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弗洛伊德遇上瑪麗
一部電影和一本傳記,復活了一個被歷史塵埃覆蓋的傳奇女人。
女影星卡特琳娜·德納芙躺在那張世界聞名的“心理”沙發上,后面坐著專注的弗洛伊德——法國鬼才導演伯努瓦·雅格(Benoid Jacquot)新片的主體場景延續了他一貫的冷峻風格。3月4日晚間播出的這部電影令法德合作頻道Arte收視率十分可觀,除了老牌美女德納芙的號召力,也因為德納芙所飾演的那個傳奇角色,瑪麗·波拿巴特(Marie Bonaparte)。
姓氏已經是瑪麗顯赫家世的標簽,而和有著希臘-丹麥王室血統的喬治王子(Georges de Grece et de Danmarque)在1907年聯姻,又為她帶來另一頂王冠:希臘喬治王妃。她擁有蒙特卡羅賭場的祖父留下一筆可觀的遺產,她卻時時處于自殺的陰翳之中。在和弗洛伊德見面之前,波拿巴特就很瘋狂地沉迷于精神分析學,讀完了所有德語原版的弗洛伊德著作。在她那個時代,弗洛伊德已經出版了《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心理醫生和精神分析一時成為上流社會的談資,躺在沙發上向心理醫生傾訴,這被社交名人們看做最時髦的事情。當法國精神分析學說的第一門徒拉富爾格(Rene Laforgue)把瑪麗·波拿巴特作為病人介紹給弗氏的時候,她曾被斷然拒之門外。弗氏說,他不想為無聊女人浪費時間,寧愿把時間留給那些真正需要他的病人和學生,為此他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但最終弗氏還是接受了波拿巴特的來訪,是因為那閃閃發光的姓氏無可抗拒嗎?雅格在影片中重現的見面場景“迷人而震撼”:弗氏的無動于衷被王妃的狂熱崇拜、愛慕以及她的聰明舉止轟然打破。波拿巴特成為唯一可以坐上那張著名的弗洛伊德沙發的法國人,而后又變成了弗氏的研究生和親密友人,他們用書信交談,互贈禮物;在弗氏留下遺囑的最后時刻,他要求兒女將骨灰裝進公主送他的古董骨灰盒里,因為她在希特勒毀滅猶太人的時候,幫助他逃過屠殺。
在弗氏傳記中,總有瑪麗·波拿巴特“在場”,對她和弗氏的關系的描述基本固定在一個框架之內:忠實的學生,慷慨的貴婦,精神分析學說的保護人。在弗洛伊德把重心轉向“潛意識”研究的時期,他和一個名叫弗萊斯的親密朋友頻繁通信,15年中約有152封。1928年弗萊斯去世,他的夫人把信件全部轉寄給了柏林的出版商斯達爾,一共284個郵包,其中包括弗洛伊德本人對他著作的大量注釋。納粹政權上臺后,為了保護這些文獻,斯達爾飛到巴黎,以100英鎊把它們全部轉讓給了瑪麗·波拿巴特。她把文獻帶到維也納,弗洛伊德見后很氣惱,一再命她毀掉,但波拿巴特沒有聽從。1937年、1938年,她小心翼翼地將這些資料和信件存放于維也納洛茲西爾德銀行的保險柜里。納粹軍隊入侵奧地利后,洛茲西爾德銀行作為猶太人的財產,有被納粹毀掉的危險。又是瑪麗·波拿巴特借助她希臘和丹麥公主的身份,把文獻取出帶回巴黎。1941年2月,當瑪麗·波拿巴特離開巴黎前往希臘的時候,她又把文獻轉移到丹麥駐法公使館,最終歷經周折送到倫敦。如果沒有瑪麗·波拿巴特,人們將無從了解弗洛伊德在19世紀90年代那段重要的思想軌跡。
而瑪麗·波拿巴特對弗氏的情感真那么簡單嗎?幾乎和電影同時面世的,還有一本新傳記《瑪麗公主》。文字更“八卦”一些,在作者塞莉亞(Celia Bertin)看來,瑪麗·波拿巴特是把弗氏當做象征意義上的父親角色,而作為一個認同弗氏性本能學說中“陰莖渴望”觀點的女性,她無法回避“俄狄浦斯情節”。瑪麗·波拿巴特過于熱烈的崇拜,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弗氏會經常拒拆她寫來的信件。就弗氏而言,瑪麗·波拿巴特最令人仰慕之處在于她的慷慨美德和堅韌品格,并無其他微妙情感。德國軍隊占領巴黎之后,瑪麗·波拿巴特拒絕和納粹合作,斷然關閉心理研究所選擇流亡。她還追隨弗氏的觀點,反對將患精神病的罪犯處死刑。
作為法國精神分析學派的主要創始人,瑪麗·波拿巴特也有相當多論述,但人們習慣于將她最重要的價值限于“弗洛伊德理論的傳播人”,因為她不惜動用大量金錢和社會關系去推行弗洛伊德的著述。在1945年之后,法國出現了20世紀最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運動,新一代心理分析學家拉康(Jacque Lacant)將索緒爾的語言學和弗氏的深度心理學融為一體,相形之下,固守弗氏體系的瑪麗·波拿巴特變成了因循守舊派的代表,她充滿敵意地攻擊拉康,令她在法國同仁中逐漸不受歡迎。但是現在的研究者也承認,她在她那個時代仍擁有無法抹掉的亮度。
瑪麗·波拿巴特很不喜歡20世紀早期在巴黎流行的超現實主義,也不喜歡那個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她本人是一個時常被緋聞包圍的身體實踐主義者,除了同性戀,她無所不行極端:大冬天和情人在樹林里做愛,遠行參加獵鱷行動,在愛犬身上寫小說,選擇比自己小十幾歲的男孩做情人……而她最極端的行為,是對自己的身體器官進行改造。瑪麗·波拿巴特自稱是“崇拜男性器官的女人”,她把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性高潮歸結于女性本身的缺陷,為此她不顧老師弗洛伊德的反對做了兩次陰唇手術,幻想用這種辦法來改善女性的性交質量。即便在今天,這也是尋常女子所不能想象的舉動。結果自然是失敗了,過后她承認自己的想法過于天真。在經歷了幾次激情的戀愛后,瑪麗·波拿巴特說:“器官的無能為力可以通過愛情來彌補。”此女一生都在尋找愛情和愛欲。她曾經寫道:理所當然地,女人如同一個自然長大的孩子,對于被愛、被溫暖、被安慰的渴望遠遠大于男人。但她一直無法企及她要的愛情,所以她最終定義自己為“失敗的女人”。
(20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