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縫隙中的改革:黃宗漢與北京東風電視機廠的破冰之旅作者名: 楊善華 阮丹青 定宜莊本章字數: 1967字更新時間: 2019-04-02 15:33:40
第一章 請命
一、一個連年虧損的“大慶式企業”
東風電視機廠的前身,是一個隸屬于北京市第二輕工業局的蠟紙廠。這個蠟紙廠做的“就是冰棍紙:冰棍一層紙燙上蠟,要不然冰棍進水就化了。糖果紙也是通過蠟燙的,所以這個蠟紙廠,做冰棍紙、糖果紙的,包裝紙用”。廠子最初是景山學校的校辦企業,所以成員都是景山街道的“老頭老太太”。
后來這個廠又合并了宣武謄印廠(其實就是一個謄印社,規模很小,但卻是收容前國民黨政府官員與國民黨軍隊軍官就業的單位)。
“1970年2月份,在民族飯店,江青通過陳伯達指示,召開全國電視專業會議,要求全國上彩色電視機,宣傳毛主席的光輝形象。五年要把彩色電視機普及到各個生產大隊”。陶必德參加了那個會之后,就被派到了這家工廠。當時這個廠已經改叫“東方紅無線電二廠”了。
隨著工廠的發展,成員也在不斷吐故納新,一方面,是一些像高峰倩這樣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軍人轉業來到這個廠子,另外上面還安排了一些干部子女在廠里就業。到了1975年和1976年,工廠又接收了一些應屆高中生,這樣工人就年輕化了。另一方面,1973年工廠又兼并了兩個生產收音機與電子元件的小廠,壯大了技術力量。1974年掛出了東風電視機廠的牌子,定性為大集體企業,不過因為在管理體制上幾乎與國營企業無異,所以可以稱之為準國營企業,在行政上它隸屬于北京市二輕局電子公司(該公司后并入北京市儀表工業局)。
工廠一開始是做無線電收音機的,據高峰倩回憶,1969年他剛來到廠子的時候,就參加了研發無線電收音機的工作。到了1970年陶必德進廠的時候,他們廠接受了研制電視機的任務,而且是晶體管的。搞這樣的電視機,當時在全國他們廠還是第一家。搞了一年,1971年“五一”之前,終于搞出了三臺9吋的晶體管電視機,取名“昆侖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在“從一座破廟起家的東風電視機廠”一文中對這一段也做過報道,特別指出:“五一”北京開慶祝大會時,中央廣播事業局把它們安放在天安門城樓上試用。
陶必德曾在訪談中頗為自豪地回憶起這段歷史:“咱們送J201給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事業局)。昆侖牌加上別的廠的,一共五臺,然后給廣播電視(總局)的人看,看來看去上海的那個不行,南京熊貓牌的不行,只有昆侖的能夠穩住,他們要拿著天線來回地轉,只有昆侖的才能穩住圖像。后來決定把昆侖的送上天安門?!?img alt="2010年1月9日原東風電視機廠工人座談會。"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40F03/13302742405294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62628-b6OVoGvznGJAXeQZvtnnbMY9gmYvroT2-0-7760c60988d3c01ba0a2732379527762">
從陶必德的回憶以及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播發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那時中國電視機工業真的是落后;工廠的工人們和技術人員受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國家電視機工業的發展填補空白”的信念的鼓舞,確實有很高的生產積極性;這種試制強調的是能夠做出來,即要“有”,但是不考慮這樣的試制會花費什么樣的代價,也就是說不計成本。這正是計劃經濟的特點。
所以,東風電視機廠自開始制造昆侖牌電視機到1978年底黃宗漢要去當廠長的前夕,有七年多的時間,在這樣的近乎手工工藝的技術條件下生產各類電視機四萬多臺(黃宗漢得到的統計數字是44000臺),但是卻出現了嚴重的虧損。不過,在計劃經濟時代,這種虧損被稱為“政策性虧損”,被政府認為是合理的,企業的領導也不會因此被問責。
陶必德曾非常清楚地分析過虧損的原因:“那個時候電視機的成本,……一個大功率三極管賣48塊錢,最高賣120,后來降價到48。一個大管子48,小功率管子十幾塊錢,你到市場上買那個處理的三極管還得要十幾塊錢一根。所以一臺電視機生產出來成本要1200,當時(市場上)賣290,不虧怎么辦?”
電視機有那么多零件,它們的進價就很高,加上在工廠制作的成本,要想不虧只有提高售價,但是電視機在市場上的售價卻不是根據成本與市場需求來確定,而是國家考慮到在產品稀缺的前提下部分大眾的消費相對可以接受的水平來確定,這樣虧損是必然的。所以,東風電視機廠的虧損既有工藝技術落后導致生產成本增高的因素,也有零件提供廠家的問題,更有市場定價偏離產品價值的問題。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某一個私營廠家,老板肯定就破產了,而在計劃經濟、工廠屬于全民(國家)所有的前提下,這樣的虧損就被包下來了,不僅包下來,還在繼續生產——繼續產生虧損?!暗侥甑琢速r多少錢,申請上級給補一點,調撥多少資金,就那么干。”
在計劃經濟時代,像東風電視機廠這種情況絕不是個別現象,比如它上家生產元器件的就不見得不虧損。只是政府和社會需要這種產品,所以這樣的虧損也被認為是合理的,工廠依舊可以存在,甚至評上先進。在計劃經濟時代,對企業好壞的評價標準不是經濟效益,而是所謂的政治掛帥。政治掛帥,其實是將生產服從于領導人的政治需要,即生產首先必須服從執政黨的政治路線,而不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及社會的需要。因此,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封鎖、自力更生造出國家需要的產品是必須肯定的,哪怕它走的是少慢差費的路子,因為這樣的做法的意義與執政黨的政治路線是相一致的。正是根據這樣的標準,東風電視機廠才會被理所應當地評為“大慶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