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方法論啟示:《大學》文本競爭的眾聲喧嘩

朱子《大學章句》透過文本改訂和重新詮釋,建立起“即物窮理”學說的經典基礎;王陽明提倡恢復《大學古本》和重新詮釋,不僅試圖駁倒朱子學的基礎,并且從中獲得自己“致良知”創見的經典依據。朱子和陽明的這種做法,提示了一種重要的方法論啟迪,即從《大學》文本改訂和詮釋變動入手進行理學學說創新的新途徑。正是由于這種方法論啟示,才導致中晚明時期圍繞《大學》文本和詮釋產生了紛繁復雜的爭論,形成眾聲喧嘩的多元競爭局面。

王陽明以十余年之功,逐步從《大學古本》中提出“致良知”宗旨,與之同時且共主講席的論學諍友湛甘泉,則漸漸從這個具有文獻優勢的文本中找到了支援自己的“隨處體認天理”宗旨的資源。不過,相對于王陽明而言,湛甘泉信從《大學古本》并以之支持己說的過程看來不免落了后著。注217

湛甘泉早在弘治十年(1497)就悟出自己的學說宗旨“隨處體認天理”。注218弘治十八年(1505)與王陽明初識于京師,一見訂交,共以倡明圣學為事。正德十年(1515),王陽明在南京之會時曾經提醒甘泉應該采信《大學古本》,但未獲后者重視,雙方討論的焦點仍然集中在格物說。不過,此后湛甘泉的格物說有所改變,從尊信朱子的即物窮理轉而提出格物即“造道”。正德十三年,陽明刻《大學古本》及《旁釋》、《朱子晚年定論》與現存《傳習錄》上卷等書。甘泉對諸書皆有評論,卻唯獨對《大學古本》不予置評。次年,甘泉推出了自己“山居曾整理《古本大學》”的成果《大學測》,并致信陽明高弟陳九川,以新解相告。陳氏以此告于陽明:

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理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隨處體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

陽明答云:

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只還他一物字便是。注219

文中連續用“轉”、“換”、“還”三字,活脫脫描繪出在陽明眼中,甘泉如何被動地以古本緣飾己說并落了后著的過程。不過,陽明對甘泉信從古本仍然極感欣慰,該時期的書信中屢屢提及此事。注220同一年,甘泉為大科書院所作《訓規》中要求:

諸生讀《大學》,須讀文公《章句》應試;至于切己用功,更須玩味《古本大學》。

《大學古本》好處,全在以修身釋格物(至)[致]知,使人知所謂格物者,至其理,必身至之,而非聞見想象之粗而已。

這里的所謂格物、至其理,即指其“隨處體認天理”宗旨而言。注221直到嘉靖七年,甘泉撰成《圣學格物通》一百卷,依《古本大學》為據,以誠、正、修、齊、治、平六格為格致之事而分為六部分。注222為了論證自己的“隨處體認天理”才合《大學古本》之旨,湛氏在《格物通》自序中竟然抬出明太祖有關《大學》的論說以資護法:

伏睹我太祖高皇帝諭侍臣曰:“《大學》一書,其要在修身。”而《大學古本》以修身釋格至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經文兩推天下國家身心意,皆歸其要于格物,則圣祖蓋深契夫《古本大學》之要矣乎!

最后,湛氏也不忘在此書中向明世宗推薦自己的“隨事體認”之學。 注223 在陽明及甘泉后學中,以《大學古本》捍衛師門宗旨, 注224 或依傍師門宗旨,從中演繹出各自的論學宗旨, 注225 即所謂“或守師說以淑人,或就己見以成學”, 注226 前引黃宗羲“諸先生學不一途,師門宗旨,或析之為數家”,亦是此意。王艮著名的“淮南格物說”,王棟(1503~1581)的誠意說,也都援據陽明的《大學》說而來。 注227 顏鈞則糅合《大學》、《中庸》而提倡所謂“大中學庸、庸中學大”,并一反宋明學者的基本共識,直指《學》、《庸》兩篇為“尼父自造傳心口訣”、“并出夫子手筆,非曾子、子思所撰”。 注228 羅汝芳晚年則“一本諸《大學》孝弟慈之旨”。 注229

與此同時,在陽明和甘泉系統之外,持不同義理立場的學者,也紛紛提出各種各樣的《大學》改本及新詮釋,藉此以闡揚一己之學說。注230以下主要簡述所謂的古篆本、石經本,以見這一時期圍繞《大學》文本和詮釋產生的思想趨向。注231

在王陽明提出《大學古本》并建立“致良知”宗旨約二十年后,魏校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撰成的《大學指歸》,體現了另外一種用力的途徑。魏氏不但已經改從古本,而且用自己“杜撰”的“奇形詭狀”的“古篆”(見圖版三),謄錄《古本大學》正文,冠于書前(見圖版四),認為這才是孔、曾《大學》古本的原貌。注232其撰書目的,受囑作序的王廷稱:“先生夙契先圣之旨,早窺大道之原,憫學者之寢失其初也,乃直探本原,揭示標準,凡數脫稿始克成編,名曰指歸。”并以之與朱子《章句》相較云:“或曰:《大學》一書,朱子為之《章句》,今天下已家傳人誦,而《指歸》者何?夫道本無言,而有言者,憂學之不明也。《章句》析其義,《指歸》一其趨,蓋有相發明而不相悖者,是烏能已于言哉!”注233所謂“揭示標準”、“一其趨”,表明作者欲提出定本和定解,藉此引導學者的用心。內容方面,《指歸》介于朱子和陽明兩本之間,而“更巧于附會”,如朱子取程子之意以補傳,而魏校則認為《樂記》一章,“乃天留之以補格物致知傳也”。注234

圖版三:魏校《六書精蘊》書影注235

盡管以“指歸”為書名,魏校最終并沒能成功地從對《大學》的改動和闡釋中提出更具吸引力的論學宗旨。其所謂的“天根之學”,也只是在其私淑者胡居仁的敬字口訣基礎上“加密”而已。注236清初陸世儀(1611~1672)認為“莊渠之學無傳人,以不樹宗旨、不立門戶故也”,故當時雖然歸有光(1507~1571)、鄭若曾(1503~1570)這些第一流的人才“皆先生之壻,大好人物,而震川則留意文章,若曾則勞心經濟,不能嗣先生傳,殊為可惜”。注237僅僅從文字變動的角度對《大學》文本進行改造,試圖恢復秦朝以前孔、曾時代《大學》原貌,并由此建立重新解釋的根據,看來并不容易獲得認可,但這個思路在此后仍然不乏追隨者。注238

圖版四:魏校《大學古文》書影注239

大約又過了二十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前后,一種結合了古體文字和文獻證據的全新辦法被發明出來,注240并產生廣泛的轟動效應,這就是豐坊號稱據三國曹魏政和石經拓本錄出的偽造《石經大學》。豐坊熱衷名利但宦途不順,為人狂誕不羈而又博學高才,家富藏書和碑帖,本人又善書法、好作偽。注241豐坊偽作的《石經大學》,對朱子改本的沖擊很大,完全否定了經傳之分和《格物補傳》,同時也對王陽明的古本構成打擊。石經本在文字上與陽明的古本并無太大差異,但他調整了部分文字的順序,對一些文字略作增刪,注242使得全文整體上“首尾貫徹,脈絡流通”、“文理益覺完整”。注243盡管當時人楊時喬(?~1609)、陳耀文(1550進士)等從《禮記》授受源流和石經刊刻時代辨明此書為偽作,瞿汝稷(1548~1610)、吳應賓(1586進士)也從年號的角度指出“魏者偽也,魏無政和而言政和,亡是子虛之謂也”。注244不過,由于此書既契合了當時好奇好秘的社會風氣,也迎合了因《大學》古本與改本之爭產生無休無止的思想糾葛之下,人們對全新證據的預期心理;注245同時,石經本還得到著名博學學者鄭曉(1499~1566)的大力推轂,因此產生了廣泛影響,包括王文祿(1503~1586)、耿定向、管志道(1536~1608)、唐伯元(1540~1598)、鄒元標(1551~1624)、劉宗周等在內的許多著名學者和官僚都尊信不已。注246

以上主要討論了明儒理學宗旨的來源和產生。宗旨最重要的來源是理學新經典《大學》,特別是其中的“三綱領”、“八條目”等概念。這部影響中國近世思想和文化至深的小書,經程、朱將其從《禮記》中單獨表彰出來,為之改定文本,重新詮釋,成為表達理學理念最簡明扼要而又極具系統性的經典文獻,并最終成為官方標準讀本,獲得制度性保障,占據政治和學術的正統地位,但同時也由此開啟了思想史上無數的爭論。

在明代,王陽明并非首先發現和提出《大學古本》者,在他之前或與之同時,許多學者都在熱烈地討論《大學》的文本和詮釋問題,并逐漸從修補朱子《章句》改本,到重新提出古本,最終發展到完全放棄朱本。王陽明在《大學古本》問題上的特出之處,在于他一方面以古本為據徹底否定朱子賴以建立其義理系統的經典基礎,同時又能從中構建自己的講學宗旨,并透過大量的講學活動,以及在事功方面的巨大成就,傳播其“致良知”學說。在依據《大學》文本改動和重新解釋以建立一己異說問題上,王陽明的示范作用無可低估,日后趙貞吉就指出:“世之儒生始駭王先生之異而攻之,中喜王先生之為異而助之,終羨王先生之持異,乃欲駕其說。”注247

朱子通過改訂《大學》文本來建立起一己理學學說的合法性,陽明則借助提倡恢復《大學古本》來否定朱子學說的基礎,并依據古本建立起“致良知”宗旨的合法性。在這種做法的啟發之下,正德、嘉靖之際的理學群體中隨即涌現出群雄并起、眾聲喧嘩的多元競爭局面。注248正如曾經躬逢其盛的歸有光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對當時學者紛紛自立新說的觀察:

朱子既沒,其言大行于世,而世主方主張之。自九儒從祀,天下以為正學之源流,而國家取士,稍因前代,遂以其書立之學官,莫有異議。而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爭自為說,創為獨得之見。天下學者,相與立為標幟,號為講道,而同時海內鼎立,迄不相下。注249

歸氏觀察到的“海內鼎立,迄不相下”現象,最明顯地體現在《大學》問題上的群雄角逐格局。《禮記》中的古本、石經本、古篆本,乃至深山中的古老文本、異域流傳本,以及為數更多的種種改編、改訂本,紛繁難計的各種注疏詮釋本。這些嘈雜的眾聲喧嘩,正是在既有的經典基礎和理論預設遭到動搖后,學者群中迅速涌現的回應聲音。隱藏在這些不同文本和詮釋背后的,則是學者之間各自不可動搖的義理立場。表面上看似文本之爭,實則重點在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從特定的文本和解釋中建構自己的學說宗旨,“推陳出新”的古老命題,在變動不居的經典文本和無休無止的相互爭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旨從《學》出”的學術現象,成為晚明思想史上的一種重要趨向。李材的《大學》改本和“止修”宗旨,正是在各種新舊版本和不同義理立場的空隙之間,進行細心規避與選擇,從而建構自己的論學宗旨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库尔勒市| 柳州市| 绿春县| 栖霞市| 志丹县| 屏南县| 邵东县| 祁连县| 乾安县| 西华县| 屏边| 牡丹江市| 涟源市| 清涧县| 会同县| 文山县| 宜兰市| 南安市| 全椒县| 安图县| 大埔区| 和田市| 峨眉山市| 建水县| 赤壁市| 上犹县| 冀州市| 盐山县| 抚顺县| 灌云县| 肥城市| 奎屯市| 北安市| 廉江市| 板桥市| 竹溪县| 张家口市| 衡山县| 乌鲁木齐市| 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