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安全的40個智慧洞見:2015年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文集
- 360互聯網安全中心
- 2899字
- 2019-07-30 11:25:31
網絡空間與安全產業篇
直面陣痛尋求共贏:協力創建21世紀網絡空間新秩序
郝葉力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
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生存方式和世界發展進程,同時也把全新的危機模式和更高的危機概率帶給人類。對于網絡空間帶來的陣痛,我們必須發出世紀之問:能否讓互聯網更好的造福于全人類,而不是危禍于全人類?
一、陣痛——愈演愈烈
如果要給互聯網對人類的影響下一個客觀的評價,那么一定是“技術與風險齊飛,依賴與恐怖同在”,“便捷”與“風險”宛若劍之雙刃。其威脅主要呈現為:空間由“虛擬”向“實體”延伸,如“震網”病毒開啟通過信息攻擊的軟手段摧毀國家硬設施的先河;手法由“猝發”向“潛伏”演變,比如大量APT攻擊的滲透和潛伏時間長達數年;能量由“局部”向“海量”輻射,比如去年爆發的“心臟滴血”漏洞波及全球范圍,直接影響數百萬臺服務器和上千萬臺主機;路徑由“一國”向“跨國”發展,比如犯罪分子進行跨國電信網絡詐騙、洗錢走私等。互聯網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被眾多主權國家視為第一層級的安全威脅。雙刃之痛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于人們的頭頂,揮之不去。
網絡本該造福人類,但有時卻成為意識形態和政治斗爭的“幫兇”,這就醞釀了一場場觸目驚心的主權之痛。尤其一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和戰略優勢可以直接轉換成政治文化滲透,有時甚至成為政權顛覆的推手。回顧2011年的西亞北非事件,一段街頭小販的自焚視頻流傳于互聯網最終撼動了當局的執政根基,并且迅速向多國擴散。一個月內,突尼斯、埃及政權被推翻,8個星期,利比亞國內政治危機演變為戰爭。其中網絡在激化“矛盾點”、點燃“引爆點”過程中推波助瀾作用明顯,開創了對主權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政權顛覆的新范式。
網絡無國界,而主權有國界。事實證明,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網絡輿情的影響力“小可殺人、大可覆國,看似無形、實則致命”,其政權面臨的風險不亞于實體空間的挑戰,弱國小國的主權之痛時刻都在提醒他們保持戒備之心。
今天網絡空間的全球治理模式越來越從單極向多極、從獨攬向共管的方向轉型,而那些掌控欲望強烈的傳統強國對此并不甘心,由此引發對大權旁落的憂慮和不安。斯諾登事件更使強權國家在全世界范圍內面臨空前信任危機,并陷入難以自拔的強權之痛。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比喻說:“網絡空間就像19世紀初蠻荒的美國西部”,意即亂象叢生,比如網絡空間究竟如何界定主權、區分責任,規則由誰來定,至今仍無章可循。
面對混亂無序的網絡世界,處于新規則誕生之前的迷茫、困惑、糾結、難產,正在引發全球范圍的混沌之痛。
二、思痛——陣痛癥結何在
在了解了網絡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機后,我們不得不向自己發問,在網絡空間里,痛究竟從何而來?原因或許很多,但其根本恐怕在于新空間與舊思維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新事物與舊秩序的沖突。“舊思維”是指實體空間的霸權思維,“舊秩序”是指長期以來主導世界的“叢林法則”。對于傳統強國習慣沿用的一些思維和做法,我們必須予以反思。
作為世界上信息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秉持先發制人戰略,追求絕對安全、單極發展,但其過度憂患意識以及過度依靠自身絕對實力優勢,反而導致自“9·11”事件以來陷入“安全困境”和“越反越恐”的怪圈。實體空間的“絕對安全”尚難做到,在邊界更加寬泛的網絡空間里,要實現單極發展下的絕對安全,也只會造成更多的混亂與風險。
同樣是“單極”衍生出的問題,網絡空間需要一個以公平為基礎的標準和規則。網絡空間的標準和規則長期以來都由美國制定,我們曾接受這些標準,因為美國對網絡空間發展的貢獻無人能及。但斯諾登事件暴露出美國對國際社會實施大規模網絡監控,而其反過來卻在要求其他國家嚴格自我管控。這是典型的不對稱思維和權力不對等,其他國家當然不會贊同。
此外,各國也應該在面對網絡問題時保持理智和克制,因為網絡空間里的動武面臨很多麻煩。基于虛擬空間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用于實體空間武裝沖突法的規則和提法難以在網絡空間套用,例如軍用目標和民用目標如何區分?“中立”的概念還是否適用?如此等等。武力和威懾無法解決一切問題,尤其在網絡空間規則還未確立、共識尚未形成之時,動用武力更不可取。
三、解痛——如何解除陣痛
要想解決網絡安全陣痛,構建21世紀網絡空間新秩序,我們需要把握四個關鍵點,即新文明的覺醒、新規則的主導、新型強國的示范、新型大國關系的引領。
(一)新文明的覺醒
每個時代都會形成與之適應的觀念和文化,網絡時代同樣如此。網絡空間的本質在于互聯互通,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開放共享。新技術的發展變革呼喚人類新文明的覺醒,要求建立多元共生、合作共贏的新價值觀。進入網絡時代,“叢林法則”應讓渡于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畫地為牢應讓渡于開放共享;唯我獨尊應讓渡于共生共榮;以價值觀劃線應讓渡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二)新規則的主導
鑒于網絡空間的新特質和人類文明的大趨勢,探討網絡空間規則必須跳出靠武力解決問題的傳統思維,確立“和平發展”導向,采取共管共治模式。在制定網絡空間新秩序進程中,國際社會應確立“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本著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精神,由各國共同磋商制定網絡空間行為準則。
(三)新型強國的示范
這個問題之所以關鍵,是因為當前網絡世界掌控資源、主導規則和最具話語權的是網絡強國。那么,“新型強國”與傳統強國區別何在?我認為是摒棄霸權思維,強大不任性、先進不凌人,講公平、有擔當、負責任。新型強國要尊重別國網絡主權,主動填平與發展中國家的數字鴻溝,積極讓渡全球共享的網絡資源和管理,克制用不對稱手段謀取短期利益的沖動,和國際社會一道打擊威脅人類生存基礎的網絡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共同敵人。
放眼全球,美國最具備成為這樣新型強國的條件和資質。2014年3月,美國政府公開申明,愿向國際社會交付對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的管控權。我們期待新型強國以積極姿態邁出實質性步伐。
(四)新型大國關系的引領
如果把新型強國比作全球網絡空間的“領頭羊”,那么“新型大國關系”就像全球網絡巨輪上的壓艙石。中美兩國網民數量之和已逾全球網民總數的1/3,全球流量前十名網站全部來自中美。在此背景下,網絡空間尤須率先成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合作社”,而不是“角斗場”。為此,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兩個基點。
一要保持戰略定力,這是增信釋疑的基礎。近兩年來,中美在網絡問題上事件頻發,麻煩不斷。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完全不發生問題,而是大國要保持定力,嚴格區分是網民自發行為還是國家行為,不能疑人偷斧,動輒猜忌是政府所為,輕易上升到國家對抗。二要堅持戰略溝通,這是解決分歧的金鑰匙。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可以有矛盾,但不能沒溝通。在處理網絡空間問題時,中美永遠不應以對抗、制裁、威脅、隔空喊話作為選項。越是發生網絡碰撞,兩國政府越要通過溝通對話管控分歧,努力把爭吵議題變成合作議題。
習近平主席成功訪美,充分釋放了加強合作的真誠和善意,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史上的里程碑。如果美方能理解這種善意,中美兩國將為構建21世紀網絡空間新秩序釋放更多的正能量和新動力。我相信,中美兩國的攜手合作,一定將給世界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