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學的新研究:近世士大夫思想的展開
- (日)吾妻重二
- 4456字
- 2020-09-01 18:01:23
朱子學的精神與未來
——《朱子學文庫》序
陳 來
在儒家思想文化史上,有兩個集大成的人物。如果說孔子是上古文化集大成的代表,那么,宋代的朱子就可以說是近古文化集大成的代表。朱子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大學者,后人稱其學術為“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在南宋以后,朱子和他的思想對中國乃至東亞的社會文化影響甚大。朱子學是行動的哲學、實踐的哲學。朱子思想不僅統治了南宋以后元明清七百多年的中國,而且影響到整個東亞世界,并演化為東亞世界的統治哲學。不僅如此,《朱子小學》《增損呂氏鄉約》《朱子家禮》所倡導的日常生活禮儀也日益成為東亞民眾普遍遵循的生活方式,朱子學因之成為近世東亞文化的共同信仰。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谌蚧谋尘跋?,朱子學仍然煥發著生機和活力,《朱子家禮》在韓國、中國閩臺地區仍然發揮著它的部分功能,韓國和中國每年都會舉行朱子祭禮來緬懷朱子的豐功偉績,朱子學仍然存活在我們身邊,仍然是我們重建精神世界的活水源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人從朱子的思想中可以學到什么東西?朱子學對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有什么意義?換言之,全球化需要什么樣的朱子學?朱子學的精神怎樣參與人類未來精神世界的建構?我想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初步了解朱子學在全球化時代的現代意義。
1.文化傳承
朱子的文化實踐可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朱子對古代文化做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輯與詮釋尤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范。朱子在孔子以后的文化傳承方面做出的貢獻,是近一千年以來無人可以與之相比的。今天的中華民族是由歷史上的中華民族發展而來的,中華民族今天的成就是以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為基礎的,而文化傳承最核心的是價值觀。以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文化傳承,不僅具有延續民族文化的意義,更具有滿足當今重建社會價值的意義。應當學習朱子在文化傳承方面的抱負和努力。
2.主敬倫理
朱子學的學問宗旨,常常被概括為“主敬窮理”,所謂“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進其知”。“主敬”是一種內心的狀態,也是一種行為的狀態,是“教人隨事專一謹畏,不放逸耳”。從廣義的內心生活態度來講,敬畏感是一種帶有超越性的內心態度和感受,其根本必歸結到康德所說的對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頭上的星空代表宇宙法則,宇宙法則加上心中的道德,這就是朱子講的天理?!爸骶础卑木次犯?,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心靈境界和道德境界。從做事的角度來說,朱子學的現代意義之一,是可以為東亞社會提供一種“工作倫理”,朱子學的“主敬”精神為傳統到現代的工作倫理提供了一種現成的資源、現成的倫理概念。
3.學習精神
朱子學最為強調的是格物窮理,大學的“格物”朱子解釋為即物窮理,格物窮理之方法是多種的,朱子特別強調的是讀書講學,其中特別突出學習的精神。就哲學的精神來看,朱子學可以說是孔子學習思想最大的繼承、發展、推動者。朱子學的格物論可以說是對儒家自古以來的“學習”思想的一種哲學的論證和展開。今天的現代社會在教育程度上已與古代不同,以古代朱子學的標準來看,現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屬于“大學”,所以朱子學幾乎適用于今天現代社會的所有人?,F代社會越來越是一個“學習型社會”,朱子學的“學習精神”應當說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指導。
4.教育理念
除了學習精神,朱子學的教育理念也有其現代意義。從當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角度來看朱子的格致論,朱子所強調的格物和問學,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肯定經典講論在儒學中的正當地位。朱子對經典的學習非常重視,朱子所推動的讀書主要也是讀圣賢之書,讀經典之書。朱子學的格物致知思想更近于晚近受到大家重視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因為朱子的格物說的確不是朝向某些專業的科學研究,而是重在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元眼界和寬闊胸懷。這些思想都是與當代大學通識教育相通的文化資源。
5.實踐哲學
朱子不僅強調知識的學習,而且更為強調實踐,這種對實踐的強調,特別體現在朱子一貫提倡的“知行相須” “力行為重”上。照朱子的講法,致知與力行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但論先后,知在先,行在后。論輕重,力行為重。知而不行,就不是真知,真知一定能付諸實踐、表現于實踐。這種精神合乎19世紀以來實踐哲學的發展,當代哲學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和關懷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學的精神和近代哲學是相通的。
6.化民成俗
朱子的儒學思想固然著眼于成年讀書人的修身,但也關注社會風俗的改善。他強調大學之教不僅與“學者修己治人”有關,也與“國家化民成俗”有關。所以,其論教育的結果,“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俛焉以盡其力”。學習者經過學習,不會脫離人倫日用,而能夠更加理解自己的天性和職分,在其本職位置上盡倫盡職、盡力盡心。每個人都在其社會職位上盡其力,國家自然就可得化民成俗之效。朱子是對傳統蒙學教育貢獻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蒙童須知》《小學》《增損呂氏鄉約》以及《家禮》等,在社會上流行甚廣,對儒學價值的大眾化、通俗化,對培養少年兒童養成德性,對形成文明的社會禮俗,都起了積極的作用。今天應當重視朱子這方面的貢獻,使朱子的這些著作與目前流行的《弟子規》一起,古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近百年來,我國朱子學研究在現代社會的轉型中起落消長,雖然有過種種曲折,但總體上處于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尤其21世紀以來,朱子學研究開拓的范圍已相當廣泛,如對朱子的易學、朱子的“四書”學、朱子的工夫論、朱子的經學、朱子的經典詮釋、朱子的文學、朱子的自然學,以及朱子后學的研究、東亞朱子學的研究、朱子禮學的當代社會實踐研究等,都出現了不少專著和論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這種研究的多元化和廣泛性在宋明理學其他大思想家的研究中(如陸象山、王陽明)是很少見的。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對朱子學的研究構成了現如今我們所研究的朱子學的整體,我們今天僅僅是對于朱熹本人的研究,也不能說是很充分的。如何發展朱子哲學研究的理論思維,提高理論的把握和處理朱子學材料的水平,關注較大范圍的哲學思考,仍是朱子學研究應當持守的層面。在朱子后學的研究方面,近年來也有一些發展,只是總體上比起陽明后學的研究來還很不夠。就此而言,我們要對各個朝代(宋、元、明、清)的朱子后學的重要見解進行分析,把他們流傳下來的書籍、文獻進行整理、研究。如果完成這些工作的話,對于學科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建樹。我們應當在不長的時間內使朱子后學的研究有一個較大的改觀。進一步說,朱子后學,若只限于一傳二傳乃至三傳的意義上,還不能窮盡“朱子學”的范圍;從更廣的朱子學的角度看,元明清的朱子學家思想群體都應有規劃地一步步地開展其研究,成為體系,使“朱子學”理論深化和發展的歷史得以呈現,使“朱子學”的研究更加豐滿。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茲(C.Geertz)曾經呼吁,我們要研究那種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性知識”,而朱子學正是這種具有“全球意義的地方性知識”。我們認為,朱子學有三個層次,猶如一個同心圓展開的過程。第一個層次,中國文化圈中的朱子學;第二個層次,東亞文明圈中的朱子學;第三個層次,全球朱子學。中國朱子學研究多停留在第一層次,今后我們要大力提倡和發展第二、第三層次的朱子學研究。以朱子學和陽明學為核心的“新儒學是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不全面了解朱子學的各個方面,就無法了解東亞朱子學者對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只有全面了解中國宋元明清儒學內部對朱子哲學的各種批評,才能真正了解德川時代儒學對朱子的批評中,哪些是與中國宋明儒學的批評相同的,哪些是與宋明儒學的批評不同而反映了日本思想的特色。反過來,只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李退溪、李栗谷、伊藤仁齋的思想,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學體系所包含的全部邏輯發展的可能性,不能了解朱子思想體系被挑戰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朱子學多元發展的可能性。這樣的朱子哲學的研究是不完整的。換言之,中、日、韓朱子學的相互交涉、相互促進,構成了東亞朱子學承傳與創新的獨特風景。未來的東亞朱子學研究應填補真空,走向綜合,從整體上揭示和闡釋東亞朱子學的話語體系,揭示出其內在的問題意識、思想脈絡和朱子學的相互交涉,并予以其思想以正確的理論定位。
反觀近世東亞的朱子學(主要是韓國和日本的朱子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也有不少研究,后來因學科目錄中原有的“東方哲學”不再存在,使得相關研究的發展受到一些影響,現在應繼續努力加強其研究。近十年來中國臺灣學者尤其是新儒家學者對韓國朱子學加強了研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給這一領域增添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臺灣朱子學界近年普遍出現了對牟宗三先生朱子研究范式的一些反省和討論,也促進了朱子哲學研究在我國臺灣地區的新的開展,并將推動整個朱子哲學研究的深化。
最近,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朱子學會積極吸納全球朱子學專家和學者的最新成果,擬用五年時間出版30冊左右的大型《朱子學文庫》。這是繼20世紀日本發行《朱子學大系》以來最為重要的一次朱子學著作的大集輯,文庫的作者群來自全球各地,主要以中青年學者為主,內容也以東亞朱子學研究和全球百年朱子學研究為主,我認為,這將是21世紀朱子學研究中的一件大事。
廈門大學朱子學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老一輩的鄒永賢教授、高令印教授、何乃川教授在朱子學研究領域篳路藍縷,開拓創新,為廈門大學朱子學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鄒永賢教授主編的《朱子學研究》《朱子學論叢》,在學術界影響頗佳。高令印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朱子學研究,其著作《福建朱子學》《朱子學通論》等在朱子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其作品《退溪學與東方文化》《朱熹事跡考》被翻譯成韓文,為韓國朱子研究者所重視。2006年,廈門大學國學院復辦,復辦后的國學研究院,在國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廈門大學國學院研究組織校內外相關科研隊伍,在開展以朱子學為核心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領域的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特別是在推動朱子學、海峽兩岸國學研究與互動交流方面,成績突出。近五年來,先后舉辦(包括聯合舉辦)規模較大的國際和海峽兩岸朱子學研討會六次,出版朱子學研究專著、譯著十余部。2011年9月,朱子學會在廈門大學成立,創辦《朱子學年鑒》,組織舉辦多次大型國際朱子學會議,團結了一大批海內外朱子學研究專家,引領朱子學研究走向國際化,廈門大學朱子學研究步入了一個全新階段。2012年和2013年,廈門大學分別獲得“百年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東亞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研究”兩項國家重大招標項目,并以此為基礎編輯出版《朱子學文庫》,它也標志著廈門大學已經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朱子學研究的中心。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未來的路很長很長,我們堅信,發展朱子學研究是大有可為的,我們要加強規劃,抓緊開展,促進國際交流,利用目前重視文化發展的大好時機,使朱子學的研究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