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孝成山:一個家族的四百年家國夢
- 馮飛
- 1903字
- 2020-09-01 18:04:03
巾幗須眉
——唐炯曾孫女唐理博士生平
唐理博士祖籍江西,清初,她的祖上因避難而遷移貴州遵義,后又移居貴陽市,相傳至今已超過14代。歷代子孫忠恕昌達,代代人才輩出,身居要職,歷經(jīng)400年歲月而不衰,若非積德行善之家,哪能夠留如此顯耀之家聲。唐府之祖訓示:“兄弟睦,家之肥,子孫賢,族乃大,一粥一米,當思來之不易。”歷代族人相傳力行而發(fā)揚光大,可謂難能不易,值得后人學習效法。
當年唐府之千金,因家教有方,遠近聞名,窈窕淑女,常為各方名人雅士、達官貴人、巨商大富所追求。清末名臣、兩廣總督張之洞以及四川省總督王人文等人,均為唐府之東床快婿,二者是當年呼風喚雨、左右朝政之重臣。貴陽唐家花園之創(chuàng)辦人唐樹義及其公子唐炯,當年均官拜巡撫。一門二巡撫,兩婿皆總督,為當時社會所罕見,頗受民間仰慕推崇。
趙金鏞與唐理二位博士巧遇結(jié)緣。貴州姑爺趙金鏞,1912年生于東北遼寧省清平縣,為清朝皇室后裔,在當?shù)爻踔薪Y(jié)業(yè)后,因不滿當時日人之殖民統(tǒng)治,憤而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天津就讀南開高中,后考上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該校系當今臺北政治大學之前身,創(chuàng)校校長為蔣介石先生,張道藩先生曾擔任過教育長),1939年畢業(yè),后奉派至重慶外交部禮賓司工作,做一位職業(yè)外交官。
唐理博士,貴陽市人。唐府為貴州之望族,在貴陽成郊有成山草堂,城中則建有唐家花園,占地三十余畝。唐理在貴陽女師畢業(yè)后,后赴天津南開及燕京大學等名校就讀,抗戰(zhàn)初期,日軍攻擊殘暴,勢如破竹,東北、華北失守,河山變色,國人因不愿受日人之奴役,機關學校及愛國同胞,多隨政府向西南大后方遷移。當時唐理博士就讀四川大學,一次日機來襲,重慶當局發(fā)出空襲警報,其聲凄鳴,聞之令人心驚、愁腸欲斷。
沒想到在空襲逃命途中,趙、唐二位昔年南開同學,竟巧遇重逢,除簡短寒暄驚喜外,趙即時將唐手中之手提箱接過代勞,同時又給唐一個小凳,以便入洞后休息之用。由于人員擁擠,入防空洞后,倆人已被擠散了。唐正擔心手提箱內(nèi)之金飾及貴重物品,若不幸遺失,恐無法生活及再上學,心急如焚,待解除警報后,急奔出洞尋趙,不料一出洞口,即見趙早已在外恭候,將原物交還。唐經(jīng)過此次患難后,更感趙之忠厚善良,以后二人相戀,情深意濃,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結(jié)為連理,實乃天作之合。后趙外放英倫“大使館”,唐隨夫婿同赴倫敦“大使館”報到,并半工半讀,由于勤奮好學,數(shù)年后二位均榮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唐在倫敦全球最大之BBC廣播公司工作。
目前,唐理博士是唐府家族中年齡最長、學位最高之長者,在臺灣鄉(xiāng)人中亦是德高望重的百歲人瑞,如此高壽,實上天所厚賜,非仁者莫及,目前福體康泰,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如常人,大小事務及宴請,均由其自理而有條不紊,可謂奇人、奇才、奇福、奇壽,且為人友善忠恕,實所罕見。趙“大使”福體亦佳,唯耳重聽,來往電話均由夫人應對處理。趙“大使”在馬拉維國任職共11年,并任該國“使節(jié)團”團長多年,與各國使節(jié)相處,水乳相融,馬拉維之貢獻更多。趙夫人更是幕后之賢內(nèi)助,每年在馬舉辦“雙十節(jié)”慶典酒會,規(guī)模均達數(shù)百人,從策劃到執(zhí)行,均由夫人主辦,歷次均令來賓快樂滿意,與班達總統(tǒng)官方女主人(實際上是總統(tǒng)之未婚夫人)媽媽卡十米那之私誼,更是情同姐妹,且以“姐姐”相稱,為歷屆“大使”夫人所罕見。至今,馬國人民對過去趙“大使”在該國之政績?nèi)匀粦涯畈灰选?/p>
趙“大使”賢伉儷,僅有千金Tessa一女,她不但美麗大方而且聰明好學,頗具東方女性之優(yōu)點。其夫婿Bill先生原系趙千金博士班之指導教授,除熱心指導教學外,私下對趙極為仰慕,不斷苦苦追求,“近水樓臺先得月”,趙學成獲得化工博士后,佳偶天成,終成眷屬。他們夫妻倆熱忱、厚道、友善,對二老極為孝順,常回臺北盡孝,每次均設宴迎賓,我們舊屬,也常分享他們的孝心、友情及快樂,實在難得。筆者曾參加趙夫人的八十大壽畫展餐會、六十鉆石婚喜宴及不久前在臺北舉辦的百歲華誕壽宴,以上多次大慶均由趙千金及其賢婿專程自美飛臺全權(quán)主辦宴請,被邀之名流、學者、嘉賓及親友舊屬共云集歡度,對其二位之孝順、熱忱、真情流露,實在是一場極感人肺腑的百歲壽宴,賓主盡歡,令人永志難忘,感動不已。除在此祝福二老貴體健康長壽及萬福外,并向其愛女Tessa及賢婿Bill之孝心及熱忱友善,致萬分之謝忱。
1 本文原題《省文史館赴烏當考察貴陽唐氏祖墓群并研討“成山文化”》,http://www.gzwsg.cn/list.aspx?iid=1625&mid=101&show=info,2014-9-25,此次選編時有改動。
2 本文內(nèi)容曾于2014年7月21日、2015年5月21日、2016年4月6日發(fā)表于《貴陽日報》“文化視野”等欄目,此次選編時作者有改動。
3 原載《貴州政協(xié)報》“文史長廊”副刊2016年1月1日。
4 原載《蘭州日報》2015年5月11日。
5 節(jié)選自《云南政協(xié)報》。作者單位:云南省圖書館發(fā)展研究室。
6 陽鍵,長壽新聞網(wǎng)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