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押司宋江是公務員嗎?——為官容易,做吏最難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寫道:“原來故宋時,為官容易,做吏最難。為甚的為官容易?皆因那時朝廷奸臣當道,讒佞專權,非親不用,非財不取。為甚做吏最難?那時做押司的,但犯罪責,輕則刺配遠惡軍州,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

通俗說,宋江是鄆城縣政府辦公室的一名臨時工作人員。那他有無可能成為正式的公務員呢?答案是肯定的:不好辦。

古代官和吏是嚴格分開的。官是國家選派的,吏是官員招募的。吏很少能夠上升為官,因此一旦為吏終身為吏。在宋代官員和吏員更是界限分明。

宋代“入仕”(即做官)資格的取得,有三個主要途徑,即科舉(包括進士、諸科及武舉為常選)、制舉(特舉)和蔭補。

宋朝制度,禮部貢舉設進士及諸科。諸科包括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鄉貢,“諸州判官試進士,錄事參軍試諸科,不通經義,則別選官考核,而判官監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監官、試官署名其下,然后舉送。

禮部試后有廷試(殿試)。禮部舉年份初無規定,英宗時“詔禮部三歲一貢舉”。宋太祖廢除“公薦”,以避免請托。“公薦”是唐代陋習,影響科舉的公正程度。

宋朝加強了考試的管理:現任官應進士舉有鎖廳試,驗證身份和德行。應舉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許有大逆人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梯、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之徒”。試卷有彌封制度,糊名,使考官不知舉子姓名;有謄錄制度,將試卷重新抄寫一過,以免考官認得舉子筆跡,上下其手。考官與舉子有姻親、師生關系,有回避制度。

宋太宗時,對達官子弟中禮部貢舉者要復試。

宋朝科舉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來進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為一甲,賜進士及第;三等為二甲,賜進士出身;四、五等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中進士舉者才能稱“進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需經吏部試,此點與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許“附試”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貢于鄉而屢絀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遇皇帝“親策士則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例如咸平三年(1000年),親試陳堯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共一千七百余人。

宋朝科舉考試,制度日趨嚴密,不受門第影響,較少請托,錄取名額又較多,向社會各階層士子開放。尤其說明宋代允許商販子弟參加科舉。

“制舉”又稱制科,習稱大科或賢良。制科非常選,必待皇帝下詔才舉行。具體科目和舉罷時間均不固定,屢有變動。應試人的資格,初無限制,現任官員和一般士人均可應考,并準自薦。后限制逐漸增多,自薦改為要公卿推薦;布衣要經過地方官審查;御試前又加“閣試”(試場在秘閣,及格為“過閣”)。御試即殿試,內容要求更嚴(試策一道,三千字以上,當日完成),考試成績分五等,上二等向來不授人,第三等與進士科第一名相當。有官人均升轉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選,但它給士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入仕機會。

宋朝對官吏子弟另有蔭補制度,蔭補的范圍比前朝擴大。高級官吏,文臣自太師至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孫、期親、大功以下及異姓親,而且可以蔭及門客;武臣自樞密使至觀察使、通侍大夫,可蔭子、孫、期親、大功以下及異姓親。遇國家大禮,臣僚亦可蔭補。一般官吏可蔭及子孫,宰相、執政則可蔭“本宗、異姓、門客、醫人各一人”。

高級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現任三少、使相:(蔭)三人”,曾任尚書、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蔭一人。大臣病故,據所留遺表也可蔭補。“曾任宰相及見任三少、使相”,可多至五人。由于官吏蔭補機會多,名額擴大,最高記錄曾達到同時蔭補子弟四千人,致使孤寒之士十年不得一任。

宋朝優待大臣的這些作法,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濫的原因之一。

宋代士人入仕,基本上都要經過“選人”階段。宋代的選人已不是唐代所指的候補、候選官員。宋代的選人,也稱“幕職、州縣官”,原先的節度使、觀察使、防御使、團練使的屬官,如判官、推官、掌書記、支使等,稱為幕職官;京府、留守的屬官如判官、推官,以及縣級的如知縣事、縣令、主簿、縣尉,州、府的屬官如司理、司法參軍等,稱為“州縣官”,統稱為“幕職、州縣官”,共分為七等二、三十級,都作為寄祿官稱,用以定官品和俸祿等級,官品自從八品至從九品,與京官官品相近,是京官的“候選”官員,通常即稱為“選人”。也就是宋代士人考中進士后,通常只有前三至五名的寄祿官稱為低級“京官”,第六名(有時是第四名)以下極大多數進士的寄祿官稱,都是“幕職、州縣官”,都屬“選人”。所有“七階選人須三任六考,用奏薦及功賞,乃得升改”為京官。許多人甚至終身是“選人”,一直補不上官職。只有升改為京官,稱為“改官”,才能得到升遷中高級官員的機會。

再說幾種在京師服職的文武官員。

宋代在京服職的文官,按其官階分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從宰相以下在京師做官者,均稱之為“京官”。其中常能朝見皇帝的稱為“常參官”,此外稱為“未常參官”。宋代的京官含義又有不同,僅指不常參的低級文官,實際類似唐代的“未常參官”。這類京官的寄祿官,宋初有秘書省的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等。

宋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務郎、承奉郎、承事郎、宣義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等五階,其官品為從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

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時設差遣院,與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廢除京官之稱,規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稱“承務郎”以上,不過時俗仍沿舊習稱京官。

唐代的常參官在宋代稱為“升朝官”。這是對可以朝見皇帝和參加宴坐的中、高級官員的總稱。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內殿崇班以上均為升朝官。

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開府儀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為升朝官。又改侍從官以上官員每天赴垂拱殿朝見,稱為“常參(日參)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見,稱為“六參(每月六次)官”;另一種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赴紫辰殿朝見,稱為“朔參官”。

另外,又有幾種中央派出的外任官:宋代以節度使和觀察使合稱“兩使”。自唐末以來,節度使之權雖重而除授極濫。宋代派文臣知軍州事、代替節度使之職,于是節度使之權雖盡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親王、外戚及前任將相、大臣中有特殊資望者,方授以此官。但名為某某道或某某軍節度使,實際并不履任。

例如元豐中,鎮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傅韓絳為開府儀同三司、判大名府,其中鎮江軍節度使為虛銜,判大名府才是實際職務。凡節度使兼中書令或侍中或中書門下平章事者謂之使相,檢校官加節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謂之使相。節度觀察留后本是唐代藩鎮以其親信留充后務之稱,作為次于節度使一級的官名,后改為承宣使。此外,觀察、防御使、團練使以及刺史都作為虛銜,雖帶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為“遙郡”。

宋代的節度使、觀察使名存實亡,但兩使之下的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等幕職卻依然如故,就連防御、團練、軍事州都仍有幕職。作為入官的初階,這是一種奇特的制度。判官也有稱簽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簽判。簽判之下的幕職官,其實都是閑職。

宋江正因為處于小吏的地位,深知其中兇險,但又舍不得這份交易豐厚的工作。所以他出籍,挖地窨子;又廣交江湖人物,冒著風險“私放晁天王”。同時,他又極具野心和權力欲。為了真正當一回“官”,他甚至不惜在多人的反對下托關系促成“招安”。

即便招安成功,踏著弟兄們的鮮血,小吏宋江并沒當多大官。書中寫道: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宋徽宗定武臣官階五十三階,以第二十七階武功大夫,以代舊官皇城使,第二十八階武德大夫代舊官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使,是個中等偏下的位置。

但安撫使是個實差遣,但楚州是不可能設置安撫使(安撫使之職不是以州來委任的,而是以路為單位進行任命),安撫使照例兼任禁軍軍區的馬步軍都總管等軍事職官是正確的。

若從安撫使這個官職來看,小吏宋江是做了大官。

附:宋朝官職品級

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全為加官,不是常職。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為正一品)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光祿大夫,左右仆射為從一品。門下侍郞,中書侍郎,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臺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云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閣、直徽猷閣、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臺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御、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御、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御、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臺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諸承事、承奉郎,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準此。

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宋朝的官員品級十分復雜,分別由差遣、本官階、散官階、勛官、爵位,貼職等組成。

差遣:實際上做事的崗位,多數為臨時工。

本官階:又稱寄祿官,即享受怎么樣的待遇,名稱就是三公六部九卿等前代留下的官職。

散官階:實際等級,又以文資和武階對應文武大臣。

勛官:共十二轉,榮譽頭銜,并無實際作用。

爵位:榮譽頭銜加額外補貼,封邑與實封往往不一樣。

貼職:專為文人而設的榮譽稱號,如某館某閣大學士、學士等。

元豐改制時曾廢掉差遣以本官實任,以散官階定俸祿。

另附政和末年散官階:

文官:開府儀同三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議大夫、奉直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請郎、朝散郎、朝奉郎、承議郎、奉議郎、通直郎、宣教郎(原宣德郎,政和避宣德門改)、宣義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務郎、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從事郎、從政郎(崇寧時通仕郎,政和再換)、修職郎(崇寧時登仕郎,政和再換)、迪功郎(崇寧時將仕郎,政和再換)。

武官:太尉(政和新置)、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親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敦武郎、修武郎、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下班祗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格里拉县| 忻城县| 德江县| 二连浩特市| 四平市| 南涧| 丰原市| 廊坊市| 台南市| 额敏县| 沙坪坝区| 依兰县| 龙川县| 米脂县| 遂昌县| 东光县| 渑池县| 象山县| 金昌市| 莆田市| 松潘县| 湾仔区| 文安县| 藁城市| 天长市| 林口县| 华亭县| 积石山| 左权县| 无极县| 论坛| 新绛县| 成安县| 石嘴山市| 哈尔滨市| 邢台县| 青铜峡市| 息烽县| 云南省| 黔东|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