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希望通過個人的一些經(jīng)歷,對大家以后做選擇產(chǎn)生啟發(fā)。我所總結(jié)的選擇的智慧有八種。在我講這八種智慧之前,我想先談談自己的成功觀。成功有六種重要態(tài)度,這在我的新書《做最好的自己》中有更詳細的闡述。成功的六種態(tài)度包括:自省、胸懷、統(tǒng)領心、積極、勇氣、自信。這六種態(tài)度如果使用恰當都可以成為美德。積極是一種美德,因為它使人知道自己擁有選擇,讓人找到自己的聲音;自省是一種美德,因為自我批評才能取得進步;胸懷是一種美德,因為它使我們懂得什么時候應該接受;統(tǒng)領心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自信是一種美德,因為自信是成功的暗示;勇氣是一種美德,因為只要你有勇氣嘗試就不會輸,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在嘗試的過程中得到教訓。這六種態(tài)度可以幫助我們做好的選擇。
下面談談八種選擇的智慧。
第一,用中庸拒絕極端。
上述六種美德如果發(fā)揮到極端,就會變成絆腳石。極端的積極就是霸道,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飛揚跋扈;極端的自省,就變成了自卑,對自己極度失望;極端的胸懷,就變成了懦弱,拱手讓人甚至畏懼別人;極端的統(tǒng)領心,就變成了盲從,自己沒有主見;極端的自信,就變成了自負、自以為是、目中無人;極端的勇氣,就變成了愚勇,害的自己頭破血流。
中庸是儒教的精華,也是中國千年博學的經(jīng)典,很遺憾的是很多人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定義。有些人認為中庸就是做老實人,其實中庸告訴我們的第一點,就是要避免和拒絕極端和片面。人總是習慣黑白分明,也就是人的特性是趨于極端方向的,所以把持這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兩周前我的新書出版時,很多讀者要我題字時都希望我寫一些所謂的“金玉良言”,比如“寧靜致遠”、“沉默是金”、“有志者事竟成”等。我不是反對這些,但這些話是多么的極端,有志者真的事竟成嗎?沉默真的是金嗎?我們都不要講話嗎?這些話至少會被歪曲成為一種很極端的思想。我還看到一個負面的例子:有人在學生網(wǎng)上說他的管理者建議他看某某人寫的《拿破侖傳》的第六頁,其中寫拿破侖和同學打架常輸,但他下定決心,即使被打死也不服輸,這種自殺性的襲擊令同學們害怕了,終于向拿破侖道歉。這個管理者教導他的員工讓他們向拿破侖的這個事跡學習。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極端,所以我回答他說,在這個例子里,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勇敢的英雄,而是一個自大、固執(zhí)、不自量力的家伙。雖然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能對拿破侖蓋棺定論,但是我很確定的是這個事例是不值得學習的。
再舉幾個我實際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同學問關于開會該不該發(fā)言的問題,表達意見和沉默是金哪個比較好。我記得剛進入蘋果公司時,有一位同事很有智慧,我們經(jīng)常向他討教。有一天我鼓足勇氣對他說,我今天不是來問你問題的,而是想問你為什么那么有智慧。他說:“其實有智慧很簡單,就是要有所把握,我只是知道什么時候該講話什么時候該沉默而已。當我該講時我當仁不讓,不該講時我能把持自己保持沉默。”我又問:“當你想講話而別人并沒給你機會時怎么辦?”他說:“這個很簡單,你可以先用肢體語言,比如咳嗽、舉手、點頭,或希望起立的姿勢,這樣別人就知道你要講話了。即使這樣不成功,別人總要呼吸的,在呼吸時我就一口插進去。但是當我對話題了解不多時,如果別人要問我的意見,我就會選擇在場懂的更多的人,向他請教這個問題。或者我會說‘I don’t know,but I'll find out.’”跟他的一席話讓我學到很多東西,把握好說話的度,就可以得到周圍人的尊敬,而且別人也會從你的話語中了解到你是一個淵博而謙遜的人。我的另外一個中國朋友卻堅持沉默是金的觀點,直到有一天他的老板把他叫到辦公室說他有點蠢,因為老板從沒見他在會上發(fā)過言。這位朋友很委屈,他只是想表現(xiàn)自己的胸懷和謙虛。而老板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富有個性的想法。這里還有一個例子。我曾在公司做過一個測驗,十個副總裁圍成一圈,一個半小時內(nèi)可以暢所欲言,唯獨不可以講公司的事情,談論天氣、政治、體育后就出現(xiàn)了爭執(zhí),大家都各持己見,熱烈的談論中時間不覺地過去了。一個半小時后,每個副總裁要按自己心目中對其他副總裁的印象把他們的位置排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適的位置。排序后我們發(fā)現(xiàn),倒數(shù)第一的是從頭到尾沒有講話的人,倒數(shù)第二是話最多的人。不說話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沒有表達,別人就會認為他沒意見;話太多的人可能有很多話都很有意義,但不該講的講了很多,使他降到倒數(shù)第二。
講了這么多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避免極端,保持均衡的狀態(tài),走中庸的路。
第二,用理智分析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