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講話實錄:會談卷
- 《鄧小平講話實錄》編寫組
- 2907字
- 2019-03-22 17:15:23
壓倒一切的是穩定
(1989年2月26日,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的談話)
1989年2月25日,喬治·布什剛剛就職美國總統一個多月,就對中國進行了40個小時的工作訪問。25日布什抵達北京當天,鄧小平便會晤了他,就共同感興趣的國際問題和中美雙方關系交換了看法。26日,鄧小平又在人民大會堂正式會見了布什總統。鄧小平在會見時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績也會失掉。”
這不是鄧小平第一次強調“穩定”的重要性,從80年代初開始,他就多次提出,必須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1987年3月8日,他接見外賓時就曾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條件之一。6月29日,他又指出:“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鄧小平在1985年5月20日同陳鼓應教授的談話中也曾指出:“中國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出現一種思潮,叫資產階級自由化,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會主義。這不行。中國要搞現代化,絕不能搞自由化,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
鄧小平說:“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開放政策,同時也要求剎住自由化的風,這是相互關聯的問題。不剎住這股風,就不能實行開放政策。要搞四個現代化,要實行開放政策,就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自由化的思想前幾年有,現在也有,不僅社會上有,我們共產黨內也有。自由化思潮一發展,我們的事業就會被沖亂。總之,一個目標,就是要有一個安定的政治環境。不安定,政治動亂,就不可能從事社會主義建設,一切都談不上。治理國家,這是一個大道理,要管許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許有道理,但是沒有這個大道理就不行。”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在各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涌現出一些問題,各種新舊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社會上屢次出現不穩定的局面。鄧小平在與布什的會見中也談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形勢,并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解決作了說明。他說:“我們已經對建國以來歷史事件的是非,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出了恰當的評價。對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也做出了恰當的評價。對毛澤東同志晚年錯誤的批評不能過分,不能出格,因為否定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意味著否定我們國家的一段重要歷史。這就會造成思想混亂,導致政治的不穩定。”
鄧小平表示:“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總的來說,中國人民是支持改革政策的,絕大多數學生是支持穩定的,他們知道離開國家的穩定就談不上改革和開放。”
正是及時地抓住當時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反復強調政治穩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他多次指出:“中國人民,吃夠了十多年動亂的苦頭。動亂一下,就耽誤好多年,不是三年五年能恢復起來的,動不得、亂不得啊!”當時正是發展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鄧小平認為我們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建設四個現代化上來,沒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不可能的。
作為中國的“老朋友”,布什自然是能感受到中國“穩定”對經濟帶來的極大好處的。1974年,當時布什在杰拉德·福特擔任總統期間,出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駐華期間,他和夫人就經常騎車來往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可以說,在美國政壇中,布什是最為熟悉和了解中國的。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時,布什也隨同基辛格一起,在兩天內同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舉行了三次長時間的交談。后來布什在回憶錄中對這次會談也用了較為生動的筆觸描述:“鄧小平是那種在同外國領導人交談中強硬和和藹都運用得恰如其分的人。但在同基辛格的會談中,他明顯地傾向于強硬。鄧像毛和其他中國領導人一樣,對美國面對同蘇聯的冷戰所采取的政策方向十分關注。他指責美國的對蘇政策同英、法在1938年慕尼黑采取的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十分近似。‘這是綏靖政策。’鄧說。基辛格有些生氣,但仍泰然自若。國務卿回答說:‘一個國防開支1100億美元的國家不能說是追求慕尼黑精神的。我提醒你,當你們和蘇聯還是盟友的時候,我們就在為了你們而遏制蘇聯的擴張主義。'”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布什曾多次訪華,并與鄧小平多次會面,他們稱呼對方為“老朋友”。1982年布什再來到中國時,他的身份已變成美國副總統,這一次他是中美關系因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而面臨危機的背景下來的。會見開始時,鄧小平對布什說:“你是比較了解中國的。你作為中國的老朋友,我們衷心歡迎你。我們希望通過你這次到北京來,能夠把兩國之間存在的一些陰影,一些云霧一掃而光。”同時,面對這位老朋友,鄧小平毫不客氣地指出,美國向臺灣賣武器問題,是中美關系中的一個陰影,而且今天來說是一個潛伏的危機。如果兩國關系中的這個疙瘩能夠解開,將對全球戰略很有利。而后,布什和鄧小平單獨會談了一個小時,終為中美最終達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又稱《八·一七公報》)鋪平了道路,中美關系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1989年2月,布什再次應邀對我國進行工作訪問時,當時的中美關系正處于緊張時期。鄧小平與布什談到中美雙邊關系時說:“十年來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是平穩的,盡管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希望在布什總統任期內,中美兩國的友好合作關系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鄧小平對美蘇達成《中導條約》表示歡迎,并希望美蘇兩國的戰略武器談判也能取得進展,他說:“我們希望同蘇聯實現關系正常化,希望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取得成功。我們也希望美國和蘇聯改善關系。”
當時布什已經在1988年當選為美國第41任總統,他對鄧小平關于兩國關系的看法完全贊成。他說:“在世界發生重大變化、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的時刻來華訪問,是非常有意義的。中美關系的發展有巨大的潛力。在美國,對發展中美關系的支持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大。”
在談論穩定問題時,鄧小平幾乎都是將穩定與發展問題聯系在一起。他說:“中國正處在特別需要集中注意力發展經濟的進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結果是既實現不了民主,經濟也得不到發展,只會出現國家混亂、人心渙散的局面。對這一點我們有深切的體驗,因為我們有‘文化大革命’的經歷,親眼看到了它的惡果。中國人多,如果今天這個示威,明天那個示威,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會有示威游行,那么就根本談不上搞經濟建設了。我們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如果我們現在十億人搞多黨競選,一定會出現‘文化大革命’中那樣‘全面內戰’的混亂局面。‘內戰’不一定都是用槍炮,動拳頭、木棒也打得很兇。民主是我們的目標,但國家必須保持穩定。”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同時,必須時刻維護穩定這個大局,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成為后繼者在改革開放中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穩定為進一步推進改革創造條件。
在各國政府首腦人物中,布什可稱得上是與鄧小平接觸較多者之一。鄧小平百年誕辰時,布什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如今這個開放、欣欣向榮和更加自由的中國與我當年曾經生活和了解的那個封閉的中國真有天壤之別。中國的巨變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鄧小平。”這一評價是對鄧小平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中重要地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