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急不吼,輕松養出好孩子
- 何小英 魏華 李叢
- 3588字
- 2019-09-12 15:27:12
1.3 健康的睡眠是美好生活的開始
美的生活需要儀式感,健康的睡眠也需要儀式感。想要讓孩子安穩睡覺,重要的是幫孩子培養儀式感——做完這件事就可以安心睡覺了。
為了讓孩子早點入睡,很多媽媽被逼成了兇媽媽
“我兒子5歲了,每天晚上睡覺都很磨人。睡覺前講整整一個小時的故事,不睡;我不理他也不和他說話,不睡;訓斥他或者打他,還是不睡!他不睡覺,我晚上就什么事兒也干不了!”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類似的睡眠問題?
入睡時間晚:很晚才能睡著,每天晚上都超過10點。
入睡時間長:從躺下到入睡超過30分鐘。
入睡困難:一個星期內有超過3個晚上鬧著不睡覺,各種折騰。
必須哄睡:孩子必須吃著媽媽的奶,或者抱著,甚至要開車出去兜風才能睡著。
必須陪睡:孩子睡覺一定要有人陪在身邊,特別是媽媽,一旦媽媽離開,就會很快醒來。
容易夜醒:孩子在入睡后2個小時左右醒來,哭鬧喊叫,很難安靜下來。
睡眠障礙:孩子經常做噩夢或者夢游。
如果以上描述中至少有兩個符合你的情況,建議你在孩子睡眠方面的問題上要重視起來了。通常,睡眠問題在6歲以下的孩子當中會比較普遍。雖然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的睡眠問題會逐漸得到改善,但是家長在經歷這個過程時往往會感到非常無助和挫敗。
為了更好應對孩子的睡眠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些關于睡眠的常識。
睡眠標準時長表(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數據繪制)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孩子在3個月之前需要的睡眠時間比較長,可能在16個小時以上,1歲時睡眠時間減少到11~14小時,3歲時又減少到10~13小時。
家長可以計算一下自己孩子全天的睡眠時間。如果孩子晚上不肯睡覺,家長可以對照看看孩子是不是白天已經睡夠了。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適度減少午睡時間,甚至不午睡也并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要想讓孩子在夜晚快速入睡,可以嘗試從3個維度入手:環境、規律、能力。
環境(Environment):創造合適的入睡環境
父母可以通過下表判斷是否給孩子營造了合適的入睡環境。
入睡環境測試表

如果有5個以上問題的回答為“是”,那么說明孩子的睡眠環境不太理想,甚至存在一些會阻礙他們入睡的刺激因素,這時家長就要調整孩子的入睡環境,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聲音:孩子睡眠的環境,環境音盡量不要超過30分貝。當然,家長也并不需要小心翼翼,一丁點兒聲音也不發出來。孩子從在媽媽子宮里開始,面對的就不是完全安靜的環境,寶寶在睡覺的時候,媽媽可能在走動或者工作。只要把入睡前的聲音強度降低一些,和白天的嘈雜形成對比就可以了。
光線:日光燈直射會讓孩子的潛意識仍覺得是白天,導致孩子不容易入睡。因此睡覺前需要將直射的日光燈關閉,如果一定要開燈,就開光線柔和的夜燈或小燈。
溫度:夏天要適當開啟空調,冬天要適當保暖,過冷或者過熱都會影響孩子入睡。
裝飾:不要使用艷麗的色彩裝飾房間,過分繁雜的裝飾,也會刺激孩子無法進入睡眠。
玩具:睡覺的房間和玩耍的場所需要分開,臥室不要有聲光電的電子產品,減少誘惑。
規律(Routine):形成規律的“入睡儀式感”
如果說有睡眠魔法,睡前儀式一定是關鍵的一環。《小王子》中寫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睡前儀式,幫助孩子不再抗拒睡眠時刻的到來,從興奮狀態轉為平靜狀態,同時也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每天都能帶著父母的愛和祝福入睡。
形成儀式感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固定”。固定睡覺的時間,固定睡前的項目,固定結束的方式。睡前儀式的目的是通過每天相對固定的一些行為,來建立孩子的睡眠聯想,直到形成條件反射,進入睡前儀式后,孩子馬上就會有困意。這也能確保父母在孩子睡覺之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去做一些雙方都能很愉悅的事情。
睡前儀式包括例行的工作和甜蜜的尾聲。
例行工作包括洗澡、洗臉、刷牙、換睡衣等。
甜蜜的尾聲是指和爸爸媽媽的游戲和親密接觸,比如平緩的游戲、講故事、聊天、親吻和互道晚安。
建議入睡前盡量不要跟孩子玩太激烈的游戲,也盡量不要講容易讓孩子興奮的故事。因為睡覺前儀式的目的是讓孩子逐漸進入睡眠狀態,而不是讓孩子越來越興奮。
“凱叔講故事”平臺有1000多萬粉絲,它的睡前故事欄目開始只有幾千個用戶,媽媽們反饋說,孩子們聽完凱叔的故事太興奮了,反而睡不著覺。于是,凱叔就調整了策略,每天故事的最后會讀一首詩,重復十遍,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弱……孩子們聽著聽著就慢慢睡著了。這樣,媽媽們就非常樂意把“凱叔講故事”作為睡前節目,平臺的收聽粉絲也慢慢地漲到了千萬級。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制訂一個簡單易懂的睡前慣例表,將睡前要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包括例行工作和甜蜜尾聲,然后用好玩的方式將其呈現出來,比如使用孩子自己的照片,按照時間順序貼在一張大紙上,將其掛在容易看到的位置。每做一項工作,就提醒孩子:“接下來我們該做什么了?”久而久之,孩子會自覺地形成一套規律,遵照慣例表執行。
能力(Capability):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能力
睡前儀式一結束,媽媽要馬上離開房間,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習慣。
如果,我們能在上一個步驟的睡前儀式中保證每一步都是高質量的陪伴,那么孩子就不會在媽媽離開時感到害怕和孤單。孩子之所以纏著媽媽,往往是因為孩子有個敏感的“雷達”,他們敏銳地探測到——“我一睡著,媽媽就會溜走!”
因為有時候,媽媽雖然陪伴了一兩個小時,事實上卻心不在焉,大部分時候都在想:“孩子怎么還沒睡著?他睡著了,我好干點兒自己的事兒啊!”有時候,家長一遍一遍地給孩子讀故事,并不代表家長的心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家長早已厭煩了,只是忍耐著,不表現出來而已,孩子也能感覺到。真心的陪伴和用愛去講故事,孩子一下子就能感覺到。如果孩子的心理滿足了,他是不會讓媽媽一遍一遍地講故事的,而是可以做到事先約定好講幾本,就是幾本。
一旦孩子有了安全感,他們就會很快入睡。同時,當媽媽培養出孩子獨立入睡的能力,孩子也就在養成獨立人格的道路上又邁了一大步。
微案例:5歲威威獨立睡的約定
媽媽跟威威有過約定——5歲生日后,自己獨立在一個房間睡覺。
然而,隨著威威5歲生日的臨近,獨立睡覺的焦慮卻開始蔓延。一提到獨立睡覺的事情,威威就會說“可是我一個人睡覺會害怕啊!”或者“要是我的5歲生日一直都到不了呢?”焦慮和擔心相互傳染著,媽媽對獨立睡覺這件事也小心翼翼的,不敢多提。
環境
就在威威5歲生日前一晚,媽媽開始跟威威一起布置他的房間。當他們把威威喜歡的印有奧特曼圖案的床單鋪到床上時,威威興奮地說:“嘿,媽媽,這是我的房間啦!您只能坐著,不能躺著哦!”于是,威威第一次獨立入睡的問題一下就解決了。
可惜好景不長,自己睡“奧特曼房”的第3天,威威就褪去了最初的新鮮和興奮,開始賴著媽媽:“媽媽,你陪我睡嘛!”一開始,媽媽會陪著威威入睡,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間,到了半夜,媽媽睡得正香,突然就聽到隔壁房間傳來威威凄厲的哭聲:“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媽媽噌地一下子就躥起來,本能地沖到孩子房間,抱起大哭的威威。
一個星期過后,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得到任何好轉,反而更糟糕了,孩子半夜醒來的時間越來越早,甚至因為擔心媽媽半夜不見而不愿意入睡。而媽媽也有時妥協,有時強硬,被折騰得疲憊不堪,一點兒精神都沒有。
能力
一個月后,威威媽媽在一次家長課堂上和其他媽媽討論了這個問題,她發現,孩子并不是沒有能力自己睡,而是媽媽沒有幫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獨立睡。媽媽以前只是糾結他哪一天沒有自己睡,卻沒有看到,孩子從決定獨立睡到現在,已經有超過20天都是自己睡的呢!媽媽只關注到孩子沒做到的,卻沒有看到他已經做到的。于是,媽媽回到家真誠地鼓勵了孩子:“媽媽看到這周有5天你都是自己睡的,而且一直睡得很踏實。算起來,這個月你已經獨立睡覺超過20天了!”威威驕傲地說:“對啊!我都是自己睡的呢!”
“那咱們來做一個表格吧,你自己睡一天,就在上邊貼一個貼紙,這樣一個月下來,咱們就能看到威威自己睡了多少天呢!”威威很興奮,覺得完成這樣的表格很有成就感。
規律(儀式感)
同時,媽媽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敷衍和應付孩子,而是認真執行孩子的睡前儀式,完全放下手機,放下焦慮,全身心地投入。每天晚上八點半,媽媽會點亮一個小烏龜夜燈,只要看到夜燈亮了,威威就知道該睡覺了。媽媽提醒一句,他就會自己刷牙、洗臉、換睡衣。
他會到書架上選一本繪本,遞到媽媽手里,靠在媽媽身上,聽媽媽講故事。講完故事之后,媽媽會問:“親愛的寶貝,你今天想要用頭關燈還是用腳關燈啊?”威威嬉笑著,伸出小腳丫,關掉臥室燈,躺回媽媽身邊。
接下來,媽媽會閉著眼睛,跟他一起玩一個叫“玫瑰與刺”的游戲。
“玫瑰”是問“你今天最開心的事是什么?”
“刺”是問“你今天最不開心的事是什么?”
威威最喜歡跟媽媽玩這個游戲了,他們可以相互訴說,然后安靜地傾聽。
整個入睡儀式不超過30分鐘,既沒有爭吵也沒有哭鬧,平靜而安定。通過這樣的方式,威威順利地度過了獨立睡覺的特殊階段,孩子和媽媽都體會到了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