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青冥王朝家天下(一)
- 謫仙志異
- 張一貧
- 3500字
- 2023-05-18 10:04:14
《謫仙志異》
作者:張一貧
第一百五十四章·青冥王朝家天下(一)
書接上回。
宇仙造極,北俱蘆洲界青冥王朝二皇子,十歲被冊封為仁親王,進宗學識文斷字,十一歲開竅習得大皇庭,震驚宗室,十二歲開瞳界,修得三瓣大皇庭,十三歲被晉封麒麟宮仁王,十四歲進入稷上學宮學習文武三年,十六歲跟隨時任征西將軍薛仁贊,平定各地六藩之亂余黨,憑實力在軍中嶄露頭角,十七歲跟隨時任征東將軍衛君然,蕩平東境匪患盜賊,賑災濟貧,在百姓心中威名遠播,賢名聲望日增,十八歲跟隨時任征北將軍楊玄策,掃平分散在北疆的魔界殘余勢力,十九歲跟隨時任征南將軍岳精忠,在南海與海妖一族作戰旗開得勝,在軍中磨礪四年里,立下了赫赫戰功,令三軍敬畏。
二十歲親自掛帥出征抗擊魔界入侵,歷時三年,大勝而歸,二十四歲因戰功卓著被晉封凱旋王,加封天霸上將,手握青冥天下半壁江山,獨掌青冥十八州之庚金、緣木、若水、離火、率土五州八十萬兵馬大權,北俱蘆洲權傾天,獨霸一方誰比肩,位列同輩四大親王之首,地位堪比太子,在軍中勢力威望,對比諸王及將領,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北俱蘆洲界青冥王朝已歷經七世,開國帝君青冥太祖武德皇帝宇仙洪宙,原為宇仙一族旁系分家庶子,自小志向遠大,胸懷寬廣抱負,因競選族長失敗,不甘屈于人下,率家族分支本脈子弟及門客,一共二十八人離開宗家星宿垣,來到被稱為神佛禁區的北俱蘆洲界。
彼時的北俱蘆洲界妖魔橫行,滿是奇人異士,是神佛畏懼之地,無人敢踏足此大陸,沒有文明,野蠻落后,宇仙洪宙在此入世起兵,驅除妖孽,滅魔屠怪,在九龍嶺建立根據地,發展壯大,教化黎民,歷經春秋寒暑三十三載,征伐五夷,剿討四蠻,逐鹿北俱蘆洲界,掃蕩群雄,威服八荒,安鎮四海,一統北俱蘆洲界大小近百個蠻夷部落,成為北俱蘆洲界有史以來建立大一統國家的第一人。
宇仙洪宙整合土著,效仿南瞻部洲界九州之制,劃分北俱蘆洲為青冥十八州之雛形,即為旭日、月輪、流星、良辰、庚金、緣木、若水、離火、率土、朔風、雷霆、煙雨、慶云、照雪、霧川、露華、霜澤和霹靂十八州,設十八王城,鑄十八王鼎,分轄三百六十五個郡,建都天京城,開創青冥王朝,北俱蘆洲界又稱青冥大陸,自此家天下。
青冥王朝宇仙一家雖名義上統御十八州,但實際控制不過九個行政州,即朔風、雷霆、煙雨、慶云、照雪、霧川、露華、霜澤和霹靂九個州。
而旭日、月輪、流星和良辰四個州屬于原住民世族門閥控制的直轄州,世族門閥樹恩幾代,門生故吏早已遍布朝野。
庚金、緣木、若水、離火和率土五州屬于幾十個土司自治附屬州,這五個自治州幾十個土司只在名義上歸附青冥王朝,聽調不聽宣,因為這五個自治州自外向里包裹著其他十三個州,屬于離青冥大陸中原腹地最遠最荒涼之處,山地廣闊,多是窮山惡水之地,盡是土著蠻夷部落,且多與魔界接壤,民風彪悍,崇尚勇武,好勇斗狠,桀驁不馴,四周由星星海阻隔魔界,十分不好控制,直到宇仙造極恩威并重,剛柔并濟,方才被掌握。
宇仙洪宙功高震古今,雄才爍乾坤,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其最被后人津津樂道的事是宇仙洪宙臨終前為青冥王朝后世之君定下八大‘寧死鐵律’:寧死不遷都、寧死不稱臣、寧死不納貢、寧死不和親、寧死不割地、寧死不賠款、寧死不欺民、寧死不投降。
宇仙洪宙被修真界的界皇女帝提龍婆尊為統領北俱蘆洲界的青冥大帝,與東勝神洲界赤霄大帝?神一族、西牛賀洲界婆娑大帝摩訶一族和南瞻部洲界龍漢大帝軒轅一族,并稱地界四大帝君,永世鎮守北俱蘆洲界。
二世青冥太宗文德皇帝宇仙承霄,太祖宇仙洪宙嫡長子,自幼跟隨太祖宇仙洪宙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歷經戰火洗禮,生死考驗,無論人品與德行,都深受文臣武將折服,性格仁慈寬厚,勤儉守成,文能治國安天下,武能沙場定乾坤。
太祖宇仙洪宙歸天之后,身為儲君的宇仙承霄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成熟穩重,沉著冷靜,不負眾望登臨大寶,成為了青冥王朝歷史上最長壽的帝王,在位六十年,生生熬死了兩任太子,也算是天下奇聞,世間美談!
執政期間延續太祖宇仙洪宙留下的方針政策,啟蒙百姓,教化黎民,任用兵家先驅諸葛玄微變法,屯田墾辟,帶甲百萬,開疆拓土,攘外安內,對外令東方原始三夷部落面縛歸命,使北方草原游牧四狄稱臣納貢,教化南疆十萬大山蠻族,貫通西域戎族三十六番邦,北俱蘆洲界三分之二地盤盡歸青冥王朝,宇仙承霄被外邦稱為“至尊圣皇帝”。
宇仙承霄到了四十不惑之年,對內修筑邊關要塞,抵御蠻族侵略,曾兩次粉碎蠻族入侵計劃,加固各州城池,建立戶籍管理體系,防止奸細混入,推動土地分產,開墾荒田,開鑿東西運河,連貫南北,鞏固海防,擴建堤壩,進一步促進南北各民族大融合。
在宇仙承霄五十歲知命之年,推行光榮征兵制,尚武之風盛行,舉國半農半兵,將青冥版圖擴張到十三個州,由于連年征戰,東征西討,南征北戰,雖奠定了青冥版圖,卻因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惹得舉國上下人心浮動,世家豪族舊勢力在暗中蠢蠢欲動,盜匪響馬勾結地主豪紳勢力,占山為王,日益猖獗,意圖分裂剛剛建立的青冥王朝。
宇仙承霄六十耳順之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先太子宇仙朝勝猝逝,對宇仙承霄產生了極大的打擊,對于違法亂紀的功臣子弟,寧枉勿縱,對貪贓枉法的官員,更是重典酷刑,舉朝臣子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經過兩朝元老諸葛玄微臨終前十一道奏章諫言,痛定思痛自省后,開始聽從司馬世家大家主司馬夷吾建議,花三十年來治理天下,前十年,清剿盜匪響馬,滅絕地主豪紳,再十年,整肅官場風氣,獎廉懲貪,整頓商場經營,重典治亂,又十年,撫鎮各州功臣王侯,禁止皇親國戚圈地,方才穩定國運,堅固國本,但百姓貧富差距始終未得到改善,奈何宇仙承霄已是耄耋之年,有心而無力,天下無貧之愿,成了宇仙承霄畢生遺憾。
三世青冥世宗孝德皇帝宇仙敬宸,太宗宇仙承霄嫡二十一子,因前太子宇仙朝勝未能活過父皇宇仙承霄,當了三十年太子,持星朝政,夜分寢息,盡心竭力,勤政勞神,最終因積勞成疾,偶感風寒入體,未及時醫治,猝然長逝,享年三十八歲。
因為宇仙承霄活得久,生的皇嗣也多,一共生了二十八個皇子,三十六個公主,其中半數早夭,先太子宇仙朝勝殯天后,繼任皇儲中只有十四王爺長樂王宇仙敬寰適合,遂被立為儲君,當了二十年太子,也未能活過父皇宇仙承霄,在出兵鎮壓蠻民作亂期間,遭人暗算,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傷了元氣,落下了隱疾,后因縱酒,舊傷復發,藥石難救,一命嗚呼,最終與世長辭。
晚年痛失兩任太子的宇仙承霄,傷心欲絕,受不了身心打擊,百日后,一代雄主帶著遺憾駕崩了。
身為宇仙承霄唯一還在世最小的嫡子,第二十四皇子永樂王宇仙敬宸得宗親朝臣擁拱,順位繼承。
宇仙敬宸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登基坐殿,成為青冥王朝的掌權者,在位期間,勤勤懇懇,廣納賢良,知人善任,國家穩定,空前團結,藩王定,將相和,安撫四方蠻夷,禮敬將門遺孀,廢除征兵制,改為均田府兵制,安鎮四方鄉里,節省了國家財政支出,任用法家先驅崇安石變法,摒棄法不加于尊,奉行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進一步完善郡縣制,開放發展,獎勵耕織,授田于民,重視農桑,鼓勵軍功,賞罰分明,實行連坐之法,恩威并施,明正典刑,治冤獄、廢苛政、輕徭役、減賦稅,與民休息,整頓軍備,深受百姓擁戴。
宇仙敬宸頒行推恩令,下令嚴禁諸侯王爺子嗣圈地,相應提高諸侯之子優待,諸侯封地不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是諸庶子皆可分地,成為列候,受郡縣管制,直至地盡為止,受到大批藩王庶子擁戴。
又制訂鹽鐵稅法,推行鹽鐵官營,禁止民間生產販賣走私鹽鐵,違者夷三族、斬立決,明確皇親國戚不得專權,后宮不得干政,在京師興建太學,又令郡縣建立學署,招攬各地學子,以備朝廷任用,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有才之士為侍從,以備顧問,隨身侍講,成立三省六部九司,定士農工商,依靠親信、近臣及宦官參與決策,從而形成中外朝制。
命司馬家與諸葛家查閱古圖,行走天下,繪制青冥疆域圖與海域圖,令崇家實行全國人口普查,完善戶籍司,派諸葛元霸之弟諸葛元慶成立保衛京畿禁軍都尉府,設侍衛親軍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司,與司馬藥師共同掌管京畿八十萬禁軍,命岳伐謀、衛征、薛攻和楊武穆四人各領十萬兵馬駐守四方,鎮守一方,是為內外相制。
宇仙敬宸曾四次巡視青冥天下,第一次北巡淵海之地,第二次南巡溟海之極,第三次西巡瀚海之邊,最后一次于東海之濱不凍海太極山之巔封禪,邀四方蠻夷酋長,八方戎狄土司見證,萬國使者來賀,摩崖石刻,立碑書傳,恩加海內,昭告天下,報天地之功,頌日月之德。
不消二十年,青冥王朝國力大增,國家安全穩定,四方商旅來朝,萬民同賀,人口激增數十倍,開墾良田農耕百萬頃,做到了真正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為后來‘孝仁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