是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才有了獨一無二的經歷和成就。人生有限,不要浪費時間。
幾天前,我在微博上無意間看到一條新聞:
有一個叫趙慕鶴的老人,這位老人出生于1912年,今年已經106歲了。然而年齡對于這個老人來說只是一個數字,并沒有其他特殊的意義。他74歲時一人游英國、德國、法國,87歲時和自己的孫子一起考大學,91歲時從大學畢業,98歲獲得了碩士學位,如今已經106歲的老人又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變成了“考取博士”。
這條新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因為這位如今106歲的老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他已經完全掙脫了世俗觀念的束縛。掙脫了年齡束縛,人生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和這位106歲的老人相比,很多年輕人卻更像是遲暮的老人一般,人生如同復制人一般,過著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
我們的生命太珍貴了,我們沒有機會把自己搞得特別狼狽、特別壓抑,還能翻盤再來。輕者自輕,不負自己,而不是不負歲月,因為歲月都在,而有一天,你卻不在。
我們經常說人生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既會有痛苦,又會有快樂。一旦我們走上了“復制人”的生活,生活就會失去其他的味道,剩下的只有麻木。
在現實中,有很多人雖然年紀輕輕,但是早已習慣了重復自己的生活。他們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吃飯、睡覺、打游戲,上班只是敷衍,甚至談戀愛也毫無責任感可言。對自己的時間,對自己的生命漠不關心的人談何責任?對自己極度不負責,在我看來和虛度光陰沒有什么區別,他們卻不自知,很是享受自在。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他們的生活就像是電腦程序一般,沒有任何變化,一切都在重復過去,唯一發生變化的就是他們不斷衰老的身軀。這讓我想起了周星馳說過的一句話,人若是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么區別?周星馳才是真正用爽朗的大笑掩飾內心的凄涼,而后用行動打破常規和枷鎖,實現內心自己真實的模樣。
“復制人”的生活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沒有任何彎道和障礙物的道路,從起點直接可以看到終點。我們可能無法改變既定的人之初的版本,如我們的生身父母、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無法左右的性別和相貌,這些繞不過去的路是必經之路,但是畢業后工作、婚戀,甚至在生育之后,你依然被動接受,無法找到方向,活不出自己的樣子,是因為你所謂好的樣子或許是父母及友人等他人期待的樣子罷了。
我認識一位婦人,在家聽長輩的話,在單位聽領導的話,婚后聽老公的話,有了女兒完全聽女兒的話。她其實很有天賦,特別喜歡音樂,她在養育女兒長大之后,就在家做飯收拾家務,伺候一家老少。我鼓勵她去老年大學學鋼琴,她卻說家里有人會彈就可以了,她把精力和賭注都押在了自己的女兒身上。她這輩子確實辛苦,沒有時間考慮自己,全是付出再付出。后來女兒幸福地結婚了,而后又離婚了。她幾乎抑郁了,寢食難安,食之無味。我發短信給她,告訴她,你應該知道你的女兒是為了自己而活的,她雖然離婚了但是她的生活質量很高,她很快樂,因為你培養了一位優秀的音樂老師。而你一直把自己交給女兒,女兒開心你就開心,女兒離婚就像你離婚一樣,你把女兒的生活當成了自己的生活,而女兒根本不需要你過度牽掛,但是你就是這樣在有了女兒之后丟了自己,以至于女兒沒有活出你希望的樣子,你便傷心欲絕,像你的人生灰暗了一樣。
在我的勸導下,這位大姐走出了這些年來由“女兒”籠罩的陰影:用女兒綁架自己,把女兒凌駕于自己之上,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把自己的命運與女兒重疊在一起。大姐在老年大學開始了聲樂與鋼琴的學習。目前,女兒很開心媽媽終于做回了自己,媽媽也很理解女兒的決定。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你,你放過自己,其實沒有人能夠禁錮你。
這位媽媽終于走出了圍著洗衣機、鍋臺,看著鐘表等女兒下班,看著女兒臉色聊天的生活。她通過突破“女兒”這個詞語對自己的禁錮,活出了自己夢里的樣子。這才是對一成不變的生活say no(說不)的權力體現。每個人都有權對復制生活say no ,當然你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