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神話通論
- 袁珂
- 4410字
- 2019-03-29 09:51:25
一一 少數民族的神話
中國的少數民族——包括臺灣的高山族在內——目前已確定為單一民族的,一共有五十五個。它們的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六點七。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一般地說來,是處于低階段的水平。但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某種藝術的一定繁榮時期絕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神話就是產生于人類經濟文化發展低階段的特殊的藝術。正由于如此,因而在我國各兄弟民族中,還保存著大量的神話。這些神話絕大部分是在口頭傳述的,近年才由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出一小部分。從搜集整理的這一小部分看,已可見到它們的豐富多彩、宏偉瑰麗。以前有些人以為中國沒有神話,中國人缺乏神話幻想的能力,那是由于他們只看到漢民族中古文獻里一點殘缺零散的神話材料(有的可能連這一點也沒有看到),沒有注意到還有大量神話蘊藏在我國少數民族中的緣故。
目前我手頭掌握的,已有五十三個少數民族的六百多篇見諸文字記錄的神話(俄羅斯族和塔塔爾族的神話至今未搜集到),要詳細地將它們評介出來,非我力之所能及,也不是短短的篇幅所容許的。現在且將所有神話分成十大類,就每類包容的神話舉其大端略作介紹。
一、開天辟地神話。開天辟地神話,不是最早產生的神話,我們在“神話的起源”節中已經說過了。但是為了敘述的方便,還是暫從這里說起。開天辟地神話,為許多少數民族所共有,宏偉壯麗,各放異彩。歸納其說,大概可以分為四種。一種認為天地是神或神性英雄所創造的。如彝族史詩《梅葛》說,天神格茲苦用九個金果變成九個兒子,用五個去造天;又用七個銀果變成七個姑娘,用四個去造地。瑤族神話說,萬能女神密洛陀的師傅死了,密洛陀便拿師傅的雨帽來造天,拿他的手腳做柱子撐起天邊四個角,拿他的身體當大柱撐起天的中央,等等。第二種是說古時天地不分,是神或具有神性的人將天地分開的。如水族神話說,古時天地相連,晝夜不分,漆黑一片,有女神伢俁,出來開天。她用手抓住兩塊,猛力一掰,天地就分開了。第三種是天地自分說,這種說法是將天和地都設想做了人。例如珞巴族神話說,最初,天地不分,混沌一團。后來,天從中間鼓了起來,逐漸離開了地。天和地結了婚,不久,大地便生了九個太陽。第四種是大魚或巨獸創造了天地萬物。例如哈尼族神話說,大魚將右鰭上甩為天,左鰭下甩為地,又擺動身子,從背脊送出七對神和一對人,世間才有了天、地、神和人。怒族神話說,宇宙萬物都是被巨人砍死的巨獸所變化的:巨獸的血化成石頭,血脈化為金、銀、銅、鐵;毛化成樹木森林;剩下兩只眼睛,一只未腐爛,化成太陽,一只已腐爛,化成月亮,等等。
二、創造人類神話。創造人類神話經常是和開天辟地神話緊密相連的。天地開辟以后,就必須有人類來做天地的主人。所以漢民族神話有女媧摶黃土作人,達斡爾族也以為人類的起源是天神用泥土將人捏出來的,所以人身上的污泥總是搓不完。傈僳族神話則以為大地上最初的人類乃是遠古聰明的神匠削木頭作偶人制造出來的。瑤族神話女神密洛陀造人更是別致:她先設計用泥土、米飯、苞芒葉、紅薯等造人都不成,后來背回一個蜂窩,白天煉三次,晚上煉三次,裝在木箱里,經過九個月,聽見箱子里哭叫聲很大,打開箱子一看,見箱子里所有蜜蜂一個個都變成了人。以上是說神或神性的人直接用各種材料創造人。至于洪水遺民、兄妹結婚、再造人類,則是各少數民族創世神話共同的主題,舉例就從略了。
三、始祖誕生神話。與創造人類、再造人類神話比較接近。所不同的是,前者往往帶著泛指的意味,而后者乃是說某一民族乃至某一民族的一個支系的特定的始祖誕生的由來。如漢族神話說簡狄吞燕卵生商民族始祖契,姜嫄履大人跡生周民族始祖后稷,就是這樣的例子。此外如像滿族神話《佛庫倫》、朝鮮族神話《天王恒雄》、蒙古族神話《天女之惠》、傣族神話《叭阿拉武》、德昂族神話《德昂祖先》等,則大抵敘寫神或人誤吞異物(例如滿族佛庫倫誤吞朱果,傣族叭阿拉武之母誤飲椰子水)或人(包括動物)與神結婚(例如朝鮮族熊女與天王恒雄結婚,蒙古族青年獵人與天女結婚,德昂族仙人后裔與龍女結婚),因而生出該民族的始祖。而高山族神話《兩粒蛋》說,高山族排彎人的始祖生在兩粒圓蛋中,更是民族支系始祖誕生神話的獨具一格者。
四、活物論神話。這是一切神話中起源最早的神話,在“神話的起源”節中我們已經大略講述過了。漢族的活物論神話,保存在文獻記錄和口頭傳說中的,已經不多了,而具有活物論神話因素保存在少數民族中的,卻極為豐富。前面所舉開天辟地、創造人類、始祖誕生諸神話中,都雜有活物論神話的成分。單篇活物論神話可舉為例的,有苗族的《陽雀造日月》《公雞請日月》《美麗的娘阿莎》、藏族的《馬和野馬是怎樣區分的》、達斡爾族的《殺莽蓋》、珞巴族的《阿巴達尼試妻》等。至于近似寓言、童話的龜兔賽跑型的活物論神話,也有數例可舉,姑且從略。
五、解釋自然現象神話。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可知解釋自然現象神話,實在是除了動植物神話而外一切神話的開始。這類神話,常視自然現象為活物,因而又帶著濃厚的活物論神話色彩。我們在“通向文學的神話”節中所舉壯族神話《太陽、月亮和星星》,就可作為一個能說明問題的很好例子。不具活物論色彩的,可舉的例子尤多,如哈尼族的《風姑娘》、赫哲族的《彩虹》、黎族的《兄弟星座》、藏族的《七兄弟星》,以及白族民間傳述的《望夫云》等,都是。現將珞巴族的《雷鳴和閃電》引述如下:
哈魯木男神和哈尼亞女神是兄妹倆。哈尼亞長得十分漂亮,哈魯木就整天追求她,并要求哈尼亞同他結婚。可是,美麗的哈尼亞卻不喜歡他,總想避開哈魯木的追求。為了掩護自己,不讓哈魯木發現她,便擺動長長的濃發,使天空頓時變得烏云滾滾,從而發生怕人的雷鳴;有時,哈尼亞不得不用長發上的長針,刺追趕他的哈魯木,從而發出了耀眼的閃電。
六、推原神話。“推原”,就是推尋事物的本原。漢族有蠶馬神話,借一個被馬皮所裹而化身為蠶的姑娘的神話故事,以推尋蠶桑的來源。作為解釋自然現象的共工觸山神話,也可以當作推原神話看待。因為“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地貌的形成,正是共工觸山事件造成的結果,觸山事件是它的本原。由此看來,推原神話包括的范圍是比較廣泛的。擴而言之,乃至天地開辟,人類及萬物的由來,莫不與推原神話有關。少數民族的推原神話,常常零星片斷地結合在開天辟地、創造人類的神話里,并不單獨構成一個神話。例如彝族神話《創造萬物的巨人尼支呷洛》說,尼支呷洛去射太陽和月亮時,被他踩過的蕨草,后來頭一直往下垂著,葡萄藤也被壓得到現在都直不起腰;白公雞去請太陽月亮,用刀在自己的紅帽子上割了幾條口,借以表示雙方永不反悔,直到今天,公雞冠子上仍然留著幾條鋸齒形的痕跡,等等,便是。
七、風俗神話。推原神話又和風俗神話關系密切。在某個風俗神話中,敘述某種風俗、習慣的起源,自然也可算是一種推原。只不過推原神話所推的原是具體的事物,而風俗神話所推的原是風俗、習慣罷了。有關風俗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在漢族是所見不鮮的。也有專門記載這類神話、傳說和故事的書籍,例如漢末應劭的《風俗通義》、六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以及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等都是。少數民族中,風俗神話也占著一個顯著的地位。拿有關節日的神話來說吧,就有白族、納西族、彝族等的火把節,苗族的蘆笙節,壯族的達媓節,傣族的潑水節,仫佬族的依飯節,布依族的牛王節,等等,都各有神話傳說來說服它們的起源。至于純粹的風俗神話,則有瑤族的“黃泥鼓”、壯族某些地區的“牛頭舞”、蒙古族的“保牧樂”(將一指寬的牛皮纏在牛骨頭上以為天神的象征而奉祀之)、滿族祭祖時所祭的“北極星”、東鄉人婚禮時有呼“哈利”的習俗,等等,都各有一段神話傳說,以作這些風習來源的詮釋。
八、征服自然神話。以上所說三種神話——解釋自然現象神話、推原神話和風俗神話——大都偏于對自然現象或社會生活現象作解釋。神話進了一步,就有要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和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愿望,這就產生出了一批征服自然和曲折地反映階級斗爭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民族斗爭的神話,后者大都演化做了民間神話。漢族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等,所表現的都是對自然的征服。少數民族神話所表現的,則比較集中在射日月尤其是射日這件事上。瑤族神話有格懷射日,壯族神話有侯野射日,水族神話有旺雖射日,布依族射日神話最為豐富,有年王射日、王姜射日、伏羲射日或伏羲兄妹射日,等等。日月兼射的有彝族史詩《勒烏特衣》中的支格阿龍,苗族神話敘事詩的《楊亞射日月》等。單獨射月亮的只有瑤族民間所傳的《射月亮》故事中雅拉射月一個,大約是羿與嫦娥神話的演變,是把帶悲劇性質的神話演變為帶喜劇色彩的故事了。
九、民間神話。民間神話的內容和格局,原是多種多樣。一般說來,它們的故事性較強,有曲折動人的情節,有比較合理的結構與安排,表現的內容,屬于社會生活的較之屬于自然現象的比重更大。有的敘寫了人神戀愛,如羌族的《木姐珠與斗安珠》、怒族的《女獵神》;有的敘寫的是英雄歷險,如鄂溫克族的《不怕磨難的巴特爾桑》、哈尼族的《阿扎》;有的還帶著活物論神話的痕跡,如東鄉族的《蛤蟆靈丹》、蒙古族的《獵人海力布》;有的則是歷史的曲折反映(其中一部分寫了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如納西族的《人類遷徙記》、壯族的《岑遜王》、侗族的《吳勉》、羌族的《太子墳》;也有敘寫英雄誅妖、為民除害的,如裕固族的《莫拉》、撒拉族的《阿騰其根·麻斯陸》;也有敘寫畸形兒不平凡的經歷的,如高山族的《人生蛋》、拉祜族的《獨頭娃娃》;也有的是受了佛經神話的影響,如傣族的《金羚羊夫婦》;也有的是受了漢族神話的影響,如白族的《雕龍記》。真是種種色色,不一而足,表現了神話豐富的幻想,無往而不宜。
十、融入史詩和敘事詩中的神話。有些神話,不是通過口頭傳述,而是早已融入各民族史詩和敘事詩中,在民間廣泛傳唱而保存下來的。史詩著名的有苗族的《苗族古歌》、布依族的《開天辟地》《十二個太陽》《洪水朝天》《兄妹成婚》《萬物起源》、彝族的《梅葛》《阿細的先基》、瑤族的《密洛陀》、納西族的《創世紀》、白族的《開天辟地》、拉祜族的《牡帕密帕》等。英雄史詩最著名的有藏族的《格薩爾王傳》,它長達數十部,有一百多萬行,氣勢宏偉,色彩絢麗,是目前所知的世界第一長詩,它所塑造的格薩爾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神話英雄人物。其余著名史詩尚有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維吾爾族的《烏古斯傳》、布依族的《安王與相王》等。民間敘事詩在少數民族中更是發達,舉其具有神話意味的,則有彝族的《虎皮騎士》、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詩瑪》、傣族的《召樹屯》《相勐》《千瓣蓮花》、蒙古族的《兩匹駿馬》、納西族的《趕馬人之歌》,等等,其中以《阿詩瑪》尤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