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洛朗森和她那些決定性的相遇
她是為數不多幾個能被畢加索們平視的蒙馬特時期的女性,她的作品也成為女性主義研究的主題。
2008年是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去世90周年紀念。向他致敬的各種文章,多半是在談論20世紀初期他對馬蒂斯和畢加索們的藝術評論如何將現代繪畫引向新的美學境界。在這些文字里面,時常也會出現一個女人的名字——瑪麗·洛朗森(Marie Laurencin)。她曾經是阿波利奈爾的戀人,名詩《米拉波橋》為她而寫。不過她和蒙馬特時期那些游蕩在藝術家之間的“繆斯”并不一樣,就像稍后成名的美國超現實主義女攝影家李·米勒,這個女人讓她身邊的畫家詩人們有一份尊敬。
瑪麗·洛朗森生在巴黎,是個私生女,母親是餐館女招待,父親是上流社會有身份的官員,和她從未相認,但這并不妨礙要強的母親努力將她培養成一名淑女。20歲那年,洛朗森丟開了畫瓷器的工作,到學院派肖像畫家亨伯特開辦的藝術學院習畫,在那里和畫家布拉克認識是她人生中第一個決定性的相遇。不只是繪畫上受影響,重要的是洛朗森通過他認識了畢加索和阿波利奈爾,從此進入蒙馬特“洗衣船”前衛藝術家的小集團。第二個決定性的相遇很快到來:阿波利奈爾愛上了這個學畫的小女孩,把她帶進“洗衣船”的每一次重要聚會。在關于畢加索的傳記中,如果寫到1907到1912年間這個藝術小集團發生的事情,都會出現瑪麗·洛朗森的名字,這是她和阿波利奈爾在一起的“洗衣船時期”。1908年,“洗衣船”有一個歷史性的聚會被西方藝術史反復提及:畢加索買下關稅員盧梭的巨幅《女人畫像》,然后在自己的畫室里舉行了一個小型慶祝會,斯坦因·格特魯德、阿波利奈爾、薩爾蒙這些影響現代繪畫史的人物都在聚會上出現,這也是畢加索立體主義的開始。那天晚上“瑪麗·洛朗森喝醉了”,畢加索傳記中這句歷史性的在場記錄,保證她即便日后不因繪畫成名,這個名字也不會輕易被藝術史湮沒。
“洗衣船”時期,洛朗森和畢加索的情人費爾南多總是一起出現,但她們的境況很不相同。費爾南多在精神上把自己囚禁于畢加索的私人領域,洛朗森卻漸漸融入了這個藝術小集團的創造力之中。阿波利奈爾也是私生子,他和洛朗森對生活有著同樣的敏感度和冒險精神。他們彼此并無依附,更多是藝術上的共同探險。阿波利奈爾寫詩和藝術評論,洛朗森畫畫,朋友對他們的印象是,阿波利奈爾看起來非常享受他與洛朗森之間的戀情,為能征服佳人極端自豪。1908年洛朗森完成畫作《一群藝術家》,并在阿波利奈爾一個朋友的幫助下成功賣掉了這幅作品。這次出售對洛朗森非常重要,在蒙馬特的圈子里,她不再單純是詩人的情人,她的畫家地位被確認了。這是一幅黑白基調的肖像作品,畫面上有站立的她和阿波利奈爾,坐著的畢加索和費爾南多,從4個人看似靜穆的表情下能感覺到一種渴望隨時就要噴發,這是對他們當時的生活和創作狀態的寫照。之后她又畫過各種版本的《一群藝術家》,出現在畫面上的都是阿波利奈爾身邊的朋友,有詩人,有畫家。瑪麗·洛朗森被歸入立體主義畫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主義興起之后,她又被女性主義藝評家淘挖出來,封為“女性立體主義”代表。在這個過于亮閃閃的大標簽之下,她的成就反而遭到某些藝評家的輕視,認為她的名氣不過是因了身為女人。
洛朗森的畫風溫和唯美。在布拉克、畢加索等人追求原始風格以及幾何切割的對照下,她和傳統繪畫審美的決裂不那么徹底,她和立體畫派的藝術淵源也就顯得模糊了。洛朗森的創作其實很難被界定附屬于哪個畫派。她畫油畫少,作品里多的是水彩和彩蠟,畫的又都是女人和孩子,多半睜著迷茫的黑眼睛,抱著貓或狗,體態、衣飾和背景隱約到只有色塊。洛朗森高度近視,有人用這個原因解釋她的畫為什么總是略去細節,只剩下色調和氛圍。她的調色板上通常只有幾種顏料:黑、白、鈷藍、草綠、鍺紅。因為阿波利奈爾的緣故,她在文人圈里消磨的時間比在藝術圈里更多,這段經歷無意間促成她去為朋友們畫插圖。她畫自己喜歡的女人肖像、花卉、動物,每幅插圖都散發出知性脫俗的美,這種略帶裝飾性的純美畫風在知識階層很快受到喜愛。洛朗森成了巴黎20世紀早期最有名的插圖畫家之一,她為30多部詩歌小說集作畫,《愛麗絲漫游仙境奇遇記》的法國版本是她的代表作。
1912年洛朗森和阿波利奈爾分手,這又是一個歷史性的“在場”,而這次是和盧浮宮《蒙娜麗莎》被盜事件有關。1907年,阿波利奈爾和畢加索從別人手中買過兩尊偷自盧浮宮的伊比利亞小雕像,《蒙娜麗莎》被盜事件發生后,他們想把雕像匿名還回去,結果被《巴黎日報》披露出來,阿波利奈爾名譽掃地,還被警方懷疑和國際文物盜竊集團有瓜葛,在監獄關了6天。以當時的道德觀,與警方和法庭的這種牽扯是很難洗刷的污點,洛朗森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兩人原本就存在的某些感情裂痕變得無法彌合,最終決裂。1914年阿波利奈爾入伍上了前線,朋友們相信他是急于挽回自己的聲譽,就像中世紀的詩人請求決斗。兩人這次分手,誕生了法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代表作《米拉波橋》——“讓黑夜降臨,讓鐘聲敲響/時光流逝了,我依然在。”阿波利奈爾為洛朗森寫下的詩句被永久地刻在了巴黎米拉波橋橋頭。1914年洛朗森嫁了德國男爵奧托·馮·瓦特根,在和丈夫一起流亡歐洲期間,洛朗森還是不能忘記阿波利奈爾。1918年阿波利奈爾染流感而死,洛朗森聽到消息后就像瘋了一般。洛朗森1956年去世,遺囑中要求將阿波利奈爾的情書放在她胸口一起下葬。
詩人和畫家仍然在各自的領域里上升。1913年,阿波利奈爾詩集出版,并發表了他著名的藝術評論《論立體派畫家》,他在文章中提到洛朗森,說她“就像莎樂美一樣,使藝術得到了光輝的洗禮”。洛朗森也在這一年和畢加索、布拉克的畫商保爾·羅森博格簽約。1923年,洛朗森受邀為巴黎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了舞劇《牝鹿》的布景和服裝,這通常被看成巴黎畫家的一種榮耀。舞團老板佳吉列夫(Serge Diaghilev)和法國的前衛藝術家一直過往密切,1916年買下舞團后,超現實主義劇作家科克托為他寫劇本,畢加索為他設計布景,還娶了團里的舞蹈演員奧爾嘉。巴黎城里,請畫家而不是舞美設計師制作布景的風尚就是從佳吉列夫開始的。《牝鹿》極其成功,洛朗森變得更加有名,法蘭西劇院請她設計舞臺布景,她在巴黎社交界也有了“牝鹿”的昵稱。洛朗森為舞團工作期間還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香奈爾小姐畫像》,當時香奈爾正在為舞團另一出劇目做服裝設計,她主動約請洛朗森畫像,畫成之后卻不滿洛朗森將她畫得面目不清,把這幅肖像退給了畫家。現在這幅畫陳列于巴黎的橘園美術館。橘園有名是因為里面收藏了莫奈的《睡蓮》,它從2000年開始重新裝修,閉館6年,為的就是要給《睡蓮》展廳營造最完美的自然光。但在橘園里還有一個小展廳是專門留給洛朗森的,《香奈爾小姐畫像》就陳列在里面。橘園女主人保羅·紀堯姆夫人喜歡洛朗森,也做過她的模特兒。展廳里的介紹對洛朗森十分溢美,評價她的畫風介于畢加索和馬蒂斯之間。早期洛朗森的畫還略偏憂郁,到上世紀30年代成熟期后反而明亮稚嫩起來,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對自我性別的認同和愛慕,這是她和大多數女性藝術家不同的地方,柔情多過審視和尖銳,幾乎沒有自我沖突的宣泄,這也是當代女性主義研究者對她感到迷惑的地方。
洛朗森為自己寫過一小段比自畫像更傳神的文字:“喜歡奢華,生在巴黎覺得三生有幸。不喜歡閑聊、責罵和恭維。吃得快,走得快。畫得很慢。”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她還是活到了73歲。在20世紀早期成名于巴黎的那些女藝術家里面,洛朗森算得上安度一生。她是藝術家,但不落魄,也不太自尋煩惱,大半生過著成功人士的靠譜生活,就像她畫中那些靈魂安靜的女人。晚年她在巴黎郊區的森林附近買下一套小公寓,由女管家陪伴著,安靜地享受完她喜歡的奢華。
(200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