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利爾講藝術史
- (美)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著 愛德華·休伊修訂
- 1643字
- 2019-03-25 18:20:34
第26章
最重要的人物
現在,我要把你的眼睛蒙起來。當然,我不會要你蒙著眼睛欣賞繪畫作品,畢竟蒙著眼睛可以欣賞音樂但絕對不可能欣賞繪畫。讓我們假設你的眼睛被蒙上了,我引導你走到田野。我會讓你站在一個草堆前,然后把蒙住你眼睛的帕子取下,讓你觀察草堆五分鐘。接著,我會再次蒙上你的眼睛,并引導你走回原處。這個游戲有點奇怪吧?有點像是捉迷藏。
讓我們再玩一遍。你第一次觀察草堆是在早上十點,這次我讓你在下午五點觀察同一個草堆五分鐘。下午五點的草堆和早上十點看起來應該很不同,形狀相同,但顏色、光線和陰影的差異很大,看著完全不同。其實,草堆的顏色和亮度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發生變化,這也是我每次只讓你觀察五分鐘的原因——五分鐘內光線不會改變,你就不至于看到兩個不同的畫面。
你現在應該可以了解,如果畫家每個小時都替同一個草堆畫畫,由于光線和顏色完全不同,盡管畫的是同一個草堆,每一張看起來還是不一樣。
許多年前,有些法國畫家就是這么作畫的。他們完成畫作以后,舉辦了一個展覽,將作品掛在墻上讓眾人欣賞。前來參觀的民眾都發現,這些畫作和他們從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作品看起來就是你快速瞥過草堆時的印象,它們表現出畫家快速瞥過眼前描繪事物時的色彩與光影效果。這種快速觀察可以讓我們產生印象,因此這些畫家很快就開始被稱為“印象派畫家”。

《吉維尼的干草堆》,莫奈作

《干草堆(白霜效果)》,莫奈作

《夏天三棵樹》,莫奈作

《日出·印象》,莫奈作
從前的畫家從來沒有想過這種繪畫方式,他們把馬畫成一個顏色,草堆畫成另一個顏色,根本不管這匹馬或這草堆在不同光線下看起來的差異。事實上,黑馬或黃色的草堆,看起來并不總是同樣的顏色,完全取決于周圍的光線。因為光線照射的關系,有時候黑馬看起來可能是藍色的,不過我們知道馬并不是藍色的,所以即使這匹馬在特定光線下看起來有多藍,你還是不會注意到。

《吹笛少年》,馬奈作
在過去,畫家通常用褐色、灰色或黑色來表現陰影。不過,假使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時候影子根本就不是這些顏色,而綠色、藍色、紫色或其他顏色可能更恰當。
當然,戶外光線照射在物體上所顯示出的明亮度與色彩,是很難畫出來的,這是因為顏料的明亮度永遠比不上陽光。不過,如果你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康斯泰勃爾,你就會發現這些印象派畫家是用什么方法,才能畫出明亮如陽光的色彩。他們畫下許許多多不同顏色的點和短線,這種方法確實可以增加明亮度,畫出宛如在太陽光底下微微發亮的效果。當然,這樣的畫法也讓印象派畫家的作品看起來和過去的作品很不一樣。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人在剛接觸法國印象派作品時,并不是那么喜歡。他們習慣了傳統畫法,印象派的做法太創新,一開始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人們慢慢開始認識印象派的作品,了解到這些畫家是在嘗試新畫法,而且這樣的畫法可能值得一試。有一位印象派畫家名叫克勞德·莫奈,他經常坐著裝滿畫布的馬車出門,花上一整天畫著同一個場景。只要光線一改變,他就換一張畫布,將眼前顏色和外觀產生改變的景象描繪下來。
舉例來說,莫奈曾經看著同一個草堆畫了十五張作品,每一幅都有不同的顏色與光影效果。他也曾以一座法國大教堂的正面為題,用二十張畫記錄下一天中不同時段的教堂面貌,每張都各不相同。這些都是相當有趣的系列畫,不過如果單看其中一張,你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畫中描繪主體的形式或形狀其實不如你想象中的重要。莫奈感興趣的是光線和顏色,并不著重形式或形狀。
另一位印象派名畫家的名字和莫奈有點像,叫作馬奈。事實上,印象派應該是從馬奈開始的。馬奈作畫時,原本很少用上顏色明亮的小色塊,一直到他最后的十年才開始大量運用與莫奈相似的手法。
有人曾經就馬奈的一幅印象派作品問他:“誰是畫中主角?”
馬奈回答道:“任何一幅畫,最重要的主角都是光線。”這也是印象派畫家試圖要透過畫作來表達的觀點。
這里有張馬奈的《吹笛少年》,相較于莫奈的白楊樹,也許你會比較喜歡前者,因為即使光線是印象派畫作中最重要的主角,對欣賞者來說,看人還是比看東西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