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江山
- 王洪鐘 趙普義
- 4710字
- 2020-09-01 17:59:42
一 住宅
屋[o?5]
江山傳統民居以帶閣樓的居多,上堆雜物;屋瓦或灰或紅,鋪在望板或木椽之上;外墻多為厚實的夯土墻或石墻,少數富裕人家用磚墻,室內多用板壁分隔;大門上方大多題有四字吉祥語,有些還蓋有門樓;正房居中一間為堂屋,兩邊的臥室稱為“大間”[do22ka?44],天井兩側的廂房稱為“小廳間”[?i??44t??44ka?44]。

1-1◆毛塢
合面三架[??2mi??22sa?24k?51]
即小型的四合院,也稱“合面三架兩小廳”[??2mi??22sa?24k?51n??22?i??44t??44],是江山的標準住宅樣式。由五根或七根立柱加穿枋構成的一個屋架稱為一榀,兩榀屋架的柱頂架上檁子后搭成一間屋的框架稱為一架,四榀屋架架上檁子后搭成三間屋的框架即為三架,前后兩個三架,加上中間的天井及兩側的廂房,就成了“合面三架”。與之同類的還有“合面五架”,比較少見。

1-2◆趙宅門
三間兩小廳[sa?44ka?44n??24?i??51th?44]
三間正房加兩間廂房構成的小院落,即三合院。“合面三架”規模大,造價高,一般家庭難以承擔,多省去其中前一個三架屋,將它變為一堵開有大門的院墻,但保留了天井和廂房。跟“三間兩小廳”同類的還有“五間兩小廳”。

1-3◆早田坂
一字屋[i??5z?22o?5]
20世紀50年代后期流行起來的民宅樣式,因形如一字而得名。“一字屋”多為兩面坡瓦屋頂,五路至九路橫梁,以泥墻或石頭墻為主,一般為三開間,正房頂上平鋪木板,閣樓上堆放農具雜物,正房側旁多搭建“翼屋”[i??2o?5](見圖1-74),用作廚房或畜欄。“一字屋”沒有廂房及天井,不成院落,雖節省了用地用材,但居住空間略顯逼仄而缺乏私密性。

1-4◆毛家
三間六[sa?44ka?44la?2]
“一字屋”的一種,又稱“破腹弄堂三間六”[p?a44po?5lo?22da?213sa?44ka?44la?2]。“一字屋”的橫條增加到八路或九路,縱向得到加深,居中位置便可橫向開設一條走廊,整幢房子便由三間分隔成六間,故名。“三間六”居住空間跟“三間兩小廳”不相上下,同“一字屋”相比寬裕不少,但由于缺少天井,通風、采光及舒適度不如“三間兩小廳”。跟“三間六”同類的還有“五間十”,比較少見。

1-5◆烏龍
廂下[?ia?44o22]
即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間,用于吃飯、會客、祭祀。正面墻壁上設有觀音、財神、文昌帝君等神位和本門歷代祖先之位,供祭祀之用;兩邊掛有至親所送的祝賀新婚、喬遷及壽誕的大紅對聯。靠墻的香案上面擺有香爐、蠟扦,祭祀時還擺上果品。香案前擺放八仙桌及條凳。“合面三架”里面一進的堂屋稱為“上堂廂下”[d?ia?22da?22?ia?44o22],掛對聯、擺香案;外面一進的堂屋稱為“下堂廂下”[o22da?22?ia?44o22],連通天井與大門,擺放谷倉、打稻機等物。

1-6◆洪福
貼=里=公[thi??5li??2ko?44]
堂屋正面墻壁上居中懸掛或張貼的字幅,是佛、神、人的綜合牌位,“貼=里=公”疑為“天地公”的訛音。字幅居中直書“天地君親師”,現多書“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靈應觀世音大士蓮座”,兩側對稱直書趙大元帥、文昌帝君、關圣帝君等神位和本門堂上歷代宗親之位。有的上頭還橫書“萬年香火”“金玉滿堂”等吉祥字眼。過去多為墨筆手書的紅紙,現在多為燙金印制的卷軸或牌匾。

1-7◆洪福
灶木=底=[t?io?5mo?2ti?241]
即廚房,也稱“廚署”[d?y?22?y?51]或“灶頭間”[tsu?44du22ka?44]。一般利用正屋一側的“翼屋”(見圖1-74),里面擺有水缸、碗櫥等器具,靠墻支灶,面對灶臺做炊事的地方叫“灶頭前”,面對灶膛口燒火的位置叫“灶穿門頭”[tsu?44t?hy?44mo?22du213]。

1-8◆烏龍
屋瓦頭頂[o?5?u?22du22t?241]
瓦蓋的屋頂。蓋屋面的瓦有大小頭,鋪蓋時小頭在上,大頭在下;凸面朝上的為陽瓦,凹面朝上的稱陰瓦或仰瓦。有些老屋的屋面上會嵌幾片“明瓦”[m?22?u?22]玻璃瓦,用以改善屋內采光。

1-9◆后龍頭
四面出沝[?i44mi??22t??y??5y241]
四面坡的屋頂。下雨時,水從四面往下流。

1-10◆早田畈
茅鋪屋[m??22phu?51o?5]
屋頂用稻草或芒草蓋成的屋。稻草或芒草預先編扎成“稿苫”[k??44?i??51],一片片“稿苫”漸次層疊,上面再蓋上茅草并用草繩綁住,就成了茅鋪屋頂。據《江山市志》介紹,1949年江山全縣農村有住宅34 387座,其中茅草屋9170座,占四分之一還多。茅鋪屋是貧困家庭的住房,屋頂的茅草三五年不換就會腐爛漏雨,現已基本絕跡。圖1-11是不住人的小屋。

1-11◆毛家
屋棟[o?5tio?51]
坡屋頂中間最高的部分,即屋脊。蓋屋脊的瓦兩頭一樣大,稱“屋棟瓦”[o?5tio?51?u?22]。兩個坡面交接處的縫隙一般用“屋棟瓦”疊連蓋封,上面再用一層條磚或整排豎立的“屋棟瓦”壓住。“屋棟”的中央有些有式樣簡樸的吉祥造型裝飾。

1-12◆早田坂
角溝[k??5k?44]
兩個坡屋面垂直交接處形成的凹槽稱為“角溝”,通常用凹面向上的仰瓦疊連鋪蓋成一條瓦溝,便于雨天快速排水。

1-13◆早田坂
開磚墻[k??44t?y??24?ia?51]
“開磚”[k??44t?y??44]是兩片薄薄的連體青磚,制作時用瓦弓將一塊磚坯開割成疊在一起的兩片,燒制出窯時兩片粘連在一起,使用時只要用磚刀對準縫隙輕輕一劈,連體磚就會一分為二成兩片薄磚。“開磚墻”的墻基多用大石塊壘砌,上鋪一層長條石板,再實砌三層磚,往上才用“開磚”通過交錯側立的方式砌成空斗墻,稱為“墻倉”[?ia?22????44],墻內加填泥土碎石并以水澆實,空斗墻每隔五層砌一排橫磚,起牽拉作用,并防止填土掉落。開磚墻堅固美觀,具有良好的保溫隔音效果,過去只有富裕家庭才蓋得起。

1-14◆大陳
泥墻[?i?22?ia?213]
用墻夾板將黏土一層層搗實筑成的墻稱為“泥墻”。筑泥墻稱為“ 墻”[to?5?ia?213](見圖1-78),泥土一般選用黏性強的沙質黃泥。泥墻中間多嵌有松木做筋骨,以增強墻體拉力。泥墻最怕斜風雨,墻腳一旦被雨水淋透,整面墻都極易倒塌,因此泥墻的墻基多用石頭砌成。20世紀50—70年代,江山普通百姓的民居以泥墻和石頭墻最為常見。

1-15◆洪福
泥磚墻[?i?22t?y??24?ia?51]
將黏性泥土做成一塊塊長方體的泥塊,晾干后不經燒制直接壘砌成的墻。“泥磚墻”過去多用作室內隔墻或牛欄豬圈等輔房,較為少見。

1-16◆水晶山底
石頭墻[?i??2du22?ia?213]
指用石塊砌成的墻,也包括用鵝卵石砌成的“碚石墻”[b?22d?ia?2?ia?213]。石頭墻的門窗及墻體交接處仍需使用磚塊來砌,以求規整牢固。石頭墻多出現于1949年后,因為之前很少開山取石。

1-17◆上余
碚石墻[b?22d?ia?2?ia?213]
用溪灘上撿來的鵝卵石所砌的墻。“碚石墻”上開設門窗或兩面墻體交接時仍需使用磚塊來砌,以求規整牢固。多見于溪灘兩岸。

1-18◆下溪淤
沙灰墻[sa44xu?24?ia?51]
用黃泥、沙子、石灰拌勻搗實的墻,建筑方法與泥墻同。沙灰,又稱“三合土”,比泥墻牢固。沙灰墻多見于集體化以后的民居及公共建筑。

1-19◆大夫第
竹籬笆墻[ta?5li??2p?24?ia?51]
用粗竹片打成一塊塊竹板,固定在柱子與穿枋中間,兩面糊上爛泥和石灰做成的墻。

1-20◆大陳
鰲頭[???22du213]
即馬頭墻,高于屋面的階梯狀山墻,墻頂蓋瓦,兩端微翹。鰲頭既有裝飾功能,也有防火
功能,普通鄉間民宅較少使用,但在經濟條件較好、房屋相對密集的集鎮及街巷中較為常見。

1-21◆大陳
照墻[t?i??44?ia?213]
屋前正對大門的屏風墻。傳統民居的大門朝向極為重要,一般須由“地理先生”[di22 li22?i??44sa?44]陰陽先生用羅盤測定,一旦其朝向因不得已而正對山頭或正對流水去向等,就必須在大門正前方立一道“照墻”,對著大門書一“福”字以保風水,因此也有人稱其為“納福墻”。有些人家還特意將“福”字描畫成“鶴”“鹿”之形,以取“鶴壽延年”“福祿雙全”之吉祥寓意。

1-22◆瓦窯

1-23◆瓦窯
大門[do22mo?213]
房屋正面的出入主門,門柱、門墩及門檻多用青磚和石材,如果是泥墻就使用木材,門扇多為對開雙扇木門。有的人家因場地或風水的原因,也可以把大門開設在側面。殷實人家的大門上方,常有繁簡不一的磚雕或木雕的門樓,門楣上方多手書吉祥字眼。

1-24◆瓦窯
八字門[pa?5z?22mo?213]
兩側墻體呈“八”字形的大門,門前場地比較開闊,多見于富裕人家。

1-25◆三卿口
細門[?i?44mo?213]
開在房屋兩邊的側門。“三間六”[sa?44ka?44la?2]的弄堂兩頭一般都開有“細門”。細門的門扇有雙扇的,也有單扇的。

1-26◆老蓬基
腰門[i??24mo?51]
大門外層柵欄式的矮門,因門高及腰得名。多用木條或竹片釘制而成,主要用以攔阻雞狗等禽畜進出屋內。

1-27◆大陳
門披[mo?22p?i44]
大門上方用以遮陽擋雨的建筑構件,也稱“門罩”[mo?22ts??51],一般為覆瓦單面坡木結構,多見于普通民居,有些人家干脆沒有。

1-28◆傅竹街
門樓[mo?22l?213]
大門上方用以顯示門面兼具遮陽擋雨功能的建筑構件。富裕人家視“門樓”為一家之門面,構件的裝飾功能多于實用功能,有雕刻精美的牛腿、垂蓮柱以及氣勢非凡的重檐翹角等。圖1-29中的門樓內收成八字形,是為了不占用街面上的公共空間。

1-29◆廿八都
門枕[mo?22d?i??22]
即門檻,門框下端的橫石條或木條,兩頭的門墩用于支撐門柱。架在門柱頂部承載墻體的石條或木條稱為“門客=”[mo?22k?a?5],門前的臺階稱為“坎=道”[ɡa?22d??22]。

1-30◆大陳
推窗[thu?44t??i??44]
左右滑動開合的窗戶。推窗有內框與外框,外框通常有木條柵欄作為防護,內框的頂部和底部裝有上下兩根帶槽的橫檔,供兩扇窗板滑動開合。

1-31◆洪福
開窗[k??44t??i??44]
通過轉軸開合窗扇的窗戶稱為“開窗”。多見于閣樓的外立面磚墻上,外框用單體墻磚切割成圓形,內框用木頭做成正方形。

1-32◆大陳
喇叭窗[l?44p?44t??i??44]
內口大、外口小的豎條型簡易窗戶。沒有窗框與窗扇,外口與磚等寬,內口一尺見方,外小內大,形似喇叭,多用于儲物間的采光通風。

1-33◆毛家
天井[thi??44t??241]
宅院中由堂屋、廂房所圍成的一方露天空地,具有通風、采光、盛接雨水等功能。天井地面有的鋪青石板,有的鋪鵝卵石,均有排水暗道;天井內多放置有水缸,以盛接雨水、防備火患;有些人家喜歡栽植花草,點綴其間,有些人家則放養雞鴨,人畜怡然。

1-34◆買柴埂

1-35◆下溪淤
牛腿[??22thu?241]
指立柱與挑梁之間起一定支撐作用的裝飾性木構件,因近似三角形的牛腿而得名。木雕構件多以香樟木為材,題材有和合二仙、善財童子、福祿壽、龍鳳、花草等。牛腿木雕的繁簡精粗通常代表主人的財富、地位與品位。

1-36◆大陳

1-37◆早田坂
佝背梁[k?44p?44lia?213]
即月梁,選材粗壯,因中間拱起、形如駝背而得名。梁上多有簡潔流暢的雕刻花紋。“佝背梁”多見于祠堂、殿宇等大型建筑,普通民居少用。

1-38◆茅坂
墻圈[?ia?22khy??44]
圍繞房屋或場院所砌的墻。較為少見,一般是大戶人家才有,江山民居一般不另砌院墻,而是將院墻與正房連為一個方正的整體,如“合面三架”(見圖1-2)、“三間兩小廳”(見圖1-3)等。這是由于江山地形以山地為主,土地珍貴之故。

1-39◆大陳
門頭埂[mo?22du22ka?51]
宅院門前用于晾曬谷物、堆放柴草的空曠平地。江山話里的“埂”[ka?51]是指不種莊稼的平地,專門用于曬谷的場地稱為“曬谷埂”[sa44ko?5ka?51],也稱“簟埂”[di??22ka?51],簟埂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擺放十幾領簟。現在農家的“門頭埂”大都鋪成了水泥地。

1-40◆大陳
弄堂[lo?22da?213]
兩排房子中間的狹窄通道,即胡同。弄堂的路面一般都鋪以石塊,路中心一行是比較大的石塊,兩邊是小石塊。這種路稱“碚石路”[b?22d?ia?2lu?22]。也有用石板鋪面的,稱“石板路”[?i??2pa?51lu?22]。

1-41◆大陳
夾墻弄[ka?5?ia?22lo?51]
指房子與房子中間不能用于行走的狹小弄堂,主要用于排水,也可在墻體上開窗通風、取光。

1-42◆大陳
碚石墻磡[b?22d?ia?2?ia?22kh??51]
用石頭壘砌的矮墻。“磡”,指地勢高低分界處直立壘起的堤埂,起保護土地、防止坍塌的作用。江山話稱山地陡峭的地方為“掛磡”[kua44kh??51],稱水塘的石岸為“塘磡”[d??22kh??51]。

1-43◆清湖嶺頭
地方[di22f??44]
江山把村莊稱作“地方”。大的居民聚居地稱大地方或大場地。小“地方”往往是同姓居民,而且都有或遠或近的血緣關系,俗稱“跪記下來一太公”。大“地方”則會有好幾個姓氏,但都分塊聚居。

1-44◆湖下