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香譜
  • 陳敬
  • 21119字
  • 2019-04-02 18:38:13

香異

都夷香

《洞冥記》〔1〕云:“香如棗核,食一顆,歷月不饑。或投水中,俄〔2〕滿大盂〔3〕也。”

 

【注釋】

〔1〕《洞冥記》:即《漢武帝別國洞冥記》,相傳為漢代術(shù)士郭憲(活躍于王莽、劉秀時期,生卒年待考)所撰。《洞冥記》是一部志怪小說集,書中記載了與漢武帝有關(guān)的神怪和傳說、奇聞逸事、神山仙境、丹方靈藥,以及外國異方風(fēng)土物產(chǎn)等,其中有關(guān)漢武帝和東方朔遇仙的奇聞多為他書所不載。《太平御覽》引述《洞冥記》此段文字作“跋途阇者,胡人也,剪發(fā)裸形,不食谷,惟飲清水,食都夷香,如棗核。食一斤,則歷月不饑。以一粒如粟大投清死晷,俄而滿大盂也”。

〔2〕俄:一會兒。

〔3〕盂(yú):中國古代一種盛液體的器皿。

 

【譯文】

《洞冥記》載:“都夷香如同棗核,吃一顆,一個月也不會餓。有人將其投入水中,一會兒大缸就滿了。”

荼蕪香

荼一作荃〔1〕

王子年《拾遺記》〔2〕云:“燕昭王〔3〕時,廣延國〔4〕進(jìn)二舞人,王以荼蕪香屑鋪地四五寸,使舞人立其上,彌日無跡〔5〕。香出波弋國〔6〕,浸地則土石皆香,著朽木腐草莫不茂蔚〔7〕,以薫枯骨則肌肉皆生〔8〕。”又見《獨異志》〔9〕

 

【注釋】

〔1〕荼一作荃:四庫版《陳氏香譜》作“荼一作荼”,查《拾遺記》《名香譜》等多數(shù)文獻(xiàn)均作“荃蕪香”,《香乘》《獨異志》等少數(shù)文獻(xiàn)則作“茶蕪香”,此處按多數(shù)文獻(xiàn)改為“荼一作荃”。

〔2〕王子年《拾遺記》:王嘉(?—390),字子年,東晉時期生活在北方前秦、后秦政權(quán)的方士,主要作品有《牽三歌》和《拾遺記》。《拾遺記》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是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原書十九卷二百二十篇,由于苻秦之際的戰(zhàn)亂而散失,后由南朝梁代的蕭綺綴拾合成為一部,改編為十卷。前九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nóng)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多荒唐怪誕的神話和道聽途說的傳聞,末卷記錄昆侖等八座仙山。

〔3〕燕昭王:即燕昭襄王姬平(前335—前279),是先秦燕國第三十九任國君,史稱燕昭襄王,簡稱昭王或襄王,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

〔4〕廣延國:據(jù)王嘉《拾遺記》載,廣延國在燕國以北七萬里,常常下青色的雪。

〔5〕跡:足跡。

〔6〕波弋國:郭憲《洞冥記》說“波祗國,亦名波弋國”,即下文進(jìn)獻(xiàn)“神精香”的國家。

〔7〕茂蔚:茂盛。

〔8〕肌肉皆生:四庫版《陳氏香譜》作“肌肉皆香”,據(jù)《拾遺記》改之。

〔9〕《獨異志》:唐人李亢(生卒年待考)所撰志怪小說集,原本十卷已散佚,傳世本為三卷。書中記述了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各類傳說和奇聞異事。其中部分內(nèi)容如女媧兄妹結(jié)為夫婦、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等事,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文獻(xiàn)中是出處最早的。

 

【譯文】

“荼”也寫作“荃”。

王子年《拾遺記》載:“燕昭王在位時,廣延國進(jìn)獻(xiàn)了兩名舞蹈演員。燕昭王用荼蕪香屑在地面鋪上四五寸,讓舞人立于其上,香屑上整日沒有留下一點足跡。荼蕪香出自波弋國,此香浸到地里,泥土和石頭都有香氣,枯朽的樹木和腐爛的草一挨著它,沒有不變茂盛的,用它來熏枯槁的骨頭,肌肉都生長了出來。”《獨異志》里也有記載。

 

【延伸閱讀】

據(jù)《拾遺記》記載,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北方的廣延國向其進(jìn)獻(xiàn)了兩名善于舞蹈的美人,一個名叫旋娟,一個名叫提謨,都生得玉質(zhì)冰肌、體輕氣馥,好不窈窕綽約。燕昭王用最上等的衣食招待她們,請她們住在最好的宮室中。

有一日,燕昭王登上崇霞臺召見旋娟和提謨,一揮衣袖,兩位便翩翩起舞。旋娟和提謨先后表演了三支舞蹈:第一支叫作《縈塵》,此名形容體態(tài)輕盈,可與浮塵相繚繞;第二支名為《集羽》,是說舞姿輕盈好像羽毛隨風(fēng)而動;最后一支稱作《旋懷》,比喻肢體纖細(xì),仿佛可以揣入袖中。三支舞畢,燕昭王又讓人在庭中用各種寶貝鋪出云霞、麒麟和鳳凰的圖案,稱之為“麟文之席”,又在“席上”灑下四五寸的荼蕪香香屑,讓兩位舞蹈家在上面表演。由于舞人的身體實在太輕了,遂有了“彌日無跡”的奇觀。旋娟和提謨起舞之時,一只白鸞不時飛入,銜來一千支莖條,莖條在空中自己便開花結(jié)果,落在地上的又生根發(fā)芽,后來每年要收獲一百次果實。

燕昭王又揮了揮衣袖,舞者便停止了舞蹈。昭王明白舞者乃神異之士,便讓她們住在崇霞臺,設(shè)下枕席以供寢宴,并派人日夜守衛(wèi)。有人說,這兩個舞者是九天玄女下凡所化的,因為燕昭王喜好神仙之術(shù)。之后,就沒有人知道旋娟和提謨在哪兒了,傳說漢水、長江、伊水和洛水的水邊都出現(xiàn)過她們的蹤跡,但莫衷一是,總歸,云游天下便對了。

辟寒香

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皆異國所獻(xiàn)。《杜陽雜編》〔1〕云:“自兩漢至皇唐,皇后、公主乘七寶輦〔2〕,四面綴五色玉香囊,中貯上四香,每一出游則芬馥滿道。”

 

【注釋】

〔1〕《杜陽雜編》:唐代蘇鶚(生卒年不詳)所撰筆記小說集。由于作者居住在武功杜陽川,故題作《杜陽雜編》。書共3卷,雜記唐代宗至唐懿宗十朝事,尤其有許多關(guān)于海外珍奇寶物的敘述,所載故事頗多荒誕。

〔2〕七寶輦:舊時皇帝坐的用多種寶物裝飾的車。

 

【譯文】

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都是外國所進(jìn)獻(xiàn)的。《杜陽雜編》載:“從兩漢到皇唐,皇后、公主乘坐七寶輦,輦的四面裝飾有五色玉香囊,香囊中藏有上述四種香,每次出游,都芳香滿道。”

 

【延伸閱讀】

實際上,《杜陽雜編》所講的是唐代同昌公主的故事。同昌公主是唐懿宗最喜愛的女兒,公主出嫁當(dāng)天,唐懿宗幾乎傾盡國庫來為公主置辦嫁妝。在《杜陽雜編》所列出的長長的嫁妝名單中,有珍珠連綴而成的連珠簾,有海外奇異鳥骨所造的卻寒簾,有諸多寶物合成的鷓鴣枕,有攢集羽毛編成的翡翠匣,有繡滿三千鴛鴦,華麗無比的神絲繡被……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以至于書中贊嘆:“自兩漢至皇唐,公主出降之盛,未之有也。”

同昌公主當(dāng)時乘坐的七寶步輦,四面都裝飾有五色香囊,囊中除了存放有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之外,還間雜了龍腦金屑。香囊表面是水晶、瑪瑙、犀角雕鏤而成的龍鳳花飾,再貼上珍珠玳瑁,用金絲作為流蘇。每每行至大街上,除了滿路的芬馥以外,那一片珠玉的晶瑩,都足照得觀者目眩。

 

【名家雜論】

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和金鳳香,與同昌公主眾多瑰寶級的嫁妝齊列,自然也是當(dāng)時非常著名的香品。例如辟寒香,據(jù)傳來自南洋丹丹國,有著“室中焚之,雖大寒必減衣”(《玉芝堂談薈》)、“一佩而遍室俱暖”(《林下詩談》)的奇異功效。辟邪香,據(jù)明代書畫家馬愈所撰《馬氏日抄》記載,又稱特迦香,“佩服之身體常香,神鬼畏伏其香,經(jīng)百年不壞”,“爇粒米許,其香聞于鄰屋,經(jīng)四五日不歇”。瑞麟香直到宋代,仍是宴席上的寵兒,詩人們用“瑞麟香軟飛瑤席,吟仙笑陪歡宴”“瑞麟香軟玉芙蓉,畫蠟?zāi)x到曉紅”等詩句,凝固了當(dāng)時的場景。至于金鳳香,由于材料的缺乏,暫時還無法揭開其謎底。

這四種香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令人唏噓的悲劇。在同昌公主所有的嫁妝中,有一支九玉釵,上面刻有九只鸞鳳,色各不同,并刻有兩字,曰“玉兒”,“工巧妙麗,殆非人工所制”。這支釵是金陵人進(jìn)獻(xiàn)的,公主當(dāng)初重酬了進(jìn)獻(xiàn)者。后來有一天,公主夢到一個女子,女子說:“南齊的潘淑妃將要來取九玉釵。”有人說,玉兒正是潘淑妃的小名。之后公主便一病不起,不久離開人世,年方二十。唐懿宗十分悲痛,下令處死了醫(yī)官韓宗卲等二十余人,其親族三百余人也鋃鐺入獄。懿宗思念公主不能自已,以仙音燭賜安國寺,冀追冥福。又令宮中伶人李可及創(chuàng)作了《嘆百年》,聞?wù)呓员9魉篮蟛痪茫沧谝柴{崩,一先一后正應(yīng)了“同昌”之號。

月支香

《瑞應(yīng)圖》〔1〕云:“天漢二年〔2〕,月支國〔3〕進(jìn)神香。武帝取視之,狀若燕卵,凡三枚,似棗。帝不燒,付外庫〔4〕。后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疾,眾使者請燒香一枚,以辟疫氣。帝然〔5〕之,宮中病者差〔6〕。長安百里內(nèi)聞其香,積數(shù)月不歇。”

 

【注釋】

〔1〕《瑞應(yīng)圖》:相傳由南朝梁代人孫柔之所撰,全書共十卷,主要記載了天地瑞應(yīng)之事。所謂瑞應(yīng),是指瑞兆降臨以應(yīng)帝德。古人相信對于有德行的皇帝,上天將會降下祥瑞來呼應(yīng)。

〔2〕天漢二年:天漢(前100—前97)是漢武帝使用的第八個年號,天漢二年即公元前99年。

〔3〕月(ròu)支國:即月氏國,西域古國。月氏一族公元前2世紀(jì)以前居住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后敗于匈奴和烏孫而遷徙到中亞地區(qū),其巔峰時期曾建立貴霜帝國,與當(dāng)時漢朝、羅馬、安息并列。

〔4〕外庫:宮外的倉庫。與內(nèi)庫相對。

〔5〕然:同“燃”。

〔6〕差(chài):病愈。后作“瘥”。

 

【譯文】

《瑞應(yīng)圖》載:“天漢二年,月支國進(jìn)獻(xiàn)神香。漢武帝取香觀看,其形狀如同燕子的卵,一共三枚,好像棗子一樣。漢武帝沒有焚它,而是交付給宮外的府庫。后來,長安城里起了大瘟疫,宮中得病的人很多,月支國使者請求燒一枚神香,以驅(qū)除瘟疫之氣。皇帝遂將香點燃,宮中生病的人都康復(fù)了。長安城百里之內(nèi)都能聞到其香氣,聚集數(shù)月也不消散。”

振靈香

《十洲記》〔1〕云:“生西海中聚窟洲,大如楓,而葉香聞數(shù)百里,名曰返魂樹。伐其根于玉釜〔2〕中,取汁如飴〔3〕,名曰驚精香,又曰振靈香,又曰返生香,又曰馬積香,又曰郄死香,一種五名,靈物也。死者未滿三日,聞香氣即活。延和〔4〕中,月氏〔5〕遣使貢香四兩,大如雀卵,黑如葚。”

 

【注釋】

█鴨爐

形制多作鴨狀,故名。一般放置于臥室使用。宋代范成大《西樓秋晚》詩:“晴日滿窗鳧鶩散,巴童來按鴨爐灰。”

〔1〕《十洲記》:神話志怪小說集,全名《海內(nèi)十洲記》,舊本題西漢東方朔撰,或為后人假托其名。《十洲記》記載了漢武帝聽西王母說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見東方朔問十洲所有的異物,后附滄海島、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侖五條。《十洲記》描寫了許多異域奇物,同時保存了不少神話及仙話材料。

█古代女子焚香圖

〔2〕釜(fǔ):古代炊器,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鍋。

〔3〕飴:用麥芽制成的糖漿。

〔4〕延和:漢武帝第十個年號,即公元前92—前89年。

〔5〕月氏:四庫版《陳氏香譜》作“月氐”,顯誤,改之。

 

【譯文】

《十洲記》載:“振靈香生長在西海中的聚窟洲,其樹大如楓,葉有香氣,數(shù)百里都能聞到,名叫返魂樹。砍伐返魂樹樹根,放置于炊器中,取出的如同麥芽糖漿一樣的樹汁,叫作驚精香,又叫振靈香、返生香、馬積香、郄死香,同一種香而有五個名字,是一種珍奇神異之物。去世未滿三日的人,聞到香氣即能復(fù)活。延和年間,月氏國派遣使者進(jìn)貢此香,重約四兩,大如雀卵,色黑如桑葚。”

 

【延伸閱讀】

《十洲記》記載的西海聚窟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據(jù)此書描述,這個謎一般的地方住著無數(shù)的仙人和靈官,廣布著他們的宮門殿宇,同時還棲息著獅子、辟邪、鑿齒、天鹿和長牙銅頭鐵額之獸等神奇的動物。聚窟洲上有一座大山,形狀像鳥,又像人,所以叫作神鳥山,返魂樹即是這座山的特產(chǎn)。

返魂樹有一個神奇的特點,當(dāng)人用手指敲其樹干,會自動發(fā)出群牛吼叫一樣的聲音,震人心神。驚精香是用返魂樹的樹根,微火煎制而成的糖漿狀黑色液體。李時珍認(rèn)為,驚精香與上一條的月支香同屬一種,所以將兩種香在《本草綱目》中同歸一條。對于“死者未滿三日,聞香氣即活”的說法,李時珍雖然覺得有些怪誕,但依然留出了余地,他說“理外之事,容或有之,未可便指為繆也”,體現(xiàn)了其對未知的敬畏。

神精香〔1〕

《洞冥記》云:“波岐國獻(xiàn)。神精香,一名筌蘼草,一名春蕪草。一根百條,其枝間如竹節(jié)柔軟,其皮如絲,可以為布,所謂春蕪布,亦曰香筌〔2〕布。又曰如冰紈〔3〕,握之一片,滿身皆香。”

 

【注釋】

〔1〕神精香:葉庭珪《名香譜》認(rèn)為神精香即前文的荼蕪香。

〔2〕筌:同“荃”,香茸。

〔3〕冰紈:潔白的細(xì)絹。

 

【譯文】

《洞冥記》載:“波岐國進(jìn)獻(xiàn)了神精香。神精香又名筌蘼草、春蕪草。一株根上生百根莖條,莖條之間像竹枝一樣交叉著,神精香的莖節(jié)柔軟,草皮如同絲一般,可以織成布,稱之為春蕪布,也叫作香筌布。也有人說春蕪布如同潔白的細(xì)絹,將一片春蕪布握在手中,滿身都是香氣。”

臍香〔1〕

《酉陽雜俎》云:“出波斯國,拂林呼為頂勃梨咃。長一丈余,圍一尺許〔2〕,皮色青,薄而極光凈,葉似阿魏〔3〕,每三葉生于條端,無花結(jié)實。西域人常以八月伐之,至冬抽新條,極滋茂〔4〕,若不翦除,反枯死。七月斷其枝,有黃汁,其狀如蜜,微有香氣,入藥療百病。”

 

【注釋】

〔1〕(bié)臍香:波斯語birzai的漢譯,為傘形科植物白松香的樹脂,原產(chǎn)于敘利亞、波斯。

〔2〕圍一尺許:四庫版《陳氏香譜》作“一尺許”,據(jù)《酉陽雜俎》增“圍”字。

〔3〕阿魏:傘形科植物新疆阿魏或阜康阿魏的樹脂。

〔4〕滋茂:生長茂盛。

 

【譯文】

《酉陽雜俎》載:“臍香出自波斯國,拂林國稱之為頂勃梨咃。臍香樹高一丈多,樹圍一尺多,青色的樹皮較薄但極為光滑干凈,葉子如同阿魏,常有三片葉子生于枝條的頂端,不開花就能結(jié)果。西域人常常在八月砍伐樹枝,到了冬天便抽出新條,并長得極為茂盛,可是如果不剪除樹枝,樹反而會枯死。七月砍斷樹枝,有黃色的汁液滲出,性狀如同蜂蜜,發(fā)出微微的香氣,入藥可以治療百病。”

兜末香〔1〕

《本草拾遺》云:“燒之去惡氣,除病疫。”《漢武故事》〔2〕云:“西王母降,上燒是香。兜渠國〔3〕所獻(xiàn),如大豆。涂宮門,香聞百里。關(guān)中大疫,死者相枕藉〔4〕,燒此香,疫即止。”《內(nèi)傳》〔5〕云:“死者皆起。”此則靈香,非中國所致。

 

【注釋】

〔1〕兜末香:《證類本草》《圖經(jīng)衍義本草》作“兜木香”。

〔2〕《漢武故事》:又名《漢武帝故事》,志怪小說,共一卷,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不早于魏晉,記載漢武帝從出生到死茂陵的傳聞逸事。

〔3〕兜渠國:其國不詳,或為傳說所杜撰國名。

〔4〕枕藉(jiè):橫七豎八地躺在一起。

〔5〕《內(nèi)傳》:或為《漢武帝內(nèi)傳》。神話志怪小說,共一卷,后人偽托班固或葛洪之名所作。故事同樣自漢武帝出生時寫起,直至其殯葬。書中道教意味濃郁,對西王母下降會武帝之事描敘極為詳盡。

 

【譯文】

《本草拾遺》載:“燒兜末香能去惡氣,除病疫。”《漢武故事》載:“西王母降臨時,漢武帝燒的就是此香。此香乃兜渠國所進(jìn)獻(xiàn),形狀如大豆。涂在宮門上,香氣百里內(nèi)可聞。關(guān)中地區(qū)發(fā)生大瘟疫,病死的人雜亂相枕,焚燒此香,瘟疫便停止了。”《內(nèi)傳》載:“死去的人都活過來了。”此靈香,不是在中國能得到的。

沉榆香〔1〕

《封禪記》〔2〕云:“黃帝列珪玉〔3〕于蘭蒲席上,然沉榆香,舂〔4〕雜寶為屑,以沉榆膠和之若泥〔5〕,以分尊卑華夷之位。”

 

【注釋】

〔1〕沉榆香:其植物來源待考。

〔2〕《封禪(shàn)記》:較為著名的《封禪記》有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侍官馬第伯所作的《封禪儀記》(史稱《漢封禪記》),以及宋真宗趙恒命令文臣丁謂、李宗諤等人編修的《大中祥符封禪記》。黃帝燃沉榆香的典故最早出自東晉時期的《王子年拾遺記》,該書注明此事出自《封禪記》。因此此處《封禪記》可能是指已經(jīng)散佚的《漢封禪記》。

〔3〕珪(guī)玉:即玉圭(guī),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也稱作“珪”,長條形,上尖下方,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

〔4〕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

〔5〕和之若泥:《拾遺記》作“和之為泥以涂地”。

 

【譯文】

《封禪記》載:“黃帝將玉圭排列在蘭草和蒲草做成的席子上,點燃沉榆香,再將各種寶物搗為碎屑,用沉榆香膠調(diào)和成泥,用來區(qū)分尊卑華夷的地位。”

千畝香

《述異記》云:“南郡〔1〕有千畝香林,名香往往出其中。”

 

【注釋】

〔1〕南郡:始置于秦朝,治所在江陵縣(今湖北荊州),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治所在湖北公安,唐代更名為江陵郡。

 

【譯文】

《述異記》載:“南郡有千畝香樹林,名香往往出于其中。”

█《清獻(xiàn)焚香》

焚香最初的作用是用于祭祀,后來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和應(yīng)用。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認(rèn)為,通過焚香可以使自己所信仰的那個神能夠收到我們所表達(dá)的愿望。

沉光香

《洞冥記》云:“涂魂國貢,暗中燒之有光,而堅實難碎,太醫(yī)院〔1〕以鐵杵舂如粉而燒之。”

 

【注釋】

〔1〕太醫(yī)院:古代專為上層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醫(yī)政及醫(yī)療保健組織。

 

【譯文】

《洞冥記》載:“沉光香由涂魂國所貢,黑暗中燃燒會發(fā)光,沉光香堅實難碎,太醫(yī)院用鐵杵將其搗成粉狀來燒。”

十里香

《述異記》云:“千年松香,聞于十里。”

 

【譯文】

《述異記》載:“十里香是千年松香,隔十里都能聞到。”

威香

孫氏《瑞應(yīng)圖》云:“瑞草,一名威蕤〔1〕,王者禮備〔2〕,則生于殿前。”又云:“王者愛人命,則生。”

 

【注釋】

〔1〕威蕤(ruí):百合科植物玉竹,根可入藥。

〔2〕備:盡。

 

【譯文】

孫氏《瑞應(yīng)圖》載:“此香為瑞草,又名威蕤,王者盡了應(yīng)盡之禮,才會出生在殿前。”又載:“王者愛惜人命,才會長出來。”

返魂香

洪氏云:“司天主簿〔1〕徐肇,遇蘇氏子德哥者〔2〕,自言善合返魂香,手持香爐,懷中取如白檀末撮〔3〕于爐中,煙氣裊裊直上,甚于龍腦。德哥微吟曰:‘東海徐肇欲見先靈,愿此香煙用為導(dǎo)引,盡見其父母曾高〔4〕。’德哥云:‘但死八十年已前則不可返矣。’”

 

【注釋】

〔1〕司天主簿:司天監(jiān)的主簿。司天,即司天監(jiān),是掌管觀察天文、推算歷法的中央機(jī)構(gòu)。主簿,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2〕蘇氏子德哥者:即名叫蘇德哥的人。

〔3〕撮(cuō):用手指捏取細(xì)碎的東西。

〔4〕曾高:曾祖。

 

【譯文】

洪芻說:“司天主簿徐肇,遇到一個叫蘇德哥的人,說自己擅長合成返魂香。蘇德哥手持香爐,從懷中取出像白檀一樣的粉末撮細(xì)置于爐中,煙氣裊裊直上,比龍腦香更好。德哥念咒說:‘東海徐肇想要見到先祖的靈魂,希望此香的煙氣能夠用來作為引導(dǎo),全部見到他的父母曾祖。’德哥說:‘只是,八十年前去世的就不能回來了。’”

 

【延伸閱讀】

返魂香的傳說在古代有多個版本,有時是一種單獨的香藥,有時又是一種和香。返魂香被收錄進(jìn)《海藥本草》《證類本草》等著作,最初可能是一種驅(qū)除瘟疫、使人擺脫假死狀態(tài)的香藥,后來逐漸演變?yōu)槠鹚阑厣⒄徐`降魂的仙藥。

蘇德哥與返魂香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文臣錢易的《洞微志》中。據(jù)說司天主簿徐肇年幼失去雙親,所以很希望能夠拜祭父母和曾祖。恰好蘇德哥經(jīng)常給員外們調(diào)制返魂香,于是便對徐肇說,等到半夜來吧。到了夜半時分,蘇德哥用返魂香作起法來,念完咒語后不久,驚風(fēng)拂動幕簾,徐肇的曾祖父母竟然全出現(xiàn)了。徐肇哭泣而拜,細(xì)細(xì)看了看親祖,衣冠裝束和真的一模一樣。至親們對他說:“今日這樣美好的聚會,實在太難得了。”飲完酒后,親人們徐徐走出簾幕,便化為煙霧飄走了。

茵墀(chí)香

《拾遺記》云:“靈帝熹平三年〔1〕,西域所獻(xiàn),煮為湯,辟癘。宮人以之沐浴,余汁入渠,名曰流香之渠。”

 

【注釋】

〔1〕靈帝熹平三年:即174年。熹平(172—178)是漢靈帝劉宏的第二個年號。

 

【譯文】

《拾遺記》載:“茵墀香是靈帝熹平三年西域所獻(xiàn),煮成湯汁,可辟除戾氣。宮里人用它來沐浴,剩下的湯汁則倒入溝渠,叫作流香之渠。”

千步香〔1〕

《述異記》云:“出海南,佩之香聞千步也。今海隅〔2〕有千步草,是其種也。葉似杜若而紅碧相雜。”

《貢籍》〔3〕云:“日南郡〔4〕貢千步香是也。”

 

【注釋】

〔1〕千步香:其植物來源待考。

〔2〕海隅:海角,常指僻遠(yuǎn)的地方。

〔3〕《貢籍》:可能是記載貢獻(xiàn)之事的名冊。

〔4〕日南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設(shè)于今越南中部的行政單位。因位于北回歸線以南,一年中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太陽從北面照射,因而日影在南,故稱“日南”。東漢后期,日南郡南部占婆國興起,不斷侵犯蠶食日南郡,遂于南齊以后撤廢。

 

【譯文】

《述異記》載:“千步香出自南海,佩戴起來香氣千步外都能聞到。如今海角處也有千步草,就是這種,葉子似杜若而紅綠相雜。”

《貢籍》載:“日南郡所貢的千步香就是這個。”

飛氣香

《三洞珠囊〔1〕·隱訣》云:“真檀之香,夜泉玄脂、朱陵〔2〕飛氣之香,返生之香,真人所燒之香。”

 

【注釋】

〔1〕《三洞珠囊》:道教類書,唐代道士王懸河(生卒年不詳)所修。該書輯錄了二百一十二種三洞道書精要,故名《三洞珠囊》。內(nèi)容多系古代神話故事及南北朝以前道士事跡,也輯錄有關(guān)于內(nèi)外丹和齋儀戒律等內(nèi)容。該書保存了不少已佚失的道書,為研究唐以前道教史的重要文獻(xiàn)。

〔2〕朱陵:朱陵洞天,道家所稱三十六洞天之一,在南岳衡山。

 

【譯文】

《三洞珠囊·隱訣》載:“真檀之香,夜泉玄脂、朱陵飛氣之香,返生之香,是真人所燒之香。”

█佚名 《香爐、獅子、鳳凰圖》

五香

《三洞珠囊》云:“五香樹,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一葉開五節(jié),五五相對,故先賢名之。五香之末燒之十日,上徹九皇〔1〕之天。即青目香〔2〕也。”《雜修養(yǎng)方》〔3〕云:“五月一日取五木煮湯浴,令人至老鬢發(fā)黑。”徐鍇〔4〕注云:“道家以青木為五香,亦名五木。”

 

【注釋】

〔1〕九皇:道教神名。傳說天、地、人各有三皇,總為九皇,包括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和六御(中央玉皇大帝、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極長生大帝、東方東極青華大帝、西方太極天皇大帝、大地之母)。

〔2〕青目香:即青木香。

〔3〕《雜修養(yǎng)方》:其書不詳,待考。

〔4〕徐鍇(920—974):南唐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

 

【譯文】

《三洞珠囊》載:“五香樹,一株有五根,一莖有五枝,一枝有五葉,一葉開五節(jié),五五相對,所以先賢稱為五香。燃燒五香粉末十日,煙氣能上達(dá)九皇所在的天界。五香即是青目香。”《雜修養(yǎng)方》載:“五月一日取五木香來煮湯沐浴,能使人到了老年仍然鬢發(fā)烏黑。”徐鍇注稱:“道家把青木香當(dāng)作五香,也叫作五木香。”

石葉香

《拾遺記》云:“此香迭迭〔1〕如云母〔2〕,其氣辟癘。魏文帝時,題腹國〔3〕所獻(xiàn)。”

 

【注釋】

〔1〕迭迭:即疊疊,層層相加的樣子。

〔2〕云母:鋁硅酸鹽礦物,具有層狀構(gòu)造。

〔3〕題腹國:其國待考。

 

【譯文】

《拾遺記》載:“這種香層層疊疊如同云母,其香氣可以辟除戾氣。魏文帝時題腹國所進(jìn)獻(xiàn)。”

祗精香

《洞冥記》云:“祇精香,出涂魂國,燒此香魑魅〔1〕精祇〔2〕皆畏避。”

 

【注釋】

〔1〕魑(chī)魅(mèi):山神。

〔2〕祇(qí):地神。

 

【譯文】

《洞冥記》載:“祗精香出自涂魂國,燒起此香地上的神鬼精怪都會畏懼而躲避。”

雄麝香

《西京雜記》〔1〕云:“趙昭儀〔2〕上姊飛燕〔3〕三十五物,有青木香、沉木香〔4〕、九真〔5〕雄麝香。”

 

【注釋】

〔1〕《西京雜記》: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系指西漢都城長安。該書記錄西漢雜史,既有歷史,亦有許多遺聞逸事,“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等故事均首出其中。作者未有定論,一云漢代劉歆,一云東晉葛洪。

〔2〕趙昭儀:趙合德(?—前7),即趙飛燕的妹妹。飛燕入宮后受成帝寵愛,因而援引其妹趙合德入宮隨侍漢成帝,后來趙飛燕立為皇后,趙合德被立為昭儀。

〔3〕飛燕:即趙飛燕(前45—前1),漢成帝皇后,原名宜主,因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稱“飛燕”。

〔4〕沉水香:四庫版《陳氏香譜》作“沉木香”,顯誤,據(jù)洪芻《香譜》改。

〔5〕九真:即九真郡,古代中國行政區(qū)名,位于今越南中北部。漢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置此郡,治胥浦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余里),屬交州。后唐長興二年(931),交趾土將楊廷藝起兵驅(qū)逐南漢在交州的勢力,其后九真歸于獨立的越南。

 

【譯文】

《西京雜記》載:“趙昭儀進(jìn)獻(xiàn)其姐姐趙飛燕的三十五件物品中,有青木香、沉水香和九真郡的雄麝香。”

 

【延伸閱讀】

趙氏姐妹的野史故事在古代流傳甚廣,明代文學(xué)家王世貞編撰的傳奇小說《艷異編》援引《西京雜記》,完整羅列了趙合德為了恭賀其姐飛燕榮膺皇后而特別贈予的三十五件寶物。從這些寶物的名單,可以瞥見當(dāng)時上層社會奢侈品的豐富程度,它們分別是:金華紫輪帽、金華紫羅面衣、織成上襦、織成下裳、五色紋綬、鴛鴦襪、鴛鴦被、鴛鴦褥、金錯繡襠(用金線繡成圖案花紋的背心)、合歡圓珰(耳環(huán))、五色文玉環(huán)、七寶綦履、同心七寶釵、黃金步搖(頭飾)、琥珀枕、龜文枕、珊瑚、瑪瑙、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華扇、五明扇、回風(fēng)扇、云母屏風(fēng)、琉璃屏風(fēng)、五層金博山香爐、椰葉席、同心梅、含枝李(水果)、青木香、沉水香、香螺卮(香螺做成的酒杯)、九真雄麝香和七枝燈。

蘅蕪香

《拾遺記》云:“漢武帝夢李夫人〔1〕授以蘅蕪之香,帝夢中驚起,香氣猶著衣枕,歷月不歇。”

 

【注釋】

〔1〕李夫人(生卒年不詳):西漢著名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漢武帝劉徹的寵妃。

█〔清〕任薰 《瑤池霓裳圖》

該畫作是一幅設(shè)色畫。圖中瑤池之上云霧、香氣彌漫,眾仙女正吹奏各種樂器,仙樂裊裊中,王母乘著彩鳳,從云端徐徐降落。畫面淡雅空靈,雋永秀美。

 

【譯文】

《拾遺記》載:“漢武帝夢見李夫人贈予他蘅蕪之香。皇帝夢中驚醒,香氣仍然留在睡衣和枕頭上,經(jīng)過一個月也沒消失。”

 

【名家雜論】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據(jù)《史記》記載,李夫人的出現(xiàn)與這首傳世名曲密切相關(guān)。當(dāng)她的兄長李延年翩翩起舞、吟唱此曲時,漢武帝在一旁暗自嘆息:“唱得真好啊!可世上真有這樣的美人嗎?”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便對漢武帝說:“李延年有一個非常擅長舞蹈的妹妹。”武帝便召見李夫人,發(fā)現(xiàn)她確實妙麗善舞,心里極喜歡,便將她納為妃子。

可惜李夫人紅顏薄命。在她去世之后,漢武帝思念之至。據(jù)東晉王嘉《拾遺記》描述,漢武帝失去李夫人后,常于池中泛舟,讓女伶唱起自己所作的表達(dá)思念的曲子,聞聲悲不自已。于是侍者進(jìn)獻(xiàn)美酒供漢武帝消愁,武帝飲醉,臥于延涼室之中,遂夢到李夫人贈予蘅蕪之香,延涼室也因此改名為“遺芳夢室”。從此武帝夜夜渴望再夢李夫人,但自那以后,李夫人再也沒有在夢中出現(xiàn)。

于是武帝召見一位名叫李少君的方士,問其是否有方法讓自己與李夫人相見。李少君說:“方法是有的,在暗海之中,有一種像羽毛一樣輕盈的‘潛英之石’,其色正青,天寒的時候石頭是溫暖的,天熱的時候石頭是冰涼的,用這塊石頭雕刻人形,與真人無異。這塊石頭能夠讓李夫人的魂魄依附,并且能翻譯人的語言,不過只能聽出聲音,卻感覺不到氣息的流動。并且,人只能遙遙望一下,不能在同一帳中相見。”

漢武帝按照李少君所說的方法,耗費十年光陰和千名水手,尋到潛英之石,命工匠按照李夫人的畫像刻好,放在輕紗帷幕之中,果然如李夫人再世。漢武帝非常高興,想要走近上去,卻被李少君攔阻:“那石上有毒,宜遠(yuǎn)觀而不可逼近。陛下萬乘之軀,不要被精魅之物迷惑!”漢武帝采納了李少君的建議。

見過李夫人石像后,李少君便將石像打碎成粉,做成藥丸讓武帝服下,從此漢武帝再也沒有夢到李夫人,于是修筑了一座夢靈臺,每年祭祀這位佳人。

蘅薇香

賈善翔《高道傳》〔1〕云:“張道陵〔2〕母夫人〔3〕自魁星〔4〕〔5〕蘅薇香,授之遂感而孕。”

 

【注釋】

〔1〕賈善翔《高道傳》:賈善翔(1086—?)為北宋著名道士,號“蓬丘子”,著有《高道傳》十卷,收集百余名高道事跡,其書已佚。

〔2〕張道陵(34—156):道教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張?zhí)鞄煟小独献酉霠栕ⅰ罚c葛玄、許遜、薩守堅并稱道教四大天師。

〔3〕母夫人:對別人母親的尊稱。

〔4〕魁星:中國古代星宿名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

〔5〕中:得到。

 

【譯文】

賈善翔《高道傳》載:“張道陵的母親從魁星那里得到蘅薇香,魁星將香授予她,于是張母感應(yīng)而受孕。”

 

【延伸閱讀】

蘅薇香之于張?zhí)鞄煟腿缤橄愫蜎]藥之于耶穌基督。前者是真人降世前的征兆,后者是圣人降世后的贈禮,總之在各自的宗教中,它們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元人趙道一編撰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張道陵的母親最初夢見天神從北斗魁星下凡,落地有一丈之高。這位身穿繡衣的天神贈予她蘅薇之香。醒來之后,張夫人覺得衣服和居室都有奇異的香氣,幾個月都不消散,后來便有了身孕,并在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的正月十五誕下了張道陵。當(dāng)時,黃色的祥云覆蓋了房間,紫色的瑞氣充盈著庭院,屋里的光線和氣體如同日月輝映。分娩之時,張夫人又嗅到了蘅薇香氣,十天之后方才消失。

基于這個傳說,道教對蘅薇之香不吝溢美之詞。《諸師圣誕沖舉酌獻(xiàn)儀》收羅了張?zhí)鞄熒饺盏募牢模瑢懙溃骸疤焐限哭保浨лd生仙之旦;人間蕉荔,表一時慶圣之心。”北宋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寫下《瑤臺月·元宵慶賞》一詞,專門祝頌張?zhí)鞄熣Q辰,其中“蘅薇香滿元宵景,耀天目,神光如鏡”,描繪的正是天師在芬芳中誕生的神話場景。

文石香

洪氏說:“卞山在潮州,山下產(chǎn)無價香。有老姥〔1〕拾得一文石,光彩可玩〔2〕,偶墜火中,異香聞于遠(yuǎn)近,收而寶之,每投火中,異香如初。”

 

【注釋】

〔1〕老姥:老婦人。

〔2〕玩:把玩。

 

【譯文】

洪芻說:“卞山在潮州,山下出產(chǎn)十分寶貴的香料。有老婦人撿到一塊有花紋的石頭,光澤絢麗可供把玩。一次石頭偶然掉進(jìn)火里,奇異的香氣遠(yuǎn)近都能聞到,于是收藏起來當(dāng)作寶貝。每次再將它投進(jìn)火中,會發(fā)出剛開始一樣的異香。”

金香

《三洞珠囊》云:“司命君王易度〔1〕〔2〕游于東坂廣昌之域,長樂之鄉(xiāng),天女灌以平露金香、八會之湯、珍瓊鳳玄脯。”

 

【注釋】

〔1〕司命君王易度:道教神仙南極長生司命君,俗稱“南極仙翁”或“壽星”,王為其姓,易度為其字。

〔2〕誕:四庫版《陳氏香譜》作“游”,查《三洞珠囊》《云笈七簽》等道書均作“誕”,故改之。

 

【譯文】

《三洞珠囊》載:“司命君王易度誕生在東坂的廣昌之域、長樂之鄉(xiāng),天女用平露金香、八會之湯、珍瓊鳳玄脯為他灌洗。”

百和香

《漢武內(nèi)傳》〔1〕云:“帝于七月七日設(shè)坐殿上,燒百和香,張罽〔2〕錦幛〔3〕,西王母乘紫云車而至。”

 

【注釋】

〔1〕《漢武內(nèi)傳》:即《漢武帝內(nèi)傳》,參見“兜末香”條相關(guān)注釋。

〔2〕罽(jì):用毛做成的氈子一類的東西。

〔3〕錦幛:色彩鮮明華麗的整塊布帛。

 

【譯文】

《漢武帝內(nèi)傳》載:“武帝于七月七日在殿上安置座席,焚燒百和香,鋪開毛氈和錦幛,西王母乘坐紫云車而來。”

 

【延伸閱讀】

百和香,顧名思義,是由許多種香料和合而成的。《太平御覽》引《漢武內(nèi)傳》說,漢武帝七夕之日等待同西王母幽會時,“以紫羅薦地,燔百和香,燃九微燈”。南朝梁代官員何遜所撰《何水部集》有《七夕》一詩,描繪的就是這個故事:“仙車駐七襄,鳳駕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風(fēng)吹百和香。來歡暫巧笑,還淚已沾妝。依稀如洛汭,倐忽似高唐。別離未得語,河漢漸湯湯。”與何遜同代的吳均作有《行路難》一詩,其中也有名句“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與都梁”。可見,南朝時期百和香已是有名的香品。唐代藥學(xué)家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中,載有百和香的具體制法:“沉水香五兩,甲香、丁子香、雞骨香、兜婁婆香各二兩,薰陸香、白檀香、熟捷香、碳末各二兩,零陵香、藿香、青桂皮、白漸香、青木香、甘木香各一兩,雀頭香、蘇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兩,上二十味末之,酒漉令軟,再宿,酒氣歇,以白蜜和,納瓷器中,蠟紙封,勿令泄,冬月開取用,大佳。”

《洞冥記》云:“金日〔1〕既入侍,欲衣服香潔,變膻酪〔2〕之氣,乃合一香以自熏,武帝亦悅之。”

 

【注釋】

█〔明〕杜堇 《仕女圖》(局部)

《仕女圖》長卷,筆法簡潔,意境生動。畫中描繪了明代宮廷女子的生活,她們穿著艷麗的服飾,涂抹名貴香粉,體現(xiàn)了宮廷女性的優(yōu)雅與富貴。

〔1〕金日(dī)(前134—前86),西漢名臣,匈奴休屠王太子。霍去病西破匈奴,單于想要殺掉打敗仗的昆邪、休屠二王,二王遂打算降漢。行動前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殺掉休屠王率部投降,時年14的金日隨之淪為漢朝官奴,以養(yǎng)馬為業(yè)。一日漢武帝在宮中宴游享樂,詔令閱馬助興,看到金日“八尺二寸、容貌甚嚴(yán)、馬又肥好”,感到很驚訝,就問起金日的情況。得知金日身世后,漢武帝賜金日湯沐和衣冠,拜為馬監(jiān),之后升遷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金日謹(jǐn)言慎行,深受武帝信任。漢武帝駕崩前,托大臣霍光與金日輔佐漢昭帝。昭帝即位后,金日擔(dān)起重任,鞠躬盡瘁,死后謚號曰敬,陪葬茂陵。

〔2〕膻酪:帶膻味的奶酪。

 

【譯文】

《洞冥記》載:“金日已經(jīng)入朝侍奉,想讓衣服芳香潔凈,改變身上膻味奶酪的味道,便合成一種香來熏自己,武帝也對此感到高興。”

百濯香

《拾遺記》云:“孫亮〔1〕為寵姬四人合四氣香,皆殊方〔2〕異國所獻(xiàn)。凡經(jīng)踐躡〔3〕宴息〔4〕之處,香氣在衣,雖濯浣〔5〕,彌年不散,因名百濯香。復(fù)因其室曰思香媚寢。”

 

【注釋】

〔1〕孫亮(243—260):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

〔2〕殊方:遠(yuǎn)方。

〔3〕踐躡(niè):踩踏、行走。

〔4〕宴息:宴樂和安居。四庫版《陳氏香譜》作“安息”,據(jù)《拾遺記》改。

〔5〕濯(zhuó)浣(huàn):洗滌衣物。

 

【譯文】

《拾遺記》載:“孫亮為四名寵姬調(diào)和的四氣香,都是遠(yuǎn)方異國所進(jìn)獻(xiàn)的。凡是經(jīng)過她們行走、宴會、休息的地方,香氣沾到衣服上,即使洗滌香氣也終年都不消散,所以名叫百濯香。她們的居室也因此被稱為思香媚寢。”

 

【延伸閱讀】

據(jù)《王子年拾遺記》記載,吳王孫亮制作了一面精致的琉璃屏風(fēng),極薄且晶瑩透澈。每當(dāng)清朗的月夜,孫亮便舒展屏風(fēng),與四位愛姬坐于其內(nèi),談風(fēng)賞月。從屏風(fēng)外面往里望,透明得仿佛沒有東西隔擋一般,而妙就妙在屏風(fēng)雖通透如此,香氣卻不會外泄。吳王的四位愛姬都生得國色天香,分別名叫朝姝、麗居、洛珍和潔華。就在這座屏風(fēng)內(nèi),孫亮利用遠(yuǎn)方海國的貢物為四位愛姬分別制作了四種香。香氣沾衣,百浣不歇,因而有百濯香之名。因為香最初是為四位愛姬而制作的,因此人們也用美人的名字來分別稱呼“四氣香”為朝姝香、麗居香、洛珍香和潔華香。孫亮每次外出,都會帶著四位美人同車同席。仆人們在侍奉四位美人的時候,須得按照上述名字的次序先后服侍,不容有亂。

蕓輝香

《杜陽雜編》:“元載〔1〕造蕓輝堂。蕓輝者,香草也,出于闐〔2〕國,其白如玉,入土不朽,為屑以涂壁。”

 

【注釋】

〔1〕元載:中唐大臣,唐代宗時曾任宰相。

〔2〕于闐(tián):西域古國名,在今之新疆和田。

 

【譯文】

《杜陽雜編》載:“元載建造了蕓輝堂。蕓輝是一種香草,出自于闐國,白色如同玉石,入土不會腐爛,制成碎屑可以涂墻壁。”

九和香

《三洞珠囊》云:“天人玉女搗羅天〔1〕香,持擎玉爐,燒九和之香。”

 

【注釋】

〔1〕羅天:即大羅天,是道教“三十六天”體系中的最高天,為元始天尊的道場。

 

【譯文】

《三洞珠囊》載:“天上的神仙和仙女手搗羅天香,拿著擎玉爐,燒九和香。”

 

【延伸閱讀】

九和香并非傳說中的香料,天師道經(jīng)典《正一法文法箓部儀》(據(jù)學(xué)者考證,或成書于南朝晚期)便提到了九和香,說這種香焚燒之后能飄到九里之外,令神明充分地察覺到燒香者的誠意。《法箓部儀》記載了這種古老合香的配方,乃是用沉木香一斤、青木香三兩、甲香三兩、熏陸香一斤、詹唐香三兩、燮香(燮,調(diào)和之意,燮香可能本身就是一種和香)一斤、青漸香(其香不詳)一斤、雀頭香一斤、大干棗二十枚等九味不同的原料,用白蜜調(diào)和,使它們黏結(jié)在一起,再放置于密閉的容器中封存三天三夜精制而成。這種香的合成法通常是宗派內(nèi)部交流而不隨意外傳的,焚燒之法亦有講究,需要將此香與各種丹藥合在一起點燃,再分放在不同的容器中,確保氣體不泄漏,如此才能招引神明。

罽賓〔1〕

《盧氏雜說》〔2〕:“楊牧〔3〕嘗召崔安石〔4〕,食盤前置香一爐,煙出如樓臺之狀。崔別聞一香,似非爐煙,崔思之,楊顧左右,取白角〔5〕碟子,盛一漆球子,呈崔曰:此罽賓國香,所聞即此香也。”

 

【注釋】

〔1〕罽(jì)賓:中亞古國名。罽賓是古希臘人對喀布爾河(位于阿富汗東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稱呼,自漢至唐,罽賓的范圍大致為卡菲里斯坦(位于阿富汗東部)至喀布爾河中下游之間的河谷平原,某些時期可能包括克什米爾西部。

〔2〕《盧氏雜說》:唐人盧言所撰,其人生平不詳。

〔3〕楊牧(生卒年不詳):唐代官員,曾任宣州觀察使。

〔4〕崔安石(生卒年不詳):唐代官員,曾任藁城尉。

〔5〕白角:白色牛角。

 

【譯文】

《盧氏雜說》記載:“楊牧曾經(jīng)召見崔安石,在食盤前放置了一爐香,香煙從爐中出來,如同樓臺的形狀。崔安石又聞到另一股香氣,似乎并非爐中香煙。崔氏正在想怎么回事,楊牧左顧右盼,取出一個白色牛角做的碟子,盛著一個漆色的球,給崔安石看,說:‘這是罽賓國的香,你所聞到的就是這種香。’”

拘物頭花〔1〕

《唐實錄》〔2〕云:“太宗〔3〕朝,罽賓國進(jìn)拘物頭花香,香數(shù)十里聞。”

 

【注釋】

〔1〕拘物頭花:一種睡蓮,一般認(rèn)為是白睡蓮,如北魏時譯入中國的小乘經(jīng)典《正法念處經(jīng)》說:“彼拘物頭,形量白色,皆如月輪。”但亦有一些典籍認(rèn)為拘物頭花是紅蓮、青蓮或黃蓮等。

〔2〕《唐實錄》:唐、宋兩代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唐高祖李淵到唐哀帝李柷共二十一朝的史事。今日《唐實錄》除《順宗實錄》保存完整外,其他均無傳本留世,僅能在《資治通鑒》等書見到佚文。

〔3〕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譯文】

《唐實錄》載:“唐太宗當(dāng)朝時,罽賓國進(jìn)獻(xiàn)了拘物頭花香,香氣數(shù)十里內(nèi)都能聞到。”

龍文香

《杜陽雜編》云:“武帝時所獻(xiàn),忘其國名。”

 

【譯文】

《杜陽雜編》載:“龍文香是漢武帝時所獻(xiàn),已不記得進(jìn)獻(xiàn)國的名字。”

鳳腦香

《杜陽雜編》云:“穆宗〔1〕嘗于藏真島前焚之,以崇禮〔2〕敬。”

 

【注釋】

〔1〕穆宗:即唐穆宗李恒(795—824),公元820—824年在位。但查《杜陽雜編》,鳳腦香這個傳說的主角實為李恒的父親唐憲宗李純(778—820)。

〔2〕崇禮:高貴的禮儀。

 

【譯文】

《杜陽雜編》載:“唐穆宗曾經(jīng)在藏真島前焚燒鳳腦香,以崇高的禮儀致敬。”

 

【延伸閱讀】

藏真島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島嶼,它只是一座山狀的木雕。《杜陽雜編》記載了這個發(fā)生于唐憲宗時期的故事。

唐憲宗喜好神仙不死之術(shù),當(dāng)時有一個名叫玄解的隱士,年事已高,卻依舊黑發(fā)童顏,氣息香潔。玄解有一匹黃色的牝馬,馬高三尺,不食五谷,只喝美酒,也不施韁繩,玄解只在馬背上墊一塊青色的氈毯,就騎著它在齊魯一帶四處游歷。每當(dāng)玄解與人談起千百年間的歷史來,都好像親眼見過一樣。

唐憲宗得知玄解的奇人異事,便密召其入宮,盛情款待。憲宗問玄解:“先生春秋既高,而顏色不老,何也?”玄解對曰:“臣家之海上,常種之靈草食之,故得然也。”于是玄解從衣間取出三種藥材的種子,為憲宗種下,分別是雙麟芝、六合葵和萬根藤。憲宗服用這三種仙草后,覺得效果奇好,于是更加厚待玄解。

有一次,西域國進(jìn)獻(xiàn)了兩塊美玉,一圓一方。玄解見了便說:“圓的這塊是龍玉,生于水中,被龍當(dāng)作寶貝看守,如果投進(jìn)水中,就會出現(xiàn)彩虹;方的這塊是虎玉,生于山谷,被猛虎視為至寶,如果用虎毛擦拭它,便會迸出紫光,令百獸懾服。”憲宗令人一一測試,竟全如玄解所言。

后來玄解打算回歸東海,憲宗不準(zhǔn)。于是玄解在宮中用木頭雕成海山仙山,再用珠寶裝飾得五彩繽紛,憲宗觀后說:“若非上仙,恐怕不能進(jìn)此仙山吧。”玄解笑著說:“蓬萊三島近在咫尺,誰說難進(jìn)呢?臣雖無能之輩,也愿意為陛下一試,去探探仙山里到底如何。”于是一躍到空中,身體越變越小,最后進(jìn)入到仙山上的珠寶縫隙中。四人連連驚呼,但再也不見玄解出來。憲宗無比后悔,又異常思念,于是將仙山稱為藏真島,意為藏有真人的仙島,每日清晨在“島前”點燃鳳腦香,以崇高的禮儀致敬。十天之后,東海一帶傳來奏折說,玄解已經(jīng)乘著黃牝馬過海了。

一木五香〔1〕

《酉陽雜俎》云:“海南有木,根旃檀〔2〕,節(jié)沉香,花雞舌,葉藿香,花膠〔3〕熏陸,亦名眾木香。”

█手持香爐的菩薩

【注釋】

〔1〕一木五香:參見“兜婁香”條“名家雜論”。

〔2〕旃檀:檀香木。四庫版《陳氏香譜》作“梅檀”,顯誤,據(jù)《酉陽雜俎》改之。

〔3〕膠:四庫版《陳氏香譜》作“花膠”,“花”字顯為衍文,故刪去。

 

【譯文】

《酉陽雜俎》載:“南海有一種樹,根是旃檀香,節(jié)是沉香,花是雞舌香,葉是藿香,花膠是熏陸香,也叫作眾木香。”

升霄靈香

《杜陽雜編》云:“同昌公主薨,上哀痛,常令賜紫〔1〕,尼及女道士焚升霄靈香〔2〕,擊歸天紫金之磬〔3〕,以導(dǎo)靈升。”

 

【注釋】

〔1〕賜紫:唐朝,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有時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賜,準(zhǔn)許著紫服,稱賜紫。

〔2〕升霄靈香:《杜陽雜編》作“升霄降靈之香”。升霄,升天之意。

〔3〕磬(qìng):古代用玉、石、金屬制成的曲尺形打擊樂器,可懸掛。

 

【譯文】

《杜陽雜編》載:“同昌公主去世,皇帝悲傷痛苦,常常下令賞賜,尼姑和女道士焚開霄靈香,敲打歸天紫金之磬,以引導(dǎo)公主的靈魂升天。”

區(qū)撥香〔1〕

《通典》〔2〕云:“頓游國〔3〕出藿香,香插枝便生,葉如都梁,以裛衣。國有區(qū)撥等花,冬夏不衰,其花燥更芬馥,亦末為粉,以傅〔4〕其身焉。”

 

【注釋】

〔1〕區(qū)撥香:其香待考。

〔2〕《通典》:唐代政治家、史學(xué)家杜佑(735—812)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記述了唐天寶以前歷代經(jīng)濟(jì)、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等內(nèi)容。

〔3〕頓遜國:東南亞古國,具體所在現(xiàn)已無法考證。

〔4〕傅:涂。

 

【譯文】

《通典》載:“頓遜國出產(chǎn)藿香,香插枝便生,葉如都梁香,用來薰衣。頓游國有區(qū)撥等花,冬天和夏天都不凋零,花干燥后更加芬芳,也磨成粉用來涂抹身體。”

大象藏香

《釋氏會要》〔1〕云:“因龍斗而生,若燒其香一丸,興大光眀,細(xì)云覆上,味如甘露也,晝夜降其甘雨。”

 

【注釋】

〔1〕《釋氏會要》:佛教類書,作者是一位名叫仁贊的僧人,據(jù)《佛祖統(tǒng)紀(jì)》,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進(jìn)大慈寺沙門仁贊編修釋氏會要四十卷”,因而此書有很大可能編撰于宋真宗在位期間。“大象藏香”此段文字出自《華嚴(yán)經(jīng)》,原文作:“善男子,人中有香,名大象藏,因龍斗生,若燒一丸,興大光,網(wǎng)云覆,甘露味,國七日七夜降香水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悉金色。若有眾生得聞此香,七日七夜歡喜悅樂,滅一切病無有狂橫,遠(yuǎn)離恐怖危害之心,專向大慈普念眾生。”

 

【譯文】

《釋氏會要》載:“大象藏香因龍打斗而生,若燒一丸這種香,會放出強烈的光芒,細(xì)細(xì)的煙云覆蓋在上面,味道如同甘露,從早到晚都有甘霖降下。”

兜婁婆香〔1〕

《楞嚴(yán)經(jīng)》〔2〕云:“壇前別安一小爐,以此香煎,取香汁浴。其炭然,合猛熾。”

 

【注釋】

〔1〕兜婁婆香:參見“兜婁香”條。

〔2〕《楞嚴(yán)經(jīng)》:著名佛教經(jīng)典,又稱《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唐代僧人般剌密諦譯,共十卷。中國歷代皆視此經(jīng)為佛教主要經(jīng)典之一。

 

【譯文】

《楞嚴(yán)經(jīng)》載:“在佛事法壇前另外安放一個小爐,用來煎兜婁婆香,取其香的湯汁沐浴,將炭點燃,用大火燒。”

多伽羅香〔1〕

《釋氏會要》云:“多伽羅香,此云根香。多摩羅跋香〔2〕,此香藿香。栴檀〔3〕、譯云與樂〔4〕,即白檀也,能治熱病〔5〕。赤檀〔6〕能治風(fēng)腫。”

 

【注釋】

〔1〕多伽羅香:意思是根,敗醬科纈草屬植物蜘蛛草的根莖。

〔2〕多摩羅跋香:樟科木本植物柴桂。

〔3〕栴檀:四庫版《陳氏香譜》作“梅檀”,為抄誤,改之。

〔4〕與樂:給人快樂。因檀香能治療疾病,消除病痛,故名。

〔5〕熱病:夏季伏氣所發(fā)的暑病。

〔6〕赤檀:即紫檀。紫檀木剛采伐時心材呈鮮紅或橘紅,久露在外才漸變?yōu)樽霞t。

 

【譯文】

《釋氏會要》載:“多伽羅香,這是指根香。多摩羅跋香,此香是藿香。栴檀,翻譯過來是說給予人快樂,即白檀,能治療熱病。赤檀能治療風(fēng)腫。”

法華諸香

《法華經(jīng)》〔1〕云:“須曼那華香〔2〕、阇提華香、末利華香、青赤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象香、馬香、男香、女香、拘鞞陀羅樹香〔3〕、曼陀羅華香〔4〕、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5〕。”

 

【注釋】

█〔清〕金廷標(biāo) 《羅漢圖》(局部)

畫中繪羅漢一尊,袒胸赤足,依山盤腿席地而坐。旁邊一童子炷香。山上白云繚繞,隱露山巖樹枝,氣氛非凡。上中有清高宗弘歷題四言詩一首。人物面部勾線填色,衣紋流暢,頓挫有法。

〔1〕《法華經(jīng)》:即《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是釋迦牟尼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jīng)典之一。《法華經(jīng)》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后,最晚不遲于公元1世紀(jì)。

〔2〕須曼那華香:楝科蒜楝屬植物印度苦楝樹的花朵。

〔3〕拘鞞(bì)陀羅樹香:豆科羊蹄甲屬植物洋紫荊。

〔4〕曼陀羅華香:茄科植物曼陀羅的花朵。

〔5〕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四庫本《陳氏香譜》作“朱沙華香、曼殊妙華香”,應(yīng)為抄誤,故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改之。曼殊沙華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彼岸花,意為開在天界之紅花。“摩訶”意為“大”,“摩訶曼殊沙華”即彼岸花之大者。

 

【譯文】

《法華經(jīng)》載有:“須曼那花香、阇提花香、末利花香、青赤白蓮花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象香、馬香、男香、女香、拘鞞陀羅樹香、曼陀羅花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

牛頭旃檀香

《華嚴(yán)經(jīng)》〔1〕云:“從離垢〔2〕出,以之涂身,火不能燒。”

 

【注釋】

〔1〕《華嚴(yán)經(jīng)》:全稱《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主要經(jīng)典,華嚴(yán)宗的立宗之經(jīng),是釋迦牟尼成道后于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作的宣說。一般認(rèn)為《華嚴(yán)經(jīng)》的編集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在公元2—4世紀(jì)中葉。

〔2〕離垢:指離垢山,即秣剌耶山。

 

【譯文】

《華嚴(yán)經(jīng)》載:“牛頭旃檀香從離垢山中出產(chǎn),用它來涂抹身體,火便不能灼燒自己。”

 

【延伸閱讀】

牛頭旃檀是生于秣剌耶山的檀香,因為此山形狀如牛頭而得名。在古印度,此香在香界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神話傳說中天神與修羅作戰(zhàn)受傷,就是用牛頭旃檀涂抹傷口而痊愈的。

█敦煌壁畫(局部)

在佛經(jīng)中,牛頭旃檀的妙香常用于比喻對智慧的透徹覺悟。《觀佛三昧海經(jīng)》記載,牛頭旃檀與另一種惡臭無比的名為伊蘭的樹同生于秣剌耶山中,在牛頭旃檀還沒長成、被伊蘭樹遮蔽之時,人們聞惡臭之氣,以為滿山都是伊蘭而無旃檀。待牛頭旃檀長成之際,人們便只聞到檀香,再也不會嗅出伊蘭之臭。在這里,伊蘭被用來比喻無明煩惱,而整個典故則寓意:人一旦領(lǐng)悟了智慧,便不會再被煩惱迷惑。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評價道:“一切木香中牛頭旃檀為第一。”事實上,即使以世俗的標(biāo)準(zhǔn)看,牛頭旃檀都是極為昂貴的香藥,除少數(shù)用于雕刻佛像外,基本都是磨為粉末來治療熱病。

 

【名家雜論】

在佛教故事中,牛頭旃檀香經(jīng)常作為患病國王渴求的至寶而出現(xiàn),大抵相當(dāng)于千年人參在中國傳說中的地位。在《賢愚經(jīng)》的一個故事里,舍衛(wèi)城的國王尋遍全國,也沒有尋到太子治病所需要的牛頭旃檀,最后在城里一個巨富的家中才求得。國王依次穿過巨富家中的白銀外門、琉璃中門和黃金內(nèi)門,最后才向巨富討要到牛頭旃檀,這個順序充分烘托了這種頂級檀香的價值。

義凈大師翻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有另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被趕出家門身無分文又急需用錢的人,他名叫圓滿,從賣薪人那里認(rèn)出了牛頭旃檀,便問柴怎么賣。賣薪人答說五百文。于是圓滿抽出旃檀,將其用鋸子分為四段,單單鋸出的香末就賣了一千文。隨后,他用其中的五百文買下了這四段牛頭旃檀。恰巧,買下香末的正是熱病中的國王派出尋藥的大臣。病愈后的國王心想:“如果國庫之中沒有牛頭旃檀,我還能算是國王嗎?”便問香從何來,答曰:“圓滿。”國王即刻召見他,圓滿便將其中三段檀香藏于懷中,手持一段入宮。國王見到圓滿,問其手中的旃檀怎么賣,圓滿說:“一億兩黃金。”沒想到國王繼續(xù)問:“你還有嗎?”圓滿便出示了其余三段。國王隨即命令大臣拿出四億兩黃金給圓滿。圓滿說道:“三億即可,剩下的一段是我獻(xiàn)給陛下的。”國王十分高興,問圓滿還有何要求,圓滿答道:“我只希望能住在您的國家,再也不受欺凌。”于是國王應(yīng)允,并下令圓滿可以隨心所欲住在自己的王國。一個赤貧的人,命運因為一根木頭而扭轉(zhuǎn)了。

熏肌香

《洞冥記》云:“用熏人肌骨〔1〕,至老不病。”

 

【注釋】

〔1〕肌骨:肌肉和骨骼,常指代內(nèi)心深處。

 

【譯文】

《洞冥記》載:“用此香來熏人肌骨,到老也不會生病。”

香石

《物類相感志》云:“員嶠〔1〕爛石,色似肺,燒之有香煙。聞數(shù)百里,煙氣升天則成香云,偏潤則成香雨,亦見《拾遺記》〔2〕。”

 

【注釋】

〔1〕員嶠(qiáo):指傳說中的員嶠山。《列子》記載,渤海之東有一個無底巨洞,是宇宙間所有水流的歸處,稱為“歸墟”。歸墟之中有五座仙山,分別為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王子年拾遺記》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發(fā)揮,對岱輿、員嶠、瀛洲、蓬萊四山進(jìn)行了細(xì)致的描繪。

〔2〕亦見《拾遺記》:查今本《拾遺記》,未見有香石的記載,相關(guān)文字可能已失散。《初學(xué)記》援引《拾遺記》作:“員嶠山西,有星池,出爛石,常浮于水。色紅質(zhì)虛,似肺,燒之,香聞數(shù)百里,煙氣升天,則成香云,云遍則成香雨。”

 

【譯文】

《物類相感志》載:“員嶠山有碎石,顏色如肺,燒之有香氣。煙味數(shù)百里內(nèi)都能聞到,煙氣升天則形成香云,香云潤透則化作香雨。此香也見于《拾遺記》。”

懷夢草

《洞冥記》云:“鐘火山有香草。武帝思李夫人,東方朔〔1〕獻(xiàn)之,帝懷之夢見,因名曰懷夢草。”

 

【注釋】

〔1〕東方朔:本姓張,字曼倩,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漢武帝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著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

 

【譯文】

《洞冥記》載:“鐘火山有香草。武帝思念李夫人,東方朔將香草進(jìn)獻(xiàn),武帝懷揣香草夢見李夫人,所以稱之為懷夢草。”

一國香

《諸蕃記》〔1〕:“赤土國〔2〕在海南,出異香,每一燒一丸,聞數(shù)百里,號‘一國香’。”

 

【注釋】

〔1〕《諸蕃記》:亦名《諸蕃志》,南宋趙汝適撰。

〔2〕赤土國:其國何處有多種說法,或認(rèn)為其在馬來半島,或認(rèn)為其為暹羅國,或認(rèn)為是室利佛逝國在隋唐之交時期的前身,目前尚未有決定性證據(jù)。

 

【譯文】

《諸蕃記》載:“赤土國在南海,出產(chǎn)特別的香,每次燒一丸,數(shù)百里內(nèi)能聞到,號稱‘一國香’。”

龜中香

《述異記》云:“即青桂香之善者。”

 

【譯文】

《述異記》載:“龜中香即是好的青桂香。”

羯布羅香〔1〕

《西域記》〔2〕云:“其樹松身異葉〔3〕,花果亦別。初采〔4〕既濕,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析〔5〕之,其中有香,狀如云母,色如冰雪,亦名龍腦香。”

 

【注釋】

〔1〕羯(jié)布羅香:龍腦香的梵語音譯。

〔2〕《西域記》:《大唐西域記》的簡稱,為唐代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jī)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集而成,共十二卷,成書于唐貞觀二十年(646),為玄奘游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之見聞錄。

〔3〕異葉:四庫版《陳氏香譜》作“異華”,據(jù)《大唐西域記》改。

〔4〕初采:四庫版《陳氏香譜》作“初揉”,據(jù)《大唐西域記》改。

〔5〕循理而析:四庫版《陳氏香譜》作“循理而折”,據(jù)《大唐西域記》改。

 

【譯文】

《西域記》載:“羯布羅香樹身如松,葉子奇異,花和果實也與松樹有別。采伐之初,木身還是濕的,尚未有香結(jié)成,木干之后,沿著木材的紋理析開,其中結(jié)成的香形狀如同云母,顏色如同冰雪,也叫作龍腦香。”

逆風(fēng)香

波利質(zhì)多〔1〕香樹,其香逆風(fēng)而聞。

 

【注釋】

〔1〕波利質(zhì)多:又作波利質(zhì)多羅,梵語音譯。波利質(zhì)多香樹,是指豆科木本植物豆科刺桐。

 

【譯文】

波利質(zhì)多香樹的香氣逆著風(fēng)都能聞到。

靈犀香

通天犀角〔1〕〔2〕少末,與沉香爇之,煙氣裊裊直上,能抉〔3〕陰云而睹青天,故名。《抱樸子》〔4〕云:“通天犀角有白理如線,置米群雞中,雞往啄米,見犀輒驚散,故南人呼為駭雞群也。”

 

【注釋】

〔1〕通天犀角:一種上下貫通的犀牛角。

〔2〕鎊:削。

〔3〕抉(jué):挑出、剔除。四庫版《陳氏香譜》作“挾”,于上下文意不通,故據(jù)《香乘》相關(guān)文字改。

〔4〕《抱樸子》:道家典籍,東晉道學(xué)家、煉丹家和醫(yī)藥學(xué)家葛洪(284—364)撰,分為內(nèi)外篇共8卷,內(nèi)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

 

【譯文】

通天犀角削少許粉末,與沉香一同燃燒,煙氣裊裊直上,能撇開陰云而看見青天,因而得名。《抱樸子》載:“通天犀角有如同線一樣的白色紋理,用它盛米放置在雞群中,雞過去啄米,看見犀角就驚嚇?biāo)纳ⅲ阅戏饺朔Q之為‘駭雞群’。”

玉甤香〔1〕

█古代富家女子的閨房中大多朝夕香煙繚繞。

《好事集》〔2〕云:“柳子厚〔3〕每得韓退之〔4〕所寄詩文,必盥〔5〕手,熏以玉甤香,然后讀之。”

 

【注釋】

〔1〕玉甤(ruí)香:其來源待考。

〔2〕《好事集》:其書不詳待考。

〔3〕柳子厚: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并稱為“韓柳”。

〔4〕韓退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盥(guàn):洗。

 

【譯文】

《好事集》載:“柳子厚每次收到韓退之所寄的詩文,一定先洗手,再用玉甤香熏,然后才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海县| 柳江县| 会理县| 泌阳县| 富平县| 吉安市| 大足县| 绵竹市| 石屏县| 宝兴县| 柞水县| 吴川市| 开封县| 临武县| 青川县| 郧西县| 博兴县| 台安县| 保定市| 隆昌县| 长春市| 民丰县| 磐石市| 通城县| 长泰县| 上杭县| 玉门市| 获嘉县| 民丰县| 望谟县| 宣城市| 新龙县| 武安市| 滨州市| 临清市| 江川县| 米林县| 南涧| 介休市| 浦东新区|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