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發展報告(2015)
-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 2156字
- 2020-09-01 18:03:48
語言研究與社會語言意識
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2013年3月在上海成立。上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工作傳統,還有語言政策研究的深厚基礎。中心成立兩年多來,做了很多事情,除繼續編輯出版《語言政策研究》之外,還承擔了國家語委科研機構秘書處的工作,完成了十多家國家語委科研機構10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并對2014年我國語言政策的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形成了《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發展報告(2015)》。
2004年,我與學界同仁推動中國語言生活的綠皮書、藍皮書和黃皮書三套“皮書”的編纂。綠皮書是政府關于語言生活狀況的報告;藍皮書是學者對語言規劃中重大問題、重要領域的討論與對策研究;黃皮書是參考書,介紹國外的語言規劃實踐和國外的語言規劃研究。10年倏忽而去,以《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為代表的綠皮書,已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并譯行國外,受到關注。黃皮書的設想也在逐步實現,繼周慶生先生主編的《國外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進程》《國家、民族與語言——語言政策國別研究》之后,徐大明先生主持了“語言規劃經典譯叢”(商務印書館)和“語言資源與語言規劃叢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戴曼純、劉潤清教授出版了《國外語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主持的“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叢書”即將付梓,此類成果還有不少。而藍皮書,雖數度努力,終因其工作難度大,抑或有“投鼠忌器”的敏感話題,至今還是個理念之物。《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發展報告》按年度收集、摘編國內學者關于語言規劃的研究文獻,展現年度的語言規劃研究狀況,盤點年度語言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事實上已具有些“藍皮書”的設想品格。
近有西方語言規劃學家,提出“語言政策、語言實踐、語言意識”的三角理念,認為語言意識對語言政策、語言實踐起著重要作用,據此認為,研究語言政策與規劃不能不關注社會的語言意識。何為語言意識?語言意識是語言社區關于語言的認識、對待語言的態度。語言意識體現在人們的語言行為和語言態度中,更體現在國家的語言政策中,體現在語言學的研究中,體現在媒體的輿論中。故而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語言意識,既可以考察人們的語言行為和語言態度,也可以考察語言政情、語言學情和語言輿情。
語言政情是政府的語言態度和語言行為,包括語言政策、語言規范標準及語言規劃的各種舉措。語言政情代表的是國家意志,一般來說,也是社會語言意識的正統體現。語言學情是學界、特別是語言規劃學界對于語言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并通過這些研究而得到的認識,主要包括學術活動、教學活動和社會科普活動。語言學情代表著科學界的語言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社會的語言意識。語言輿情是平面媒體、有聲媒體和網絡媒體等輿論載體上反映出來的語言態度。語言輿情主要是輿論界的語言態度,但是隨著網絡特別是微博、微視頻、短信、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語言輿情逐漸超出輿論界,與社會語言意識的重合度愈來愈高,并會不斷形成語言熱點,甚至醞釀語言沖突。
這三種語情,都以某種方式體現著社會語言意識,傳播著社會語言意識,而且也在發展或改變著社會語言意識。而且,這三種語情之間也密切關聯。語言政情通過行政之力影響著學情和輿情,同時它也需要得到學情和輿情的滋養、批評和監督。語言輿情應傳達國家語言意識,傳遞語言科學成果,同時也對語言政情行使新聞監督,向語言學界提出學術咨詢。語言學界不僅研究語言,而且也應當把語言政情和語言輿情作為研究對象。這種研究,不僅能夠開拓語言學研究的領域,可以獲取新的研究成果,豐富和發展語言學,而且也可以發揮語言學的社會功能,使國家的語言規劃更為科學,更加符合國情,并科學觀測語言輿情,妥善引導語言輿情,及時捕捉語言熱點,分析其原因,預測其發展,提供其對策,化解語言矛盾,減緩語言沖突,最終起到對社會語言意識的良性引導。
關于語言輿情的監測與研究,是中國語言規劃學界的一個創舉。國家語委的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語言輿情》課題組、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其前身為“中國語情監測與研究中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編寫組,對中國的語言輿情進行了長期的監測研究,探討著充分發揮計算機作用的人機互動的監測手段,了解了語言輿情的一些發生發展規律,向有關部門提供過一些及時有效的對策建議,并創造了通過語言生活新聞發布會、出版語言生活綠皮書、字詞年終盤點、發布年度“十大流行語”、整理發布年度新詞語等引導輿論的平臺。這些成果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資政和引導輿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的語言意識。
本書所報告的語言學情,顯示了語言規劃研究的快速進展;這種進展的典型標志,便是語言規劃學的學科意識明顯增強。語言規劃學這一新學科,正從中國語言生活的沃野中破土而出,沐雨而長。語言研究因其科學的性質,對社會語言意識來說應當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可以闡釋語言意識,理性繼承傳統的語言意識,并通過學術探索發展語言意識;它還可以研究語言政情和語言輿情,用學術之光影響政情與輿情,進而影響社會的語言意識。
這,正是語言科學的重要社會使命。期待著通過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狀況的年度發展報告,能夠看到語言學界更多地關注語言生活,關注語言政情和語言輿情,更好地引導社會語言意識。
李宇明
2015年7月5日
序于北京懼閑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