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風云·1368-1683:大航海時代的失陷與收復
- 張嵚
- 7134字
- 2019-04-02 10:46:39
1.鞭長莫及:明朝中前期倭寇侵臺全紀錄
說起倭寇入侵,那是從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一筆綿延了二百多年的血債。
血債的源頭在日本。從元朝中期開始,中國處于“天下一統”的狀態,而日本卻進入了內戰不休的“戰國時代”。“天皇”成了擺設,諸侯們割據一方,相互攻打。本身就窮,外帶戰亂,土匪強盜們更是“放了羊”,大批海盜結伙到中國沿海打家劫舍,這些人就是“倭寇”。他們窮兇極惡,每到一處都大肆燒殺搶掠。元末中國也天下大亂,各處起義不斷,元軍疲于應付,自然也顧不上海防。倭寇們打家劫舍變得更加容易。便宜占多了,不少日本諸侯也開始眼紅,紛紛組織自己麾下的正規軍來中國沿海“發財致富”,中國沿海的海盜們也紛紛與之勾結。于是從元末開始,倭寇侵擾的規模與破壞力都連年擴大,幾乎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臺灣自然也難幸免,臺灣島位于日本列島南部,對于倭寇來說本就是“近水樓臺”。起先臺灣少數民族多,經濟比較落后,外帶元王朝在澎湖地區有“巡檢司”,經常截擊倭寇海盜船隊,“油水少”而且“風險大”,因此倭寇也就很少侵擾臺灣。后來元末大亂,原本駐在“澎湖巡檢司”的元朝軍隊,陸續被調回大陸平叛,所謂“巡檢司”早就名存實亡。此時中原戰亂不休,不少沿海居民紛紛遷至臺灣避亂,人多了,經濟也漸漸繁榮,“油水多”而且“風險性”低,倭寇侵擾也就越來越頻繁。《元史》上關于倭寇侵擾臺灣的第一次記錄,是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數千倭寇竄犯澎湖列島,毀棄元朝“巡檢司”在當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錢糧后揚長而去。此后,倭寇對臺灣的侵擾便日漸頻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開工地點”又發生了變化。此時中國北方連年戰亂外加自然災害,“搶劫利潤”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廣東等省份成了倭寇的首選,而臺灣則是倭寇進入福建、廣東沿海的必經之地。如此一來臺灣就要遭受“二茬罪”:倭寇來的時候遭一遍搶,倭寇在廣東、福建搶完了,返航的時候還不忘再到臺灣搶一把。有時候倭寇在廣東福建碰了壁,更要回頭在臺灣“撈一票”。臺灣,既成了倭寇入侵的“中轉站”,又是倭寇劫掠的“重災區”。
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平定福建割據勢力方國珍后,大批逃難到臺灣的鄉民聞訊紛紛返歸大陸,見到明朝官吏后哭訴道:“我等渡海(去臺灣)前遭兵禍,渡海后又遭倭禍,今終見太平也。”
他們并不知道,距離“太平”還早著呢。
因為大明王朝建立了,“倭寇問題”卻更復雜了。東南方面,被朱元璋平定的張士誠、方國珍、明玉珍等元末割據勢力,都有大批殘部流落海外,他們盤踞在東南沿海的海島上,堅持與大明王朝為敵。這些當年和朱元璋爭天下的“梟雄”們,如今成了殺人越貨的海盜,偏偏他們又與倭寇相互勾結,甚至有不少人移居日本,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張士誠的舊部劉通、陳友定的舊部金子隆等人。這群人常年生活在東南沿海,對東南沿海各處的人口、地貌、城鎮分布了如指掌,更兼戎馬半生,作戰經驗豐富,而今搖身一變當了“二鬼子”,那更是相當有“敬業精神”。每次倭寇搶掠,他們都積極響應,辛勤帶路不說,碰到明軍更殺紅了眼朝上沖,掩護“日本友人”撤退,可謂是“搶劫在前,分錢在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劉通就曾作為向導,引著數千倭寇在蘇南、浙東一帶大肆搶掠,史載“大掠五府,飽掠而去”。
更可恨的是金子隆,此人早年就是元朝“澎湖巡檢司”的一名水手,在澎湖列島和臺灣島都曾生活多年,臺灣的一草一木都爛熟于心。后來他跟著陳友定打水戰,歷經數戰練出了卓越的海戰本領。他的故主陳友定是被朱元璋殺掉的,所以他對明王朝自然懷有切齒仇恨。后來他逃亡到日本,搖身一變當了“二鬼子”,不但積極帶領著“鬼子進村”,更幫倭寇訓練水師、研發火器,特別是他對福建、澎湖、臺灣島的地貌情況非常熟悉,經常領著倭寇來此襲擾。一旦遭遇明軍攻擊,他就能想出壞主意,牽著明軍的鼻子走,幫助倭寇全身而退。在倭寇內部,他成了身兼向導、軍事科技顧問、狗頭軍師的“復合型人才”。根據《明史》和《明實錄》記載,朱元璋在位的頭二十年間,倭寇對明王朝沿海的大規模襲擾共有七次,其中五次發生在福建、廣東地帶,全是拜此人所賜。而臺灣,則成了倭寇入侵的固定“中轉站”。根據當時明朝“閩浙巡撫”湯和的奏報,倭寇每次侵擾福建、廣東地區,中途必定會去臺灣、澎湖列島補充淡水糧食,而這些地方兵少勢孤,又兼移民眾多,著實成了倭寇唾手可得的“肥肉”。這個金子隆后來索性改了日本姓,改姓為小山,可他當“鬼子”也不甘寂寞,又介入了日本九州當地倭寇內部的權力斗爭,在內耗中被一刀宰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當漢奸總沒有好下場。
“漢奸”玩兒完了,但倭寇的侵擾沒有停,臺灣還是“中轉站”兼“重災區”,廣東、福建等省份也因此受害頗深。福建、廣東、浙江、蘇南等屢遭倭寇侵擾的地區,是大明王朝賦稅糧米的主要來源,是當時中國的“錢袋子”。“錢袋子”動不動就要被倭寇搶一把,顏面無光不說,國計民生更是大問題。
為解決問題,朱元璋用盡軟硬辦法。朱元璋是苦出身,做皇帝前南征北戰,打敗了無數強勁的對手,區區倭寇豈能容忍?洪武四年(1371年)、六年(1373年)、八年(1375年)、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四次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征伐日本倭寇的問題。有些老將軍非常積極,比如大將周德興就建議“集水師于澎湖,乘北風而進,旦夕可滅倭奴也”。但開國名將李文忠等人擔心勝敗未知,且貿然開戰,有可能造成國家混亂。文臣韓宜可則拿出元王朝征伐日本失敗的“前車之鑒”。朱元璋并不太理會武將的反對,但他最重視“歷史的教訓”。權衡再三,朱元璋終于還是把這口氣硬生生地憋回去了。
憋著氣的朱元璋也曾想“外交解決”。當時的日本內戰停止,國家分裂成了南北兩個政權,即日本的“南北朝”時代。洪武二年六月(1369年),朱元璋兩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面見日本“南朝”的“掌權人”懷良親王,斥責他縱容倭寇。此時日本“南朝”正遭“北朝”進犯,不愿多樹敵人的懷良立刻認慫,對以往的侵略罪行表示“真誠懺悔”,不但送還了被擄百姓七十多人,更捆綁了多名“戰犯”送到南京交給朱元璋治罪。次年七月倭寇又經臺灣進犯福建,軍民死傷數千人。朱元璋再次派使者“抗議”,懷良卻推卸說這些倭寇是“北朝”來的。后來日本“北朝”也與朱元璋“建交”,但倭寇侵擾并沒有停息。洪武八年(1375年)明王朝與日本“北朝”建交,之后十二年中相繼發生了洪武十三年倭寇侵擾海南、洪武十五年倭寇侵擾福建、洪武十九年倭寇侵擾兩廣等三次大規模入侵事件。三次入侵的“中轉站”,全是臺灣島。每逢明朝派使節“最強烈抗議”,日本人就故伎重演,北朝推卸責任給南朝,南朝推卸責任給北朝,把明王朝當了“冤大頭”。
要打,有元王朝的“歷史的教訓”,打不得。要外交解決,有日本南、北朝“唱雙簧”,耍你個團團轉。打不行,不打更不行,咋辦?
朱元璋這幾十年的“憋氣”也不是沒成果,明王朝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增強,早已與建國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但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到底還是“農民思維”:農民家老鬧賊,那就扎籬笆、砌墻、養家丁護院,至于鬧倭寇嘛……
當然還是“扎籬笆了”,在整個中國東部沿海扎一個大大的“籬笆”,養一群精兵,看你小鬼子還敢不敢進犯。
從朱元璋登基開始,“扎籬笆”工作就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王朝在北至遼東半島,南至廣西北部灣的漫長海岸線上,一共設置了五十八個衛,八十九個所,安置戰船兩千多艘,精銳部隊三十萬人,在整個中國東部沿海,打造出了一條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海上防線。從明朝洪武五年開始,沿海明軍就陸續有了殲滅倭寇的戰報。洪武十年以后,倭寇對浙江、山東、遼東地區的入侵,也以失敗居多。打游擊戰的倭寇,真碰上正規軍的明軍,硬碰硬打當然不是對手。倭寇像過去那樣“打一槍換個地方”,但這條防線修得嚴密,換個地方照樣挨揍。朱元璋苦心修起的“籬笆”,看上去是無懈可擊了。
不對,還是有一個漏洞的——臺灣。
因為朱元璋的籬笆是沿著海岸線修的,但臺灣卻是一個島,朱元璋的籬笆扎得再緊,也不能跨過大海,把臺灣島“包”進來。
這下就讓倭寇找到漏洞了,他們再來中國的時候,別的地方不去,先去臺灣島和澎湖列島。明朝要是防備得嚴實,就先窩在島上看看情況。明朝稍有松懈,就趁機進兵撈一票。反正臺灣島上有居民有糧食。倭寇千把人,給養補充能供得上,耗個十天半月沒問題。退一步說,就算是進不了中國沿海,臨走在臺灣撈一票也值了。
澎湖雖有明朝的“巡檢司”,但兵少勢孤,用以自保都難,更別說反擊倭寇了。請求戰友增援?小心中了倭寇的“調虎離山”之計。沿海的船隊剛出動,說不定倭寇就乘虛而入了。往臺灣調兵?臺灣當地人口稀少,增了兵糧食給養供應困難,島上百姓要勒緊褲腰帶;如果從大陸運糧,成本又太大,不劃算。洪武十八、十九年,倭寇連續兩年侵擾福建,都是用的這招。先扎在臺灣,然后找機會在福建“叼一口就跑”,來來回回地在福建與臺灣島之間搞起了折返跑,把當地明軍折騰得疲憊不堪。特別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七月,倭寇以臺灣島為基地,在福建沿海連續轉悠了一個月,數次聲東擊西,相繼搶掠了漳州、泉州、福州、興化、廈門等地,賺得盆滿缽滿后才揚長而去。戰報傳到明朝都城南京后,朱元璋暴跳如雷,破口大罵當時的閩浙巡撫湯和:“開國功臣,竟奈何不得區區倭奴!”
可罵完了還是要解決問題,說湯和無能這是氣話,仗打成這個慫樣,一是倭寇太狡猾;二是臺灣這個“漏洞”太難補。所以,朱元璋再次運用了“農民思維”:難補,那就不補了。
不就是籬笆扎不著嗎,那你別在籬笆外面,搬到籬笆里面來不就行了?
當然,不是只有朱元璋這么想,明王朝內部許多“名臣”也這么想。比如后來當過朱允炆老師,又當過大明王朝兵部尚書(國防部長)的黃子澄,此時雖只是個翰林院編修,卻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也大膽上書言事,認為“小琉球漢夷雜居,孤懸海外,守之徒耗錢糧,不如遷其民以收抗倭之效也”。這正中朱元璋的下懷。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旨:澎湖巡檢司裁了,兵撤了,人都強制拆遷了,快裁快撤快拆,不讓鬼子搶走一粒糧。幾代臺灣移民的財產、房屋、糧食全毀了,臺灣“一夜回到解放前”。當然,身為貧苦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很理解移民們的難處。遷至福建安置的臺灣移民,家家給地給房子,“拆遷費”也發足,明朝初期朱元璋重手肅貪,敢貪污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也稀少,總之移民們的日子還算是過得去。
當然,臺灣“被搬家”在當時只是朱元璋抗倭戰略里的一環,整體的“戰略”就是今人所熟悉的明朝“海禁”。為了防備倭寇入侵,明王朝禁絕了一切民間的海外貿易往來,嚴禁沿海百姓出海,以防與倭寇勾結。同時強化官方貿易,特別是與日本之間的“朝貢貿易”,把兩國的經濟往來作為逼迫日本限制倭寇的外交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臺灣移民們紛紛“被搬家”,但明朝此舉,并非是今天某些學者論證的“放棄臺灣”。臺灣的少數民族諸部落紛紛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實錄》記載的泰雅、阿雅登部皆曾入京朝貢,明王朝都是“以土司之禮待之”。明朝永樂時期,日本“北朝”大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里被一休耍弄的那位)曾遣使招撫臺灣基隆少數民族部落首領,未能成功。當地居民向明王朝匯報此事,永樂皇帝朱棣曾為此遣使申斥日本。雖是孤懸海外,但臺灣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始終沒有動搖。
“被搬家”初期效果顯著。臺灣島“被搬家”的次年,明朝福建“備倭軍”就打了一個打勝仗,在福州殲滅倭寇數百人。之后,隨著明朝國力的日益強大,以及“朝貢貿易”的巨大利潤,日本方面開始主動禁絕本國倭寇侵擾中國沿海,甚至數次主動派兵抓捕倭寇送給明朝治罪。倭寇之禍,暫且收斂。臺灣“被搬家”的效果,看似立竿見影。
確實是立竿見影,只不過,是反著的……
有關臺灣“被搬家”的惡果,大儒顧炎武看得非常清楚,他在《天下郡國利病書》里就曾感嘆:白白讓出了臺灣這塊倭寇往來必經的戰略要地。道理很簡單: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是倭寇入侵廣東、福建地區的必經之所,島上有人在他要來,沒人在他照樣也要來。你駐兵他會來,你撤了他更來。不僅如此,明朝沿海的海盜、逃犯,也紛紛把“禁區”臺灣島當成了避難所,犯了事就朝這里跑。明朝海軍來回巡邏,卻一樣是防不勝防。戎馬一生的朱元璋,在“臺灣問題”上卻犯了傻。
當然,犯傻的還有那位跟著瞎出主意的黃子澄。他后來輔佐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面對燕王朱棣的叛亂,身為兵部尚書的他卻傻主意不斷,雖然盡心竭力卻總是幫倒忙,害得朱允炆丟了江山。傻人,放到哪里總逃不過一個“傻”字。
而在臺灣問題上,明王朝的“傻主意”很快遭報應了——在朱元璋過世僅一年后。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正忙于和四叔朱棣爭皇位的明惠帝朱允炆,被日本人在背后捅了一刀。是年八月,大批倭寇以臺灣島為基地,對明朝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再次展開大規模侵擾。此時明王朝東南地區的大批軍隊正調往北方參加對朱棣的作戰,沿海防務空虛。倭寇背靠臺灣島,來來回回牽著明軍的鼻子走。“兵至倭退,兵退倭兵復又來”。整整兩個月,倭寇連續襲擾明朝東南沿海寧波、溫州、泉州、惠州、海口五大城市,在中國東南沿海輕輕松松地搞起了“自由行”。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記錄倭寇入侵時承認,當時日本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有兩個重要的落腳點,一個是今天毗鄰韓國的對馬島,倭寇以此為基地,進犯朝鮮半島以及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地區;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臺灣島。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這位皇帝在位時勵精圖治,明王朝的綜合國力較朱元璋時代進一步增強。對倭寇問題,朱棣也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對日本展開“外交攻勢”,用“朝貢貿易”籠絡日本上層;另一方面又采取強硬措施,全力絞殺進犯中國沿海的倭寇。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軍在遼東望海窩全殲了入侵的兩千倭寇,導致日本倭寇元氣大傷。終永樂一朝,日本方面極少有倭寇進犯,只能夾起尾巴與明朝做生意。
對臺灣島,朱棣也還惦記著。永樂時代震驚世界的“鄭和七下西洋”,其中有五次都曾在臺灣島停留。鄭和艦隊不但在島上補充淡水食物,更接見當地部落首領,宣示明王朝主權。朱棣通過日本使者轉告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足利義滿,宣稱“澎湖,小琉球(臺灣島)之民,皆朕子民,不可欺也”。總之這段時間,懾于明王朝強大的國家實力,再加上日本此時“北朝”平滅“南朝”,國家短暫統一、政治暫時穩定,一時未敢造次,只能老老實實與明王朝做生意。
老老實實了沒幾年,日本人開始不老實了。
強硬的永樂皇帝朱棣過世后,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是個守成之君,不到一年即過世,之后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是一個不愿多生是非的人。此時明朝海疆承平日久,對倭寇入侵也就不像早年那般敏感了。明朝人好了傷疤忘了疼,日本人卻漸漸開始得寸進尺。早在宣德四年(1429年),就在南京發生了日本朝貢使團打死中國商人的事件。朱瞻基“襟懷寬廣”,下詔從寬處理,僅讓日本兇手賠償了一百兩白銀了事。兩年以后,日本貿易使團公然在山東劫掠商隊,殺死商隊成員、搶劫貨物,朱瞻基也一樣赦免不辦。明朝越“寬容”,日本人就越蹬鼻子上臉。本來明朝與日本的“朝貢貿易”,對日本商隊的規模、人數、攜帶武器,都有嚴格的限定。朱棣在世時,日本人老老實實守規矩,半個“不”字都沒有。朱棣過世后,日本人就開始“違禁”,經常是大批船隊攜帶武器來中國“做買賣”,開了價不許還價,價格談不攏就明搶。明朝官員稍有抗議,日本人就把臉一板,揚言要帶大批倭寇來華搶掠。連霸道帶嚇唬,每次都能逼得明朝方面忍氣吞聲。當年制約日本的“朝貢貿易”,搞到明朝中期的成化、弘治時期,反成了明朝人自己作繭自縛。當然,強買強賣的日本人同樣不老實。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就有一支日本商隊打著“朝貢貿易”的名義,突襲浙江沿海,攻破臺州、寧波、定海三城,一路殺掠無數。
朝貢貿易時期,地理位置特殊的臺灣島對日本人十分重要。日本國內各類史料都記錄,日本大批武裝船隊來華“貿易”時,其大部隊多停靠在臺灣、澎湖列島觀望,先派小股船隊至南京“貿易”,若發現明軍防備不嚴,則大隊人馬隨后跟進,對中國沿海伺機進行劫掠。而一旦倭寇遭到明軍沉重打擊,甚至面臨遭圍殲的滅頂之災時,在澎湖、臺灣“望風”的倭寇船隊就會前來增援,幫助同伙突出重圍。臺灣島地廣人稀,少數民族多是原始部落,不是倭寇的對手,只好堅守自保了。倭寇在明朝成化十三年、弘治十二年兩次對浙江、蘇南發動大規模襲擾,都是在明軍即將殲滅敵人的情況下,遭到來自臺灣島的倭寇艦隊襲擊,最終功虧一簣。對此,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時任福建巡撫的林俊曾在給明孝宗的奏折里痛陳:“澎湖周遭,今海賊倭寇聚集,來去進退多憑依也,故倭寇屢剿屢不平,實因此也。”
明朝立國早期對臺灣的政策,以及臺灣早期遭到倭寇侵擾的歷史,無論在當時人的觀念里,還是在后代史家的各種記錄中,都沒有被當作一件大事。倭寇侵擾?不過是幾個毛賊作亂而已。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明朝歷史上不算稀罕事。比如臺灣“被搬家”的同時,明王朝還曾遷移江南、湖廣地區的大批人口到北方屯墾。南宋時期人丁繁茂的湖北、湖南地區,一度竟成了“無人區”。大明將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臺灣就像是芝麻粒大小的一個點兒。倭寇侵擾,對于明王朝來說不過是撓癢癢。
如果說歷史是一部電影,那么這個時期的臺灣,確實只是一個龍套。波瀾壯闊的風云變幻中,連個特寫鏡頭都撈不到。但歷史是一個高超的編劇,前面故事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沒準什么時候,就會成為影響劇情的大人物,甚至是一段故事情節的主角。跑了上千年龍套的臺灣,在中國歷史的這部大戲中,伴著零零星星的戰火,漸漸成為重要的角色。因為與之相關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東南海防問題,更不只是幾個打家劫舍的倭寇,而是牽連著一個中國從未經歷的新時代,它是一個細細的線頭,在未來的歷史中,牽起這個時代,牽動整個中華的變局。
這個新時代的名字,就是大航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